4月29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坚持“动态清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


梁万年:如果“躺平”,医疗卫生资源将面临严重挤兑风险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从全球来看,各国采取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是基于防控理念来决定的。中国的防控理念一直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来进行疫情防控。在这个大的理念下,我们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同时随着疫情变化,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防控措施。可以说,我们通过努力,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免受所谓群体免疫、自然免疫这种自然感染方式带来的遭受疾病的危害,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维护了最广大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

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他们是两种免疫状况并存。一是通过自然免疫,也就是群体免疫,让他自然地感染,已经有比较多的民众感染了新冠病毒。另一个方面,他们也通过主动接种疫苗来获得主动免疫。我国主要是通过主动的疫苗免疫来增加抵抗力,建立免疫屏障。目前,我国已接种了33亿多剂新冠疫苗,90%的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种,但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区域,还存在着接种率不平衡问题。我们需要再加一把力,特别是提高老年人、儿童等这些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实现可控的主动免疫屏障。相比不可控的被动免疫,我们认为主动免疫是更好的。

梁万年表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也不平衡。“一老一小”疫苗接种率总体上还不够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如果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所谓“躺平”的策略,医疗卫生资源将会面临严重挤兑风险,大量有基础病的患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的身体健康将会受到威胁。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产生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我们的策略和措施不动摇。当然,也要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动态清零”为加强疫苗接种,加快药物、疫苗的研发留出了时间窗口。

梁万年说,当我们具备了一些相关条件,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接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各地都做好了医疗资源、隔离床位、有效药物、物资供应、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准备,同时有效药物可以广泛使用,病毒不出现更为恶化的、新的变异,而是更加温和,死亡风险是我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利用“动态清零”给我们留出的时间窗口,做好这些相关的准备,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是否可以考虑部分地区坚持“动态清零”,另一部分地区适度放开?李斌表示,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坚持全国一盘棋,只有疫情被有序地控制才能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才能为正常的生产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各地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努力控制住本地的疫情,才能赢得全国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

“如果个别地方‘动态清零’不坚决果断,搞变通,病毒就可能在当地生根,导致当地疫情迅速扩散,导致疫情外溢,甚至出现跨区域的传播,成为疫情的‘传播器’和‘放大器’,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李斌说。

李斌指出,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地方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和特点,探索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的水平,努力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



国家卫健委:避免全域静默、全员核酸的前提是做到“四早”

会上,梁万年表示,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传播强、隐匿性强、无症状感染多等特点,但是并不意味着就做不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等“四早”要求。真正做到“四早”,就不一定需要进行全市全员核酸,甚至全城封控。

如何来采取核酸的检测策略?梁万年说,现在我们提倡的是核酸+抗原自测的联合检测策略,这是根据疫情的发展阶段和疫情特点来决定的。总体上来看,疫情发现得越早,传播链条就越清楚。病例是从哪儿来的?和谁接触了?越早搞清楚疫情的来龙去脉、波及的范围、传播的上下家,我们防控的精准度就越高,就不一定需要更大的管控范围,可能只需在精准的、可控的范围来采取核酸检测、抗原自测和相应的管控措施。

能不能在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和全城封控的条件下来做到疫情的有效控制?梁万年表示,只要做到“四早”就可以。但是“四早”是要靠一系列的理念、能力和机制来保障的。所以,在应对疫情的时候,各地都要做好相应的准备,监测能力、发现报告和快速反应能力,各个部门和民众的参与度,对疾病的警惕和重视程度等,都决定了能不能做到“四早”。

反过来说,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代际传播间隔短等特点,如果做不到“四早”,在不清楚传染源、感染者的波及范围和接触人群的情况下,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就有必要适当扩大管控范围,加强核酸检测,加强相应的管控措施,这也是疫情防控的需要。

梁万年指出,总的来看,我国现在具备了“四早”的技术和手段。比如我们的核酸检测技术和已经广泛推广使用的抗原自测技术。在出现疫情的地方,可以将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实行有效组合,尽早发现可能的感染者。再如,在法律上对疫情的报告有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又如,我们有一套完备的监测体系,监测能力也正在进一步加强。更为重要的是,两年多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和新冠肺炎病毒斗争的经验,我们的应急体系、救治体系、民众参与群防群控,部门联动,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形成了一个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以快制快。

“只要我们把这些利用好,一定能落实‘四早’,尽快用最小成本和代价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梁万年说。


上海疫情防控难在哪里?

针对上海抗击疫情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作出回应。

梁万年指出,当前上海疫情防控还处在关键阶段,每天的发病数还在万例波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从报告的病例发病曲线来看,已在高位上平缓下降,这表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措施和策略正在发挥作用。

“前段时间上海比较艰难,其实和城市的特点,和疫情传播快的特点,整体资源的容量,还有人口流动性等方面有关。上海发生了广泛的社区传播,与发生在局部的区域性聚集性疫情相比,防控难度更大。”梁万年说。

梁万年表示,上海是特大城市,具有人口基数大、密度大、流动性大的特点,这给防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面对近2500万人,落实具体某一项抗疫措施,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配置和动员协调才能有效完成。也为核酸检测在空间和时间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再者,在抗疫时期要保证城市生命线的运行。为了保障必需的水、电、煤、气、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运转,保障经济运行,保障老百姓正常的生活,必要的人口流动性依然存在。由于上海存在广泛的社区传播,这种人口流动势必也给防控带来更大的风险。

此外,如何有效保证实现“四应四尽”,实现“床等人”,这对上海也是挑战。对阳性感染者、确诊病人、密切接触者或者次密切接触者而言,如果没有实现“床等人”,仍然是滞留在社区,势必就会造成家庭内甚至社区的传播。

但梁万年指出,上海市正在向更好方向迈进,医疗救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方舱基本实现了“床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