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陈季冰

浦西封控这些天来,我在线上与亲友交流时说得最多的,竟然是为那些基层干部和办事人员竭力辩护,劝说焦虑不安的亲友们不要再埋怨他们。

造成最近那么多乱象的主要源头,相信如果你读过我昨天的文章,应该已经有所悟。但我今天还想着重说一说为什么不应该埋怨你身边的那些社区干部、警察、疾控与医护、120工作人员……

这主要不是因为我多么想要劝大家在危难之下,与他们一起“众志成城、团结抗疫”。我平时与这些一线干部接触不多,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再说此刻最应该关心他们的是他们的上级部门,而不是我这样的小老百姓。

我更想要告诉网络那头焦躁不安的亲友们,越是在艰难时刻,就越应该保持清明理性,而不是让自己被直觉和情绪带入思维误区。这是这座神奇的城市开埠近200年来史无前例的一场魔幻剧,有头脑的人们不应该轻易浪费像这样一段几代人都不遇的神奇经历。

▲3月28日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实施核酸筛查(图/视觉中国)

自从浦西封控开始以后,我每天都会写一篇日记,这是为了对得起我自己以及我所经历的这段历史。这些文章是写给那些希望在动荡不安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提升的人读的,而不是写给网络喷子的。

如果说2000多万人口的上海当下就像一个令人不安的压力锅的话,那些焦头烂额的一线干部就是这个压力锅的压力阀。

我昨天的文章中已经说到,我家所在的居委会从书记、主任到块长、普通办事员,这些天来一直被我们差得团团转。

一个年轻块长昨天深夜给我们送来“出门单”时告诉我太太,他刚被隔壁小区的居民投诉,具体原因我们没有打听。这些日子来他每天疲于奔命的窘迫,我们都看在眼里。也许是因为每天只睡4-5个小时,他都已经发烧了,今天一早5点还要去布置当日的全浦西全员核酸检测。而他们的主任也感冒发烧了,书记则不小心摔一跤骨折了。望着他那一脸的疲惫无助,我太太只好默默地取了些家里常备的药硬塞给他。

“基层”最容易遭到责难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普通老百姓只接触得到基层,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可能连个区长都见不到。自然,老百姓的各种诉求也只能反映到基层办事员那里。能不能得到令他们满意的回应,也是从“基层”获得。

我想要指出的一个非常根本的不同在于:在平时,也就是常态下,如果你在办理什么事务时对“基层”有什么不满,通常是有充分理由的,多半确实是他们工作不到位。但在当下这种“特殊时刻”,你的诉求得不到你希望的响应,则很可能不是“基层”的错,即便这些诉求非常合理。

为什么呢?因为支撑社会运转的逻辑完全改变了。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里阐述过的,常态下的社会运转依据的是一套基于长时段的、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普适规则,它能够让你有比较可靠的预期。也就是说,根据对这些规则的判断,什么事情肯定能办成?什么事情肯定不能办成?什么事情得试试运气?你心里是大致有数的。

而基层也并不需要事事请示汇报,大多数事情他们只要按既有规则办理就行了。能办就办,不能办就不办,可办可不办的视情况而定。而当你向基层办事员提出这些诉求时,你对自己将会得到怎样的回应,也是有一个大致预期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事情办好了,我们觉得理所当然,办不好才是让人吃惊的;而另一些事情办成了,我们会觉得应该谢天谢地。

这几天的情势完全不同了,常态下的大多数规则都不再适用,意味着你的预期也应当随之调整——平时理所当然的事,现在应该感恩戴德。可惜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调整这种预期需要一个过程,有些固执己见的人甚至始终调整不过来。然而,封控和封城是突然的,不会留给你调整和适应的时间。结果便是,在前一天傍晚,绝大多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办成的事,在后一天凌晨就比登天还要难!

这样的巨大反差让不少人萌生出错误的本能反应:这么容易的事情之所以难上加难,主要是由于与自己打交道的“基层”的官僚主义,搪塞推诿,甚至故意作梗。他们无暇细思的是,在封城状态下,要做成一桩在平时易如反掌的事,需要调动多少行政资源!牵扯多少部门和单位!

不幸的是,“基层”能够调动的资源很有限,或者说几乎一点都没有。告诉你吧,那些每天走南跑北、东奔西波的社区干部,绝大多数连个公务员编制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大多数合理诉求(正常状态下你预期很容易办理),他在自己的职权空间内是根本无法帮你解决的。即使他极其热心主动,能做的也只是向上级请求报告。而当你这样的“群众”太多,他需要向上级请求报告的事项太多时(这是一定的!),他只能根据轻重缓急作出选择。这意味着,你的诉求很可能被排到比较靠后。

对不掌握行政资源的“基层”来说,更倒霉的是,全部的“群众”和难题都是由他来直接面对和承接下来的。让一个对啥也做不了主的人去面对汹涌而来的一切问题和怨气,而且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结果必定是,除了挨骂还是挨骂。

就拿这两天浦西地区的抗原、核酸检测来说吧,真可谓一天一变。不少搞不清状况的市民会抱怨居委会、街道朝令夕改,把自己搞得晕头转向。然而,这些如山般的命令,是那些深夜上门来通知你明天暂停原定核测(这是他上午上门来通知你的)的居委会和街道干部决定和下达的?

我还可以很坦率地说,更高一些的层级其实也有很多难处和委屈。我甚至真心认为,那些所谓“朝令夕改”中的相当一部分,恰恰是许多部门有担当和负责任的表现,他们正在极其逼仄的环境里努力地试图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比如封城开始第一、二天时怨声载道的血透病人管理问题,起初是要求分区集中转运,第二天晚上出了新令:回到各自原来就诊的医院。这样的“朝令夕改”正是顺应了现实情况和民众呼声,客观上也解决了许多人面临的迫切难题。

我最近还听到一些亲友比较各区、各街道每天新增阳性感染者的数量和人口比例,以此判断各区、街道决策者的“功过”。我总是连忙打断他们,并警告说,如果更上级听了你们这样的“打分”,只会让你们自己未来更不幸。如果一定要以控制感染率最低为首要目标,市一级的最好办法是封城;区一级的最理性选择是封区;街道一级是封街道……

在上海这么一个每天高度流动的超级大城市里,疫情数据高低都是撞大运。如果你不希望封控无限加码,那么就不要用疫情数据去考核和责难地区政府和官员。

当然,诺大的上海,“基层”不可能都是尽心尽责的五好干部,我还不至于天真幼稚到这个程度。比如前天晚上网上疯转的一个大华二村居民向居委会公开赔礼道歉的视频,就让我生气恶心了好久,这是可怕的大批判!

但我相信这肯定不会是大多数,正如你可能不相信每天那么多解燃眉之急的正能量,是这两天每一个普通市民都会享受得到的寻常待遇一样。如果这样,也就没那么多抱怨了。

有句最近很流行的话:时代的一颗沙子,落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我想告诉你的是,“基层”并不是“时代”大潮的推动者和弄潮儿。“基层”中的绝大多数可能都不是什么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初衷能力的杰出人才,他们是唯唯诺诺的“小公务员”——我前面已经说过了,甚至连公务员编制都没有。但他们多是勤勤恳恳、如履薄冰的好人,至少不是坏人。

你尽可以用高蹈的口号指责他们,什么“为人民服务”,什么“人民公仆”之类。你说的都对,他们什么也不会说,他们只会默默地迅速消失在你的视线里。这当口,他们也没功夫跟你多说什么。

说穿了,“基层”就是沉默的一群。他们,就是你们和我们。

昨天和几个干部朋友聊天时,我说,我预计再接下来会有很多基层的干部和办事人员病倒、声称病倒或干脆辞职……留下一个不再有压力阀的压力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