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假期第一天,有些地区的抗疫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从今天上午公布的病例情况来看,上海、吉林两地形势依然严峻。面对近期的病例通报,大家会有相同的疑问。为什么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为什么各地无症状感染者占比有着较大差异?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今日热议,就来聊聊新冠病毒感染无症状感染者的话题。我们认为在今天的疫情之下,可以考虑取消对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通报了。

新冠病毒感染的确有可能无症状



新冠病毒跟其他的呼吸道病毒一样,感染人体之后并不一定都引起不适症状。这跟病毒本身及被感染者的身体状况都有关系。

疫情持续了两年多,新冠病毒也在发生变化,从原始毒株到现在的奥密克戎 BA.2 变异株为主,致病性有所减弱。感染人体后无症状的情况有所增加。

根据目前的统计,大约有 1/3 的感染不引起症状,以年轻感染者为主。

但不引起症状并不等于更低的传染性。有多项研究说明,检测出的病毒载量(决定了传染性高低)与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没有定量相关性,即使在无症状感染者中病毒载量也很高。另外,还有些人只是在诊断感染当时没有症状,不一定后续不出现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后可以没有症状,尤其是近期无症状的情况在增加,但无症状不等于就没有传播病毒风险。

统计并公开无症状感染者的意义

无症状感染者存在,但由于同样具有传染性,所以并不会改变针对无症状感染者的防疫措施,那统计的意义在哪里呢?

首先,对感染者症状进行分级判断是国际惯例,目的主要是为了分级处置。不同病情状况需要采用的措施不同。

类似于无症状、症状很轻的情况,通行的处置方法就是观察、对症改善症状为主,预期恢复较快,不需要强医疗干预。

其次,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数字,也是疫情大流行期间,向公众传递感染真实威力的做法。大众可以通过感染者的住院率、重症率、病死率、无症状感染率直观了解到病毒的危险程度。

我们现在的统计公布需要改进

统计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临床意义,帮助区分治疗方式。具有让公众了解疾病的意义。但因为无症状感染同样有传染性,没有影响具体防疫执行的意义。

我们在疫情初期不完全了解病毒的时候,建立了无症状感染者的分级,并且作为疫情通报和评价风险区划定的重要指标,在今天看来已经有些不适宜了。过于主观的「无症状感染者」评价标准导致了各地数据出现重大差别,不能很好体现出疫情情况。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无症状感染者是这么定义的: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无相关临床表现,如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且 CT 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到底怎么判断有没有相关临床表现,医生的问诊引导非常关键,完全可以被人为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医生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诊断,影响了感染者到底被分到确诊还是无症状感染。

你可以感受一下,医生问「你有什么不舒服吗」和「你是不是有嗓子疼啊,好好想想真的没有吗」,是不是可能给出不太一样的回答。

考虑千万不要放过一个确诊,还是尽量不要增加确诊以免影响风险分级,肯定会导致完全的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各地的无症状感染者相差巨大原因,也间接导致了现在的无症状感染者数字越来越大。

太多主观的因素可以影响无症状感染者的判断,如果无症状感染者数字非常重要,一定会被人为因素所左右而出现偏差。

与时俱进,调整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体现无症状感染者统计的价值,不让大众混淆放松警惕。我们希望未来可以更好地使用统计数字。

不需要在即时的疫情通报中分开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统一通报所有的感染者,直观体现完整疫情。在局部疫情结束之后,汇总统计该阶段的无症状感染者、重症感染等情况,给予大众更准确的感染致病能力信息。

不再把无症状感染者的即时统计视为重要指标,减少一线医务人员进行诊断时的压力,把统计变成纯粹的临床科学话题,让数字更为精准。也利于疾控人员统一安排管理。是集中力量用最小代价换取抗疫胜利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