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难了。

这句半是戏谑半是自嘲的话,是2019年的年度热词。

在被疫情“偷”走两年之后,我常常会怀念2019年的“好”,却对当年的“难”没有具体的记忆。

但对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房地产行业来说,2019年确实是一道分水岭。


2020年“三条红线”之下,“活下去”成为房地产全行业的共识,为了回笼现金流,恒大楼盘打折促销,融创、绿地卖项目瘦身,万科甚至做起了养猪的生意。

大佬勒一勒裤腰带,普通人离买房似乎就更近一步。

银行也在“暗中相助”——今年三月,多地房贷利率下调,苏州、成都等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甚至从6%降至4.6%,至少有10个城市的首套房商业贷款首付比例下降至20%。



以贷款100万、等额本息30年计算,光是利息就能省几十万。

 

这是不是意味着,春天来了,我又觉得我行了。

不妨先冷静一下,看看“有产者”的“难”。

受疫情影响,大厂裁员,中小企业艰难求生,最先受到冲击的,便是身背房贷的普通人。



以燕郊为例,很多人在2015-2016年高位买了房,结果因市场遇冷房价遭到四连降,又撞上如今的裁员、失业潮,面临着断供的危险。

业主群里,有人喊出了“免费送房”的口号,条件是“帮还剩下的贷款”,还有人干脆卷铺盖跑路,房不住了,钱不还了,爱咋咋吧。

 



阿里拍卖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住宅用房法拍房的数量是9000套,到今年2月20日,法拍房数量已经达到175万套,增加了185倍。

 

中央财经学院的教授更是在微博断言,2022年刚开年,四大行已经起诉20万断供房主。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买房吆喝,一边是凄凄惨惨的卖房现状,2022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似乎又来到了分水岭。

向前还是向后,这是一个问题。

01

 

2000年,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把镜头对准了北京的大杂院,一家老小挤在20平的胡同院里,鸡毛蒜皮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90年代,人们或者住在单位的福利分房里,或者在农村有自己盖的房子,日常生活柴米油盐,不知房价为何物。



而在另一边,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放开,南方讲话之后,改革的潮水涌向沿海、特区城市,商品房的大幕也徐徐拉开。

房地产的诞生,有着时代的“必然性”: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住房分配福利在1998年被取消,想住房就要买房;

另一方面,轰轰烈烈的下海潮带动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在大城市落脚,也要买房。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在一切为了发展的年代,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地方经济。

仔细想想,盖一栋楼,会涉及到上游的钢筋、水泥、玻璃、五金,中间的装修、装潢、物业、租赁,以及配套的水电、家具、家电,粗略算下来,一栋房子能辐射200多种行业。



而有了房子,又可以带动周边的交通、医疗、教学、娱乐、商业设施的完善,几乎是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重要的是,这些上上下下的产业链,又可以解决就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发现没有,房子本身并没有错。

错误的是急功近利的地方/企业、贪婪的投机客,钻了政策利好的空子,把房子变成了“房地产”——一个滚滚来钱的投资产业。

拿特区海南来说,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40%。海南商品房价从1991年为1400元/平,涨到1992年的5000元/平,到1993年,已经窜到了7500元。

而1993年,北京职工的平均月工资,也才376元。

巅峰时期,人口不足160万的海南岛,竟然有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几乎全为炒地皮而来。

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一度导致社会供需脱节、物价飞涨,1994年的物价上涨,创下改革开放之后的最高记录。

发展经济,是为民生,但如果虚荣的房地产托不起沉重的民生,就到了该叫停的时候。

1994年,人民日报刊文《防止房地产业盲目发展》,指出:

目前,全国的基本建设规模仍居高不下,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不按国家有关规定,超越批准权限,有的甚至自行其是,盲目上项目。

“房地产热”又有所抬头,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今年要把防止房地产业盲目发展作为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的重点,从年初开始就要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开始紧缩信贷,整顿金融、房地产。

调控的第一记重拳落下,叫得最凶的人,跑得也最快。海南一下子多出600余栋“烂尾楼”,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刮骨疗毒。



正是因为这一次调控得当,中国投资过热的 “水分”出清,经济实现了“软着陆”,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才能步履从容,走出泥潭。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底气对金光闪闪的房地产说“不”。

02

让我们把时间再次调回90年代,看一看日本的房地产。

彼时,由于日元升值,房地产投资过热,口袋里满满当当的日本人过上了大户人家的生活,人们歌舞升平,豪车成群,遍地的酒色财气才是当时日本的主旋律。

东京街头出租车起步价1万日元,小费像纸片一般飞出去,玩累了登一班飞机,就能跑到法国度假,到美国买包,就连西方媒体都惊呼:再这样下去,日本就要买下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了。



转折很快来到。1991年,东京房价涨到了历史最高,每平米平均价278.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元/平。

随后,房价便极速下坠,仅仅过了五年便跌至88万日元/平,那些老老实实贷款买房的人,在几年之内便成为了负资产者。

房地产泡沫被刺破之后,日本社会的失业、破产、离婚、自杀如洪水猛兽一般纷涌而至,瞬间便击垮了曾经的粉饰太平,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都没缓过劲儿来。

历史经验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们,没有制造业托底的房地产,只是虚假的泡沫,一戳就破。

这样的经历,2007年的美国也体会过。

二战之后的美国,依靠美元霸权掠夺世界财富,把吭哧吭哧的制造业甩给了其他国家,一心一意发展起光鲜亮丽的金融业。



其中之一,便是房地产的投资。

为了提高业务量和利润率,一些次级贷款金融公司故意降低审核门槛,推出“零首付”、“零文件”政策,白领能贷款,讨饭的也能贷款,就连家里的宠物,都能换个“马甲”申请到贷款。

阿猫阿狗,都能贷款买房。



狂欢之下,2006年的美国房市到达顶点,次级贷款机构的贷款金额飚至6400亿美元,占全美房贷市场总规模的20%。

但如此粗放的贷款审核,也把金融公司推向了风险的无底深渊。那些本没有还款能力的人,靠的是“以房养房”——用一套房子“套”下一套房子,依靠坚挺的房价,赚取中间的差价。

问题在于,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或者意外事故,这个“套”来的房子就面临着断供的风险,牵连着次贷公司的贷款,成为一笔坏账,越滚越多。

动荡的情绪一旦蔓延,整个市场就如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一般,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很快又蔓延至欧盟和日本,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无数中产一夜之间失去房子,丢了工作,只能靠救济金生活,与此同时,财富加速向上流动。有人算过一笔账,美国10%的上层富豪,掌握着全美80%-90%的财富。

愤怒的人群走上华尔街,发起了“占领华尔街”的运动,要求“要工作,不要战争”。





奥巴马上台,也把“制造业回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然而,现实早已无力回天。

03

有了日本和美国的前车之鉴,为什么中国的房价还不赶快摁下去?

数据上看,确实如此。

近10年来,中国房价一路走高,一线城市每平米价格动辄4-5万,房价成了压在很多年轻人身上的大山。

 

为什么房价降不下来?

还是之前提到的时代必然性。

城市化进程之下,2021年中国城镇生活人口已经超过9亿。对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房子是家庭的寄托,买了房,似乎才算有个家。



再加上狂奔的中国经济,让很多人有能力,踮一踮脚就能够到买房的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一定会有市场,一味地忽略现实压抑房价,反而会引起混乱。

但不要因此,就忽视了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



这些调控,有的是少放贷,有的是多收钱,有的是不批地,有的是多收税——2003年加强房地产的信贷业务,2004年上调存贷款利率,2006年调整住房供应结构,2007年抑制房地产投资过热,将政策向廉租房和低收入家庭倾斜。

还有2009年的“国四条”,2010年的“新国四条”,2013年的“国五条”,加准加息,限购限贷先后落地。

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平抑房价,力求“将房地产的泡沫关进笼子里”。

细心的人大概发现了,这些房地产调控政策,并不是年年都有,年年趋严。

相反,在2008、2011年-2012年、2014年,房地产降准降息,首套房享利率折扣,限购限贷放松等政策纷纷出台,刺激着房地产市场。

为什么要一会松一会紧呢?

还是那句话,一切为了人民。

房地产紧缩,是为了控制房价,让努力工作的人,能够得到买房梦。

而房地产宽松,则是为了刺激消费,为疲软的经济注入活力。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的欧债危机,还有2014年的通胀压力,国家都通过房地产调控,最终平稳度过了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房地产调控就像放风筝,该放飞时放飞,该收回时就收回。

但归根结底,线始终在放风筝的人手里。

对一个国家来说,房地产也只能是调节市场的工具,而不是掀翻市场的怪兽。

这两年,在连续的政策高压之下,中国房价稳中有降,呼之欲出的房产税,也为观望中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2014年,王石还在万科股东大会上说“房地产步入「白银时代」”,到2018年的万科秋季例会上,董事长郁亮发言的重点就变成了“活下去”。

2015年激情唱响《向天再借五百年》的王健林,在2019年万达工作总结会上正襟危坐,用开玩笑地口吻说“最怕到八九十岁,人糊涂了,不会挣钱了,在需要花钱的时候企业没了。”

曾经狂奔的房地产行业,随着政策加码、贷款收紧有了回落的趋势。

房地产,似乎终于要变回房子本身了。

尾声

2019年,“我太难了”席卷互联网的时候,美团王兴也说过一句话:

“2019年是过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却是未来10年里最好的一年。”

今天看来,一语成谶。

大厂裁员、互联网过冬、房贷断供……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这样的新闻跳出来,让人揪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开头提到的降息降准,利率下调,房产税改革试点暂缓的政策落地。

宽松的房地产政策,是为了放松紧绷的国民经济。

但清醒一点,这可不是房地产行业的春天,这只是国家在为经济和民生兜底的手段。



今天,新冠疫情反复,中美贸易战硝烟犹在,俄乌冲突也加剧了不确定性,环球同此凉热。

人人都难,全世界都不容易。

这个时候,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但炒房,还是算了吧。

我相信,疫情之后,在更长远的未来,房地产的终极归宿,一定是会回归 “住房”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