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ID:kongbainvxia),作者:空白女侠,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工作十年期间,我和很多创业者、企业高管、投资人等成功人士都有过接触。一直以来,我一直想尝试弄清楚一件事——对于他们而言,能成功的原因固然千差万别,但是不是有些共性的东西。


带着这个想法,我和许多我认为成功的人士进行了交流,确实发现在这些人身上有着一些共性的特质,比如:勤奋、果敢、好学、积极向上等等。


然而,除了自身特点的共性外,我还有一个意外发现。


那就是这些成功人士,在成长过程中都至少接受过一位高人的指点。


确切说是接受过多位高人指点。这些指点对于他们最终的成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些甚至堪称转折点。


这个发现引发了我的思考,并在不经意间唤起了我的记忆:我曾看过拉勾网CEO许单单的采访视频。作为中国10-11年间创业浪潮中脱颖而出的一位成功者,许单单在接受采访时曾经透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刚毕业时加入了腾讯战略部。那时的腾讯还很小,我26、7岁,对互联网的认识也不深。当时我想,马化腾是深大毕业的,我一个北大毕业的凭什么要给他打工?所以我就出去找工作,成功拿到了一个顶级咨询公司的offer,于是决定周一上班后就提离职。”


“在那个周末,我参加了一个北大校友会组织的徒步活动。活动开始前,大家做自我介绍。我说自己目前在腾讯工作,但马上会离职去咨询公司。结果一个大我十届的学长冷冷的说到:去咨询公司工作没前途,互联网才是未来,你应该留在腾讯。”


“当时听到这个学长的话,我内心是很纠结的。一方面,我真的看不清楚互联网的未来,而且那时咨询公司自带光环,所以自己内心非常想去咨询公司;另一方面,我想这个学长和我素不相识,肯定不会害我,并且他很成功,应该看的比我更准,按概率来说我应该听他的。思前想后,经过一天痛苦的挣扎,我最后还是下定决心留在了互联网行业。”


“后来在深圳的三年时间里,我每周都和这个学长吃2-3次饭。跟着他认识了很多圈子里的人,这对于我后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许单单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创业大佬了。但即便这样,如果离开了那位学长的帮助,他与现在的成功或许会擦身而过。然而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么好的运气。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也许都不曾得到过高人的一次指点。


在两个人能力相近的情况下,一个人持续有高人帮助,另一个则独自奋战,两个人最终结果如何,显而易见。


所以,要想成功,我们都需要得到高人的指点和帮助。那么如何做才能得偿所愿呢?这里给大家讲三个层次迭进的方法,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主动入圈,结识高人


许单单之所以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是因为他毕业于北大,他的学长里自然有很多牛人大佬,而且许单单本人就是深圳北大校友会的创办者,人家的资源整合意识果然不一般。这些人对于绝大多数职场小白来说,都是高人,只要随手指点一下,便会让人受益无穷。


可惜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毕业于清北复交这样的名校,也不是谁都有事业有成的学长大佬。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得到高人的指点,首先必须要能找到高人。


那么高人在哪里呢?


高人都在”圈子”里


我曾经的一位业务领导,在我加入公司时,她还只是公司的高级经理,感觉她是一个能力不错且非常拼命的女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成长速度让我咋舌。几乎每半年时间,就能看到她业务能力和思考深度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与之相伴的,是她在短短五年内,一路高升成为集团副总裁,那时她才三十出头,是公司内晋升最快的一名高管。


期间我曾请教过她能够持续成长的原因。她也毫无保留的给了我建议:“在行业里,比你优秀的人有很多,你需要多认识一些厉害的人,才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怎么才能认识优秀的人呢?”我开始刨根问底起来。


优秀的人都是有‘圈子’的,你可以在身边找到一个你觉得优秀的人,然后看看Ta去参加什么会议,去参加什么社区,你就请Ta带你参加。这个时候就能认识更多优秀的人,然后你再继续看他们有什么共同参加的会议或者社区,你再去参加。这样一直迭代循环,你就慢慢加入这个圈子了。”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发现公司总裁参加某知名商学院,于是也报名参加。慢慢的,她认识了很多行业内的大佬,在大家的帮助和指点下,她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效率也变得越来越高。随着她帮助集团开辟了不少新的业务领域,职业生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改变自己“宅女”的生活习惯,尝试去参加行业峰会。当时在做数字化0-1的项目,我主动去结识数据领域的高人,比如谷歌分析亚太区负责人、亚马逊数据负责人、汇丰银行首席数据官等,慢慢地,我在数据圈子里结识的大佬也越来越多。同时也因他们的指导和帮忙,我在公司成功推动了数字化0-1的转型。


放低姿态,虚心受教


大部分人都把大佬想象成一个大善人,谁来求助,都会出手帮忙。


首先大佬们不是慈善家,即使是慈善家也不是人人都帮吧,你看看慈善家们也是帮值得帮的人。


何况大佬们时间都非常宝贵,为什么要平白无故指点一个陌生人呢?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高人往往都是有傲气的


讲一个亲身经历:我晋升为公司的商业分析总监后,有次做一个跨团队项目,合作团队里有一个应届生。这个同学学历背景不错,人也机灵,但在工作时,看得出来喜欢耍些小聪明,工作态度不是很好。


当时我刚做总监不久,觉得这个同学底子挺好的,但这样的工作态度会影响他日后的发展。出于好心,我专门找到这名同学,和他聊了聊。我的本意是想提点一下 ,希望他未来能发展的更好。


结果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好意和这名同学提出建议时,他虽口口说是,但从语气来看,对我的“多管闲事”颇有不满,从后续的行为表现来看,也毫无转变。


所以至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和他提出过建议,最终这个同学因为表现不佳,受到很多合作团队的投诉,不到一年就离开了公司。


因此,很多时候高人即便能指点,也不太会愿意做。毕竟,不做不错,做多错多,一个职场小白的发展又与他们何关?所以,要想得到高人的指点,首先需要放低姿态,更需要虚心受教。


我相信很多高人一开始都是很愿意去帮助和提携新人的,但是久而久之,有些人确实不值得帮,所以高人们就会开始有选择性去帮助小伙伴们。这点,人之常情。


在这里我总结自己的经历分享三点,让高人愿意肯出手相助你。


一上来就索取可不行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某技术峰会,当时某位大佬上台分享了他在公司内推进数字化的完整过程,其中有不少和我自己的经历非常相近。


分享结束后,我上台和他简单交流几句(我当时在做数字化转型,有一堆问题想问这位大佬,但我还是憋住了)仅仅花了三分钟做了自我介绍,负责哪些项目,添加了下微信。然后在微信里隔一天再次自我介绍,大佬对我个人的自我介绍挺感兴趣,于是我就主动约了在他公司附近吃个便餐。


前面提到我为什么会憋住呢?换位思考下,如果你在台上已经讲得很累了,突然有一个人长篇大论来跟你聊,求你帮助,你会不会很崩溃?你会思考这个人怎么一上来就索取啊?而且是一位完全都不认识的陌生人,你干嘛花费力气帮他呢?(如果这个人长得像吴彦祖,我可能会)


在这里特别想说,向上社交时,给大佬的第一印象特别特别重要。


及时反馈,长期维护


这位大佬是某家集团的首席数据官,就叫RC吧。和RC吃饭期间,我请教了很多内容,同时我也分享了我在公司内推进数字化的心得与想法。就这样在碰撞交流下愉快地吃完了一顿饭。


回到公司后,我将RC指引的方法在公司内做了实践,并不断把结果结合自己的心得想法和RC进行反馈。在征求他的意见后,会进行迭代落地,再一次反馈交流。


于是RC持续给我提供建议和指导,久而久之,我和RC成了多年的好朋友,他在我创业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与我的故事相反,有一位小伙伴叫A君,他也是经常出入峰会,善于社交。但是他属于典型的索取忘记型。A君请教一位大佬,大佬很认真地跟他沟通了一小时的电话,事后隔了一年多,他再次请教大佬,丝毫不提大佬之前指导他的反馈,结果大佬不再回复他的微信。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并不懂得什么叫“尊重”。


A君找到大佬点拨,小成之后,从不反馈。觉得自己成功都是靠自己聪明得来的。于是很多大佬第一次帮他,就没有再帮他第二次。想想A君的社交方式就是把大佬们当作工具人。谁还想帮他呀,渐渐地,这个圈子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都敬而远之,A君就这样把自己的路给走死了。


无论是什么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人性;无论是什么人,都喜欢低调谦逊的人,这也是人性。


心怀感恩,好运常存


这世上所有的福气,其实都是自己一点一滴积攒的善良与爱。一定要记住生命中对你好的人,别把他们弄丢了,因为他们本可以不这样,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


如果我们有幸得到大佬的提点,除了当下的感谢之外,日后有了进展也要及时反馈与再次感谢。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话术吧,仅供参考:


您好,上次您指导我的几个点,我用在工作中了,得到了领导认可,我自己的绩效也提升了。非常感谢您当时的指导,如果不是您,我可能这个项目到现在还没找到头绪呢。在这里我想送上一份老家的特产/一份小礼物,表达下感谢。


相信我,大佬看到这段话会很开心,至于你送的礼物,大佬也不会就要你这些物质上的东西。更多是能体现出他曾经的付出,没有白费。他对你的指导,你铭记在心。因为这点,当你下一次需要帮忙的时候,我相信大佬们会再次出手相助的。


自我思考,按需索骥


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觉得在我们眼里已经功成名就的大佬们,还需要有高人指点吗?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这些本身就很成功的大佬们,在接受高人指导时,和普通职场小白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让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a.  王慧文是美团的联合创始人,也是美团外卖王国的奠基人。他曾经在内部分享时提到过,每当他想快速进入一个行业时,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方法就是和“高人聊”。具体方法就是通过各种关系找到目标行业里的“大牛”,然后约出来详细聊,有些人甚至要聊好几次。通过聊天,不但可以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历史进程,熟悉行业的全貌,更可以获得一些对自己想法有建设性的意见。


b.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雷军。金山当年有个星期二活动,由市场部邀请嘉宾给内部讲课。由于请的都是行业大牛,所以大家也都非常讲面子。作为演讲嘉宾,必须要准备十足的干货,才能把两个小时的交流时间填满。据说每次雷军都会出席,坐在最后拿个小本本认真记录。


在会议结束后,有些讲师还会被雷军非常礼貌的邀请到办公室去喝茶。期间,他会怀着十分尊敬和渴望的态度向嘉宾请教,但问的问题都是嘉宾所在行业的核心和机密。


基本两个小时下来,嘉宾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全部“指点”给雷总了。


如果说职场小白得到“高人指点”是靠运气好,是靠姿态低。


那么大佬们的“高人指点”更多是靠自己的主动出击,按图索骥得到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熟悉我的小伙伴应该都听过,我提升公开表达能力的故事。如果没有遇到当时的领导,可能我一辈子都没法意识到公开表达的重要性,可能一辈子只能做一个程序媛,这就是典型的运气好。


现在,我更加注重对自己当前短板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有针对性的去寻访高人求教,来获得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于此同时,我每年也会投入不少钱去参加培训课程。比如我感觉自己演讲的时候还不够声情并茂,就请了专业的演讲培训师来帮我练习。


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但节省时间,效果也会更好,对于我这样日程紧张的人来说十分有效。


从我现在的认知来看,一个人只有进入这种自我持续思考,进而有针对性的去寻找高人帮助的阶段,他的成长才是确定并且可持续的。所以在这里,我想把进入这个阶段的三个关键要素和大家展开聊聊。


希望有更多的小伙伴能够从“自然生长”变为“人工培育”


关键要素一:找到优秀人才聚集的组织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强的主见,尤其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以他人为镜,从别人身上的优点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这个时候,你能够找到好的“镜子”,就变得十分重要。


因此,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时刻让自己处于优秀的人群之中,让“近朱者赤”的定律在自己身上生效。能够让自己时刻包裹在优秀之中,这是让自己变得优秀的最简单的方式。


事实上,即便是成功的创业公司CEO们也在不断地寻找优秀人才聚集的组织,比如美团王兴曾经多次申请亚杰商会(在全国寻找40岁以下的年轻创业者做公益培训,每年只招生30人),再比如之前一度红火的湖畔学院,其实都是聚集优秀精英人才的组织。


这些组织固然会提供很好的资源,但最重要的是组织中那些顶尖的人才。与他们相识、相知、相行是最容易让一个人快速发展的方法。


关键要素二:直面自己的不足


找到自己的不足,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大半。只是,面对和接受自己的不足需要大智慧和超强勇气。


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足,甚至在有人诚恳的提出建议时,他还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


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靠外人提点是事半功倍,而靠自我察觉则是水到渠成。


当你身处于一个优秀人才聚集的组织之中时,就像把自己放到一个360度无死角的镜房之中,举手投足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这对个人的自信心会带来很大的挑战,但对发现自身的不足真的非常有效。


这时要做的唯一 一件事就是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沮丧和逃离感,敢于直面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和不足——任何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对自己产生丧失信心的沮丧感,而这种感觉会让一个人想要快速逃离所处的环境。


做到这一步,你已经超过了90%以上的竞争者,距离成功也就只剩一步之遥。


关键要素三:从僵化到固化,从固化到消化


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自己学习的标杆。


我总结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搞对标(Benchmarking)。方法非常简单:


1. 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有机会日常在一起工作或者能经常交流的,并且在自己不足的方面(比如沟通表达、为人处世或者专业领域)发自内心认可和佩服的人作为标杆;


2. 在日常工作中,重点观察这位标杆在该方面的一举一动,包括怎么说,怎么做,要仔细的观察和记录下来(这里要特别注意,在一个时间段内只盯着一个人学,贪多嚼不烂)


3. 把学到的东西在自己身上先僵化,再固化;


4. 在行为固化后要揣摩标杆这么做的原因,对于实在想不清楚的地方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去询问。


现在我找老师提升演讲水平就是这样做的。最开始老师会告诉我演讲的很多技巧和注意项,我虽然听懂了但领悟不到位。所以我首先会努力模仿老师在演讲时的一举一动。包括我会反复看奥巴马的就职演讲,情不自禁的去模仿他演讲的风格。


有时候,很多动作我其实最早都是不理解的。


比如,我不理解演讲时突然停下,向台下听众提问的原因是什么。但我一样照做,去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我就发现,大多数时候,突然停下提问是不合适的,但当台下听众明显有走神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很快地把听众的注意力抓回来。


这就是行为固化之后,刺激自我思考的一个好的例子。当然,如果真的想不清楚,也可以询问老师这么做的原因。但询问一定没有自己实践来的这么深刻。


结语


有了以上的三个方法,一个人就可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寻找高人,并得到指点和帮助。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或许距离成功也会近了很多。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长,短期靠自己也许没什么问题,但从长期来看,一个人的努力永远跑不赢一群人的努力。


一个人的智慧、力量、视野毕竟是有限的,站在巨人的肩上,方能看得更远,方能成长得更快。


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巨人为什么肯一直让你站在他的肩膀上呢?


这个问题算是留给大家的一份作业,想想自己闪光点在哪?想想自己能给高人带来什么?这点想通了,我相信你接下来的职业发展未来可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ID:kongbainvxia),作者:空白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