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妙哇种子,头图来自:IC photo


最近,一则网络征友视频走红B站。发布视频的UP主名为“宵衣旰政”,他来自清华大学,是一位长相清秀、热爱运动的理工男。在视频中,他自称“卑微求偶”,调侃式介绍自己的爱好,表示希望通过网络认识满意自己的女生。


网友们被这则视频吸引,相关的回应视频越来越多,除了女生还有大叔(bushi),纷纷以定向回复求偶之名调侃。而“宵衣旰政”的舍友们也发布了许多“整活”视频,例如“清华理工男求偶之舍友锐评”。


(“套娃”视频)<br>
(“套娃”视频)


随后,一系列“求偶”视频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但意外走红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不少网友就UP主的ID、回复声明和视频初衷激烈讨论,甚至还有人将这一行为称为“网络选妃”。没过多久,宵衣旰政就删除了原视频和解释动态,并表示希望“一切很平静地结束,新的一切也很自然地到来”。


(相关回应)<br>
(相关回应)


热议之余,无论我们对这场网络交友支持赞同抑或怀疑的态度,值得共同思考的,还有个体在公域流量中的言论困境和网络交友的合理之道。


高质量成高风险?


虽然宵衣旰政并不是第一个在哔哩哔哩上发布网络视频征友的人,但他却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流量,一度登上B站的热搜榜。


这其中最能吸引到网友们的就是“清华”这个关键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清华大学”已经脱离了实际的、物质层面的学校身份,变成一张名片。当这张名片出现在网络交友场中,其仿佛代表着更高的标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权力。


也因此,宵衣旰政名校的身份“区隔”成为一种前提,让其在一众交友视频中脱颖而出,网友们的目光被这个闪闪发亮的光环吸引。于是,讨论也离不开这个身份,离不开网友想象中的“清华们”,离不开已经刻在脑海里的自设形象。


(网友们的评论)<br>
(网友们的评论)


即便抛开名校光环,视频中的男主也看似拥有“高质量”的条件——相貌清秀、热爱运动、幽默风趣,而与之形成反差的,则是视频标题透露出的卑微感。对观众们而言,这既是一种矛盾,也是一种新奇。


新奇在于,在学历和长相的双重加持下,视频男主角没有因此提出对女生太多的要求,调侃的语态、“整活”的方式掩藏了两性交友的腼腆和尴尬,许多女生也在“整活”的皮壳下积极回应。


(回应视频)<br>
(回应视频)


矛盾在于,网友们难以分辨这是一场以“玩梗”之名的真诚交友,还是以“交友”为由的“真”炫耀。


我们常说优秀者互相吸引,在恋爱交友上,抓住美好是双方共有的权力。UP主“卑微”求偶的方式更像是表面谦和的节目效果,而非打压自身价值来扩大择偶范围的手段。


优秀和恋爱不是因果关系,优秀本身也没有错。但围绕男主优异条件上的揣度和猜测久久不散,遮蔽了视频的本意。


另外,UP主发表的两次解释动态中,一些措辞矛盾也加剧了对视频初衷的猜疑,导致后续的讨论和评价进一步发酵。在第一条声明中,其表示“脱单欲望其实没有那么强烈”,当回应的视频越来越多,知乎也有了相应话题后,他又在声明中表示“初衷当然是求偶”,希望尽快息事宁人。网友们也因此疑惑UP主是否真诚,又是否在消费女生们的情感。


(UP主的第一次回应)<br>
(UP主的第一次回应)


虽然,视频交友的自我呈现能脱离面对面的时空舞台限制,但我们却很难分辨其中自我人设、表演和展示的成分。或者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也不应通过一个三分钟的视频揣度人性的复杂。


没有人能亲身经历体会个体的差别,这种差别的认识,也总是间接的。大概连当事人自己,都在过度的讨论中迷失了最初的设想,只希求一切归于寂静。


上纲上线的言论争议


除了对争议内容的剖析,或许我们也该思考,这些争议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不难看出,网友们已不再是针对UP主交友要求的简单回应,却是围绕着视频折射出来的疑点,深度诠释和解读。由此产生的差异和冲突最后简化成诸如“钓鱼”、“海王”等标签,成为对UP主的冷嘲热讽。


这其中有一些讨论,夸大了事情的本质。面对许多女生的回应视频,有些网友联想到UP主的ID“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称这哪是“卑微求偶”,明明是“网络选妃”,呼吁女生们警惕高质量男性打单身牌。


这一苦口婆心的“忠告”虽然看似考虑到了潜在的情感骗局风险,但背后却有着底层逻辑的偏移和价值观的根本错位。


将一个拥有优秀条件的男性放置在“帝王”的角色上,认为其可以如“选妃”一样,随意挑选伴侣,拥有更多的女性“资源”,这是一种下意识的归列。即将拥有“高学历高颜值”的人归入强者,默认强者能拥有更多的资源,并且认同婚恋市场中“条件先决、情感在后”的规则。


换一个角度来看,在“选妃”的语境中,女性的主观能动性也被忽视,女性是被挑选的一方。而网友们对UP主的“钓鱼”、“海王”猜疑,看似是在批评“求偶”的男性,保护可能受伤害的女性,实则也未能将女性置于男性平等的位置上。


(一些相关评论)<br>
(一些相关评论)


其实,在公域流量中,围绕事件本身适当的争议和批评无可避免,但当讨论上升到在非理性和混乱时,我们就要思考这种价值观对立的背后逻辑。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性别冲突、身份冲突,学历对立……这些矛盾都脱离不了对符号的真实把握、准确解读和意义解构,而这一过程却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相差甚远。


 “希望在热闹中还算能保持一个较为冷静的头脑”,这是UP主在删除视频之后所说的话,他表示无意享受流量红利,也希望这一场网络“闹剧”尽快散场。


在对爱和平静的呼吁里,讨论和热议有时也如镣铐,囚禁了自由,被套上非黑即白的价值观,让人来不及思索和分辨:大树和花,究竟是以什么方式认识了彼此。


何去何从的网络交友


在这一场“求偶”之名的脱单活动中,跳出讨论和热议,我们对个体的关怀被淹没在层层叠叠的声音里,忽略了其所遭受的压力,也忽略了爱情婚姻需要诉诸精神价值的共鸣、感受面对面的温暖。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在《会饮篇》中提道:“我们每人都是人的一半,是一种合起来才成为全体的东西。所以每个人都经常在寻求自己的另一半。”


寻求另一半不该是一件隐晦的事情,寻求另一半应是自我认知、自我呈现的过程。网络重新定义了交友方式,从人人网交友到陌陌探探、Soul等社交APP,网络交友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突破传统线下相亲的时空限制,但也增强了单身青年对理想伴侣美好也更易幻灭的想象和期待。


(其他app)<br>
(其他app)


我们常说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其实另外一个层面也说明我们对自身固有认知的强化。在信息瀑布之下,对伴侣的期待和理想化引发了一些负面情绪。像UP主这样一个“高颜值高学历”的形象强化了对男性理想需求的印证,差距和紧张从现实到婚恋场域,被再一次放大和突出,也难怪会引起这么多的讨论。


不仅如此,这场热议其实始终是在疑惑的背景下进行,即网络交友是否真的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网恋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都市的快节奏生活逐渐剥夺了交友的时间与空间,人们更习惯将线下的实质接触转化为线上的相互寒暄,生活中接触同龄人的难度越来越大,场合愈来愈少。而网络交友通过匹配机制和条件筛选,机会和效率迅速提高。


但网络交友的缺陷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对真实和目的性的疑问。


我们印象中常有许多如“照骗”、“杀猪盘”、“PUA”的负面案例,在纷繁多变的网络环境下,交友模式变得更加主动、也更加复杂。像UP主这样的视频征友却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摆脱了婚恋网站的图文符号、社交APP的“短时恋爱”,视频能更加立体地展现自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更便于对信息真实性的辨认。


(其他交友视频)<br>
(其他交友视频)


在网络发展下,网友们一方面希冀通过自身努力找到情感和生活伴侣,另一方面又对脱单不自信,游离在频发的虚假信息中。


一个视频引发的讨论,或许映照出许多网友在虚拟和现实之中难寻出路,在爱恋和迷茫中的孤独状态。


真正的社会交往和信任,需要更多“在场”的身体来平衡碎片化的符号,技术的发展能为“在场”提供便利,但精神价值的共鸣才是能在网络中回归社会、认识社会的关键。


被重新定义的“主动就会有故事”,也许能劈开如孤岛的个体,告诉我们——暗恋是风,喜欢是海啸,而爱是海。


参考资料:

周瑞春《网络脱单:青年择偶表演与自我认同——基于征婚文本数据及个案的研究分析》

知乎 百里飞洋《如何看待清华理工男“宵衣旰政”发布的求偶视频以及众妹子的回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妙哇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