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啵啵甫,原文标题:《被过度治疗的宫颈糜烂,推开妇科病“三重门”》,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忍疼痛的躯体,只希望发出能被正视的呐喊”
近日,丁香医生的一篇微博“#宫颈糜烂仍在被过度治疗#”火了。这个早在2008年新版《妇产科学》教材中就已经明确取消了的病名,在当下仍以其旧名流行于各种医院。
因为宫颈糜烂被怀疑私生活不干净、在“不孕”和“宫颈癌”的风险压迫下被迫花费巨款治疗,在博文评论区的讨论中,可以看到的是大量曾经或正在被蒙骗的女性。
震惊之余,更令人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个早就被纠正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正常生理现象,仍如此普遍地在线下治疗中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妇科疾病?在不洁的暗示背后,困在污名中的女性正为妇科病经历着更多。
一、利益驱动下的欺骗:女性们正为被误读的“疾病”买单
在辞海第七版中,糜烂被解释为皮肤或黏膜表面受到损伤或局部发炎形成的小而浅表性缺损,也比喻腐化。也许是因为这个词语本身的含义及其延伸的作风内涵,让很多人误以为宫颈糜烂也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更简单的,只是因为糜烂一词“听起来就很恐怖”。
但事实上,糜烂并不代表严重的程度,仅仅是一种对于生理性状的描述。本质上说,它与“火山口状”、“菜花状”这样的形容词并没有深层内涵的区别。
在医学上,宫颈糜烂经历了“被污名”后正名的过程。
在2008年以前,中国医学生的统编教材《妇产科学》将宫颈糜烂视为一种标准的疾病症状,并有着齐全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
但目前已经明确的是,“宫颈糜烂”并不是病理学上的上皮溃疡、缺失所致的真性糜烂,也与慢性子宫颈炎症的定义即间质中出现慢性炎细胞浸润并不一致。
显然,将“宫颈糜烂”作为慢性子宫颈炎症的诊断术语已不再恰当。
这个在过往认知中常被误认为是宫颈癌预兆的现象,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指向的是一种生理性改变,而不是更为严重的病理性改变。
宫颈糜烂之所以被误读,与许多医院(尤其是部分私立医院)将这个所谓的严重疾病视作敛财工具离不开关系。在医学科普不够广泛和不良医院的欺骗下,女性们被禁锢于这个被鼓吹的重病中,焦虑、恐惧,有人因此怀疑自己、有人因此和交往对象翻脸。利益驱使的诈骗行为揭示着一个现实:还有很多人被误导、被欺骗,甚至为此,在经受巨大心理消耗的同时付出大量的金钱、时间。
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下有关于“宫颈糜烂”的科普视频和文章往往会做简化处理,就像那些“5分钟让你读懂XX”的短视频,需要警惕的是:面对这一现象,不要过度治疗,也不能过于忽视。
子宫颈糜烂样改变者还是需要进行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HPV检测来确认自己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改变,确认有其他症状或指标则仍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二、无法逃离的社会枷锁:是冷漠,也是歧视
在丁香医生原博文的评论区,众多“病患”曾遭受的最大的误解可能就是:宫颈糜烂=不洁的性生活。
“我女朋友得了宫颈糜烂,她是不是背着我做了什么?”“不治疗可能会不孕吧。”
就连在医院,都可能会遭到“年轻轻轻就得这种病”的苛责。
在关注人数近13万的宫颈糜烂贴吧,首页仍然飘着无数“宫颈糜烂是HPV吗”、“XX偏方能治疗吗”这样的帖子。
面对模棱两可的诊断、难辨真假的传言,在羞于说出口的病情面前,有无数人选择了着急忙慌做治疗,花的钱少了都担心是不是遇上了骗子。
这背后除了对于宫颈癌的恐惧,恐怕还有对于糜烂词条背后不洁暗示的羞耻,而这正是一些不良医院所利用的。可是,女性为什么要为莫须有的不洁暗示买单?
为疾病加上附加的隐喻并非是今天的特例,那些为疾病打上道德烙印的标签,已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单一名词,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因素。脑瘫、智障被用来当作辱骂人的名词,艾滋病、精神病等在被用来侮辱病患的同时,也使其家属背负上了同样沉重的歧视和压力。作为生病的弱势群体,要承受病痛,还要忍受污名化的二次伤害,何等悲哀?社会观念所附加给妇科疾病的骂名,不仅仅是对病人的冷漠,更藏着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尽管当下的性观念正在不断进步,但在延续多年的“谈性色变”文化中,不仅仅是宫颈糜烂,几乎所有的妇科病都面临着误解。妇科病与性病挂上关联,与不洁身自好划上等号。
在充斥着讽刺与批判话语背后,雌激素影响下的正常生理现象被污名化,困在这一符号之中的女性也被蒙上了污秽的标签。
女性们羞耻于在现实生活中谈起自己出现的问题,往往只能求助于网络。“拒绝妇科病”“代表月亮消费妇检阴影”“女性健康问题研讨组”,在豆瓣,关于女性妇科疾病的小组从不缺乏讨论。
可是面对他人怀疑的目光、听到周围的窃窃私语,这些话变得难为情了、说不出口了。希望将生病的自己藏起来、不愿面对身体和心理受双重折磨的检查,女性逃避妇科检查的恶性循环无数次上演。即使在影视作品的推广中,妇科检查也成为不可描述的羞耻之事。
害怕被流言蜚语中伤、害怕被亲近的人疏远,不被表达的妇科病在身体出现,也在心理埋下阴影。
三、不忍疼痛的躯体,只希望发出能被正视的呐喊
当妇科病被高度道德化,女性面临的不仅仅是污名之困,还有随之产生的心理障碍和恐惧。
“妇科检查”这四个字,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不仅仅只是一次检查,更是一次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为什么这个明明是为了女性健康的检查,反而成为了妇女之苦?
在羞于启齿的心理压力之下,一些医院的暴力检查无疑是对于女性的二次伤害:
几乎每一个在社交平台分享妇科检查经历的女性,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痛吗?”答案毫无例外都是“痛”。
对女性来说,在社会道德之外,直面冷漠、暴力的检查手段是更直观的现实。或许心理上的负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克服、可以被忽视,但身体上经受的疼痛是难以忘记的。
可是,就像做手术时可以被选择的麻药,为什么妇科检查不可以给予患者多一些关怀呢?哪怕,只是多一个选择。
因为被确认已结婚,就被默认为阴道足以支撑粗暴的检查;因为被嫌弃宫颈糜烂,就要承受歧视的同时被暴力消毒。这些时候,即使只是增加一个润滑的手段,说一句关照的安慰,也许都能够带来巨大的改变。
医生的忙碌和压力可以被理解,但在嘈杂环境中接受私密检查的女性,也应该得到尊重。
宫颈糜烂的再认识像是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认识到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应被歧视,而那些曾被道德绑架的羞耻更不必出现。除了给心理增加无谓的负担,羞耻无法挽回错误的认知,也拯救不了病症。
当下,在众多病例中被认为会给女性带来伤害的“上环”,仍在社交平台作为安利笔记发布。即使有那么多为此承受妇科疾病痛苦的先例,它依然在被推广。
好在面对这一饱受争议的措施,女性们的自我认知正在不断增长——避孕本就该是双方的共同责任,将压力放置于女性身体的同时,还要让其出现妇科疾病时承受被污名的二次伤害,不公平、也不正常。
但更多时候,夹在偏见与恐惧两座大山中的女性,面对着的,是不经意间的语言暴力和切身的伤害。
更应反思的是,当本应成为健康保障手段的措施成为一种负担,甚至是“受刑”般的经历时,追求尊重与公平的呐喊,不应该被忽视。
参考资料
[1]《妇产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p249.
[2]肖寒.“宫颈糜烂”不是病 需要正确看待.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19/0301/c14739-30952158.html
[3]腊八蒜.被污名化的梅毒谜团.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211/10/17958522_447860768.shtml
[4]Momself.是时候为“妇科病”去污名化了.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ULODGSS0528DVK0.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啵啵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