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绝望,才能让一个年轻且优秀的生命选择自杀?
斯坦福大学女子足球队队长梅耶(Katie Meyer)在3月1日被发现陈尸宿舍房间内,死因为自杀。
梅耶已经是过去的13个月里,第4位选择用自杀结束生命的斯坦福学生了。
去年2月,医学院华裔学生Rose Wong被发现陈尸校园宿舍内;
6个月后,工程学院学生Jacob Meisel遭火车撞死,当地法医办公室研判是自杀;
今年1月底,法律系学生Dylan Simmons同样是在宿舍内自杀。
在美国,每10万个人中有13.9人自杀,而在斯坦福,每10万个人中就有26.3人自杀。自杀率差不多是全国的两倍。
这惊人的自杀率,放在所有世界名校里几乎都适用——
2017年,5位哥大学生自杀;
2000年-2020年,超过30位MIT和哈佛学生自杀;
去年上半年,康奈尔大学3名学生接连自杀;
而达特茅斯学院,光是本学年就已经有4名学生离世。
更有一项美国心理协会的研究表明,亚裔大学生尝试自杀的几率要高于白人大学生。
是谁将这些名校的学生,逼上绝路?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了70.35万,其中有近37万留学生流入了美国。
然而,在同学们苦读托福、SAT 、GRE、择校选系,家长们为孩子留学掷重金,跑前跑后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背后还有一个看不见的魔鬼在深渊凝视着我们。
那就是心理健康。
耶鲁大学曾经的一项调查发现,45%的中国留学生称自己有抑郁症状,29%的中国留学生报告了焦虑症状,远高于美国大学生13%的整体比例。
曾有一个斯坦福的朋友小A告诉学霸君:名校,是噩梦的开端。
从小成绩拔尖的小A,升学之路顺风顺水。
小升初进入重点中学,用两年时间读完初中后,跳级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高三又被直接保送到了国内985高校,最后还如愿以偿地去到了梦校斯坦福读PhD.
但在进入斯坦福的第一年,小A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和她同组做rotation的同学一个比一个优秀,各种奖学金加持,结果导师还说:今年我只留一个学生。
从本科全系第一,到实验室最后一名,只有一个读名校的距离。
而那个从小到大都被周围人夸“聪颖”“天才”的小孩,习惯了优秀、害怕辜负期望的小孩,需要顶住多大的压力才能接受这一切?
除了学业上的碾压,周边的“精英”环境也让小A无所适从。
小A身边的同学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富二代、官二代、学术大神。
随便举个例子,比尔盖茨的女儿Jennifer Gates就在他们学院读本科。
而小A的家庭情况,则属于在留学生群体中占比更多的中产家庭。
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很难不焦虑。
当然,也很难不成为“差生”。
哈佛大学心理学研究员Shawn Achor曾经在一堂课上对他的学生们开玩笑说道:
“if my calculation were correct,50% of you will graduate below average(如果我的计算正确的话,你们中的一半将以低于平均水平的成绩毕业)。”
也就是说,不管你多出众,只要你处于的环境足够优秀,你都可能成为那50%的“差生”。
但很多人都忘了,之所以成为那50%的“差生”,是因为他们正在跟全世界最优秀的那1%的人做比较。
心理落差,还只是留学生陷入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其中一个原因。
美国一所大学在研究中曾询问过19名中国研究生的压力来源,其中不少人提到了语言问题。
“我跟导师沟通很困难”“害怕问多了对方觉得我智力有问题”“我常常会因为一封不满意的邮件夜不能寐。”
中国人是含蓄的,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而我们在沟通中的小心翼翼都成了留学路上的压力来源。
当负面情绪不断堆积,就成了抑郁,但在异国他乡的我们,能将深夜那通电话拨通给谁呢?
相信很多留学生都尝试过打给父母,但得到的“安慰”中一定不乏不理解的声音。
因为辛苦将我们送出国门的父母,一直觉得在美国高校读书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怎么可能会为那一点“小事”就产生情绪问题呢。
况且,在父母那辈的普遍认知里,哪有什么心理疾病,不过是日子过好了之后的「矫情」罢了。
还有些留学生会陷入一场“投入产出比”的焦虑之中。
这份焦虑有时源于强势的父母,有时源于自我。
学霸君的同事Alida,她的爸爸在要求她做出某个符合父辈要求的决定时,经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你要对得起我给你出国花的几百万。”
就算父母没有刻意强调自己对小孩的教育投入,不少留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出国求学之路,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决赛场。
所以,留学生在找工作时通常都会算上一笔账:我每个月拿的这点工资,什么时候才能cover掉出国的费用。
这种焦虑,是一种普遍情绪。
《澎湃新闻》在采访一名芝加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时,对方说:“我一直在想,自己学业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父母付出的金钱,我以后能找个什么样的工作。”
但现实的残酷就在于,留学生就算拿着漂亮的文凭,拿到的工资也可能没有一个国内普通大学毕业但经验更丰富的人多。
堆积成山步步紧逼的课业、精力和财力全盘消耗后看不到的回报、进入更加优秀环境后形成的心理落差、无法理解自己,只会一个劲地地说“你一定可以”的父母...
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将留学生逼向「自杀」的悬崖峭壁。
那么,拼命考上名校的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至少可以明确,一定不是为了终结我们的生命。
作为“过来人”,学霸君想给正在经历留学或者正在准备留学的朋友们提几点拙见——
第一,放过自己,接受挫折
我很理解大家想要往高处攀登的欲望,可「学业」仅仅是人生中要经历的其中一个部分罢了。
完不成学业,绝不是世界末日。
这个不行,咱就换下一个。不就是书读不下去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想要的东西,一个让人艳羡不已的文凭、一份报酬不菲的工作、一个相濡以沫的爱人等等。
但,我们各有自己的计划,这个世界也另有它的计划,宇宙的规律,并不会围绕着我们进展。
尽人事之后,剩下的就是听天命了。
当然了,我们也不要担心那场并不算成功的留学经历是场浪费。你所有付出的努力,就算在这里没有开花,也会在未来的某天某处结果。
第二,承认世俗的成功存在幸存者偏差
那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不会告诉你他们的告捷,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就比如说,当我们刷屏刘明侦24岁拿下牛津博士,28岁当上副院长时,我们只会看到她的天赋和刻苦,却很少被告知,半年就做出实验成果是何其的幸运。
所以,有时候放平心态,不去仰视那幸运的极少数人,是快乐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三,善用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
几乎每所国外大学都有免费的心理咨询处,就算语言不通也不要担心,因为有的学校还配备了会说中文的心理医生。
不要觉得去寻找专业人士的开导就证明自己心理有问题,有时候单纯地去找他聊聊天,释放下自己的压力也是可以的。
所以,让我们勇敢地去敲开那扇宣泄的大门吧。
有时候,我们真该学得“无耻”一点,当生活蹂躏你时,我们该认怂就认怂,该放弃就放弃。
因为就算这条路走不通,还有数不清的大道在等着我们。
请记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自己的脆弱、无助和自卑,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不要为此感到羞愧和困扰,当你想要去扼杀掉那个糟糕的自己时,请停下来,告诉另一个你:
“其实你做得挺好的了
多给自己一些喘息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