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务劳动值多少钱?2021年,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处理了一起因离婚引起的家务赔偿案件。

王女士和陈先生结婚于2015年,婚后育有1子。王女士成了全职主妇,照顾全家人衣食住行。陈先生外出上班,家中事情全部不参与。2018年,两人产生矛盾分居,孩子跟着妈妈生活。

2021年,陈先生提起诉讼离婚。王女士要求分割财产,并提出物质和精神损失赔偿。法院审理后做出判决:“孩子由王女士抚养,陈先生每月支付2000元抚养费;双方平均分割共同财产;另外,陈先生需要再付5万元“家务补偿”给王女士。”



图自央视节目《法制的精神》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离婚案中适用家务补偿。结婚五六年,获得5万元家务补偿,说起来真的不高。但这也是历史性的进步,意味着全职妈妈的家务劳动,终于不再是无偿且应当的。

千百年来,女性在家庭的付出,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在男女平等的当代,女性做家务的时间也远远高于男性。

2010年,北大社会学系教师刘爱玉等人做过社会调查,发现男性平均每天做家务时间是45.1分钟,而女性高达106.9分钟,是男性的2.4倍!这些家务内容包括做饭、洗碗、洗衣服、打扫卫生、日常采购、照顾孩子、辅导作业、照顾老人等。

而与此同时,男女外出工作的时间却几乎接近。男性每天工作492分钟,女性工作473分钟,相差仅19分钟。



图自网络


不可否认,当代男女平等程度越来越高了。但在家务劳动时间上的差异,依然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每次社会进步,都是无数人大声疾呼的结果。在家务劳动上,女性向来深受其苦,却不知该如何改变这一切。

或许,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女权主义者上野千鹤子的故事,她用一生对抗男女不平等,赤裸揭开家务育儿背后的性别剥削,只为追求“一个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社会”。



图自网络



出于个人私愤,为家庭主妇“报仇”


1948年,上野千鹤子出生于日本富山县,她的父亲是个医生,母亲是家庭主妇。她的父母关系不好,母亲还是忍气吞声地照顾全家人。上野自幼目睹母亲的辛苦与心酸,坚决不想过那样的生活。

当时的日本,是女性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妇的时代,婚后育儿家务都是分内事。即使外出工作,女性也是作为男性的辅助,负责倒水、协助整理物品等。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上野千鹤子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上大学。但是女性上大学非常不容易,她申请了23个学校,终于进入京都平安女学员短期大学。

她的父亲表示反对,认为东京不是一个女孩子该去闯荡的地方。但上野坚决要去,父亲就听之任之了。上野认为父亲会干涉儿子的升学方向,而放任女儿自由选择,根本原因是对女儿不抱任何期待。

19岁那年,上野千鹤子独自去往东京,读社会学。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正经历学生运动,上野千鹤子也参与其中。

本是追求梦想的激昂青春,却让上野看到了太多不公。在那场运动中,女生只是辅助角色,负责在后方给男性提供补给、慰藉。女生以为男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结果只被当做“女人”。

出于对男性的失望及反叛,上野千鹤子开始以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整个社会。她想研究的群体是家庭主妇,但出乎意料的是,日本的学术研究中根本不存在“主妇研究”!因为,主妇就是女性人生的终点和最高点。

结婚——生养——成为主妇,就是日本当时中产女性的模范人生。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上野千鹤子对此感到愤怒。毕业后,她到短期大学任教,同时开始自发研究,查资料,写论文,写书。她的第一本书叫做《读懂主妇论争》,而后又花了10年时间,写下《父权体制与资本主义》。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上野千鹤子首次将“无偿劳动”的概念引到日本。认为家庭主妇的“家务”,也是一种劳动,而且是没有得到报酬的无偿劳动。因为长期被视为“理所当然”,得不到任何尊重,才导致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此论点一出,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议,反对者众多,其中呼声最高的竟然是当时的家庭主妇群体!她们认为,自己做家务,完全是出于“爱的行动”,需要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用金钱来衡量。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上野千鹤子从社会学家的角度给出解释:“评判一种行为是不是劳动,有一个简单的定义标准,那就是第三者标准。能够转移给第三者的活动,就是劳动。而家庭主妇大部分的劳动,都可以交给别人去做。”

如果将家务全部交给保姆,要支付的报酬何其多!而如果有主妇自行承担,就是无偿的。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1996年,在联合国要求下,日本经济企划厅提交了一份报告,名称为“你的家务劳动值多少钱?”。报告指出,一个专职主妇家务劳动的价值为每年276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4万)。

这个价值要远远低于日本人平均工资。但事实上,没有人会为这部分劳动买单,男性不可能为家务、育儿、看护等家务付钱。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上野千鹤子的理论,解开了隐藏在家庭里的性别剥削。当她的书陆续出版,并引起人们思考时,她觉得终于为妈妈复仇了。



领导“美玲争论”,为职场妈妈发声


上野千鹤子认为,要改变女性地位,首先要勇于发声。很多事情,即使说出来也没有解决办法,但不说出来很多人甚至意识不到问题。

1986年,在日本发展的华人歌手陈美玲,生下幼儿三个月后复工。她住在横滨,要去东京参加电视台节目录制,往返需2个小时左右。为解决孩子哺乳问题,她决定带孩子一起工作。

陈美玲和电视台做好了沟通安排。工作时,她的团队帮带孩子,休息时自己抱孩子哺乳。



图自网络


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在当时的日本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那时日本的女星,多在怀孕生子后选择隐退。有媒体记者问她是否考虑退休。她否认了,并解释说:“在中国,很多妈妈都工作的。还可以带小朋友一起上班呢!五百名以上员工的工厂,很多都有托儿所啊!”

记者报道了她的话,并附上她和孩子的照片。



图自网络


陈美玲迅速招来了骂名。有人骂她没有职业素质:“怎么能把婴儿带到工作场所呢?这样会扰乱工作秩序!”

也有人骂她不是好妈妈:“竟然将婴儿带到嘈杂的环境中,真是不负责任!”

还有人认为她作为女人太失败了:“女人就该做女人本分的事儿。有了孩子还想出来赚钱,真是不要脸啊……”

就是舆论一边倒地反对时,上野千鹤子站了出来,她向《朝日新闻》投稿撰文,极力支持陈美玲的行为:

“陈美龄的问题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在外工作的父母都必须显示出职业人的形象,好像孩子不存在似的,而带孩子需要付出的劳力和心血却不会因此减少。”



图自《东京大学入学式致辞》


这件事沸沸扬扬讨论了两年半,也被称为“美玲争论”,成为日本主妇维护权益的源动力事件。

后来,在强大的舆论支持下,日本通过了《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还制定了《育儿休业法》,用来保护妈妈们的产后复职机会。



图自纪录片《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


上野千鹤子总是以最犀利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看法。她出版了许多女性主义研究专著,知名的如《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等,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许多言论甚至会挑战稳定的社会秩序,自然招来很多质疑与谩骂。不过,她并不在乎。

面对种种不公,上野千鹤子说:“如果没有人扔石头,平静的水面就不会翻起波浪,只要翻起了波浪,被影响到的人就可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它传播下去。”



向东大新生硬核致辞:

"努力也不一定得到回报"

上野千鹤子现在是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2019年,她在东大新生入学仪式上,讲了当代女性被歧视的事实,引发激烈讨论。

在东大新生中,女性比重约在20%左右。之所以女生人数这么少,并不是因为男生更优秀,而是因为很多父母存在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儿子需要上大学,而女儿上短大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认为,女儿不必太优秀,因为毕竟是女孩子。在这种思想潜移默化下,女孩儿很小就会被折了翅膀。



图自《东京大学入学式致辞》

东京大学是日本一流学府,按说考上的学生都应该很自豪。但是在和其他学校联谊时,女生如果被问:“你是哪个大学的?”女生通常会犹犹豫豫地说:“东京的……一所大学。”因为如果说是东大的,对方会觉得女生太厉害,瞬间退避三舍。

但东大的男生完全没有这个忧虑,他们很自豪地说自己来自最好的大学。

上野千鹤子认为,女生之所以不敢大声说自己的学校,是因为女性的价值和优异的成绩不能轻易画等号。女生从小就被期待“可爱”,而可爱意味着被疼爱、被选择、被保护,潜藏的另一种意思就是“不能太强大”,至少绝对不能威胁到对方。



图自《东京大学入学式致辞》


现代社会,表面上男女是平等的,但实际还是有很大不同,比如就业、育儿、家务,再比如“母职惩罚”、“父职奖励”、“丧偶式育儿”……有了孩子后,每个女性都会面临职场和家庭的双重困扰,而男性很少因此受到影响。

上野千鹤子认为,很多女性依然面临这种困境:“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公平回报。”听起来很残酷,但无奈现实社会就是这样。

该怎么办呢?上野千鹤子认为,我们不必逞强,勇于承认自己的弱点,与他人相互支撑着活下去。当在现实中遇到困境时,我们只做那些能做的事情,设立好小目标,一件一件做好,从而在内心构建成功体验。



建立一个弱者也能生存的社会


上野千鹤子有一句流传度很广的话:“‘男女同权’的精神要义,绝不是说让女性像男性一样行动,也不是让弱者变身为强者,而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图自《东京大学入学式致辞》

我们享受的权利,是无数人拼命努力得来的。面对不公,女孩儿们也要继续努力,哪怕个体力量再微弱,也要勇敢发声。无助时可以大声寻求帮助,有能力时也要帮助身边的弱者,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水面原本平静。只有石头投下去,才可能激起涟漪,甚至波浪,从而产生更大的回响。坚持发声,世界就有改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