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深News(ID:leju-sydcsxh),作者:曾树佳,原文标题:《地产“子弟兵”》,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去年秋招时,龙湖在地产圈的一篇凡尔赛文章火了。简要内容是介绍一群高颜值、高学历的清华、北大、哈佛毕业生们,加入2021届龙湖仕官生阵营。


眼下,令这群仕官生倍感振奋的是,其前辈中,有一位名叫“陈序平”的仕官生在今年2月28日,接棒邵明晓,成为龙湖史上第三任CEO。


邵明晓和陈序平的差异,不止是在年龄,邵为60后,陈为80后;更是在“出身”,邵为社招空降,陈是校招自培。这是龙湖人才机制的质变,更折射出了地产老板用人观的变化。


在地产黄金或者白银时代,房企老板们为了实现扩张夙愿,不惜花费数亿高薪,从外聘请明星地产职业经理人;转眼跨入“黑铁时代”,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情况却大不相同了,地产总裁级岗位的外部招聘需求几乎是寥寥无几。


老板们开始抛弃“空降兵”策略,不敢在引入外来高管上轻易试错,更多地把目光看向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子弟兵”,他们或是在企业待了较久并具备能力的老将,或是伴随企业一路成长的校招生。


培养内生力量,已经上升为地产老板用人的共识。加上,很多房企也有自己成熟的人才内生体系,包括中海的“海之子”、龙湖的“仕官生”、万科的“新动力”等;眼下,它们运转多年,也到了摘果实的时候,于是诸如张智超、陈序平等逐渐站到台前,挑下大梁。


这些内生“子弟兵”在公司也待了很久,完全有能力胜任岗位,即便有些人是90后尚还年轻,但是他们在行业震荡之际有着明显的优势: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和淘汰留下来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认同感和忠诚度很高,更能与企业一同渡过难关。


一、“子弟兵”上位


半年前,陈序平首次进入地产公众视野,就是与吴亚军、邵明晓、赵轶一起,亮相于龙湖中期业绩会。在此之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外界对这位40岁的龙湖少将知之甚少。


第一次出现在聚光灯下,有着一米八身高、戴着无框眼镜的陈序平,并没有太多的发言。他只是接着邵明晓的表述,补充了有关龙湖C1地产航道的发展情况,其余大部分时间,均作为一名旁听者。


但能打破龙湖向来的“铁三角”阵容,出席业绩会,就足矣说明陈序平备受看重。


吴亚军用人是较为慎重的。在2011年邵明晓接过帅印,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成为龙湖第二任CEO之前,她都亲自操持公司的具体事务;而“仕官生制度”运行至目前已过18年,阅过万千人选,她也才从内部挑出陈序平,委以重任。


据说,吴亚军是这样评价陈序平的:“方向感很好,(他对于企业)文化上的认同也让我安心。此外,企业家精神、生意逻辑、组织能力,再到驾驭大系统的能力,都没有问题。”


14年的时间,陈序平以龙湖仕官生为起点,历任工程经理、项目总、工程总、投资发展部负责人、成都公司总经理等职位之后,最终接棒邵明晓,成为了龙湖新一任CEO,到达了公司管理层的塔尖。


在进阶的路上,陈序平有着靓丽的成绩单。在他主掌成都龙湖期间,该区域的销售额从2016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80.23亿元,跻身成都房地产销售第三名。2021年上半年,成都龙湖的销售额为80.2亿元,位列成都房企第四。


地产主业之外,2017至2021年,由陈序平领导的成都龙湖成为“空间即服务”战略下的多航道协同落地样本,而他本人也经历了商业、冠寓、养老等业务的历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产全能型选手。


地产“黑铁时代”,不止是龙湖,绝大多数房企在人事方面都出现了明显动荡。自去年年底以来,房企总裁级别的变动不在少数。而此时,不再有空降的明星经理人,而是有能力的老将受到了提拔和重用。


半个月前,建业集团召开恳谈会,胡葆森左右两边也出现了三个“新面孔”,他们是刚刚任命的建业地产CEO杨明耀、建业新生活CEO史书山和中原建业CEO马晓腾。


新任命的这几位CEO,平均年龄约为45~46岁,在建业平均工作20年,且经历过一线炮火的锤炼,在地市工作时间都长达15年以上。


现场,胡葆森强调,“未来建业要做少、做小、做好,在此前提下,还要做精、做新、做快。”在新目标指引下,老胡必然希望这些内生力量,能让各业务板块形成“化学反应”。


除龙湖、建业之外,“子弟兵”上位的故事在地产圈接连上演。


去年年底,世茂委任集团高级副总裁谢琨为执行董事。谢琨,在地产圈相当低调,却有着近20年企业管理及项目开发运营管理经验,于2010年7月加入世茂,在浙江和华中创造了许多惊人的战绩。


进入2022年,俊发二代李镇廷从董事长兼总经理调整为董事长,俊发集团前元老、前CEO赵彬时隔5年正式回归,担任总经理一职。此前,赵彬曾在俊发任职17年。


紧接着1月底,大发地产首席执行官廖鲁江辞任,冷俊峰补位。他于2018年3月加入大发,2020年3月获委任为大发地产首席运营官兼高级副总裁,主要分管产品运营中心,至今在大发任职已有4年时间。


2月,原中南置地副总裁、西郑区域总裁韩杰接任了中南置地总裁,全面领导中南置地经营业务,管理各职能条线及各区域公司;陈昱含则退出中南置地总裁之位,专职负责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仅兼任中南置地董事长。


尚处于安全区的地产老板都如此重视内生力量,更不用提暴雷企业,它们不仅面临大批高管流失,更没有闲钱去挖角职业经理人,只能靠提拔内生军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营。


最典型的莫过于阳光城和当代置业。年初,朱荣斌从总裁岗位匆匆卸任,入职阳光城5年的徐国宏接任。在此之前,徐国宏一直主持阳光城福建大区的工作,带领该区域多次取得佳绩。


另一边,当代置业执行总裁之位由雷志鑫顶上,他也成为地产圈首位90后总裁。据悉,雷志鑫加盟当代置业已有7年,历任集团副总经理、集团中心总经理、城市公司总经理、区域公司总经理、区域公司董事长、总裁助理。


二、“空降”成过去式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过去,不少地产明星职业经理人的成功,是得益于身处于房地产规模突进的时代。彼时,围绕在这些“空降兵”身边的,都是鲜花与掌声。


那时候,地产老板们对规模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执念,如何实现千亿,如何巩固、提升排名,都变得他们急切实现的目标。于是,在狂奔的岁月里,评价一位职业经理人的履历高低,最直观的衡量标准,便是其所在企业的规模与排名。


但眼下,调控加强之后,房企融资的生命线被严控,加杠杆的难度变大,规模的进阶路变得异常艰难。流动性问题的应对,经营逻辑、架构的重塑,成为了地产老板需要面临的新课题,而焦虑也传导给了职业经理人,使得他们备受挑战。


上海理辰文化创始人康红恩就曾说出自己对职业经理人的看法:“房地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大部分的总裁和高管适合在传统住宅开发模式下,去解决很多技术性的问题,运营上的问题,工具性的问题,但在创造独特价值,原创价值上,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若房企遇到流动性危机,外招高管的撤离的几率也较高。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薪酬不当所致,主要原因在于所在房企不能为他们提供继续发挥特长、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相较之下,房企内生高管则忠诚度较高,危急时刻拿起冲锋枪、走上前线的人并不在少数。


老板提拔内生力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这些继任者对公司的战略、价值观、政策、制度了然于胸,不需要过多的磨合,能保证企业核心经营的一贯性。尤其在地产环境突变的背景下,也能带领企业做出较快的自我调整。


再者,“开源”的融资措施难度加大,“节流”就显得更为重要。引进外部职业经理人,往往需要支付高额的薪酬,如果重视内部晋升,那将有利于降本增效、精简组织,节省三费中部分管理费用。


所以,行业寒冬里,地产老板大多遵循的是“攘外必先安内”准则,他们深谙内生力量是支撑企业“活下去”的基本要素。而内部提拔,也正好能为员工提供个人发展的机会,增加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从而有利于增强员工与企业并肩作战、共度难关的认同感。


三、组建“黄埔军校”


1999年的冬天,万科校招的身影,陆续出现在几所知名高校中,校招计划开始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新动力”。


后来,2004年龙湖“仕官生”计划、2005年中海“海之子”等陆续出炉;再往后,华润的管培生、碧桂园的“碧业生”、中梁的“新栋梁”等也不断涌现。


除了校招计划之外,房企结合社招,不断构筑着自身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并且各有特点。


王石曾在自传中透露,中海有严密的人才培养体系,许多优秀员工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经过系列精细的产品制造培训,对成本和流程有非常深的了解。在中海成长为中高级职员的,几乎都是业内的佼佼者。


从中海体系中冒尖的明星人物从杜晶、刘爱明、朱荣斌、吴建斌、颜建国,到刘文东、范逸汀、郭勇、阚洪波等,都在地产江湖里颇有名气。


龙湖一开始多从万科、中海引入职业经理人,但后来它自身也成了人才输送基地。曾有一家地产公司的人力总监这样评价:“龙湖的人落地性比万科好,创新性比中海好。”


在商业地产领域,万达也是“黄埔军校”般的存在。


起初,王健林认为:“万达商业人才稀缺,不熟悉商业地产业务,需培养2年,很多人招聘过来无法胜任”。为此,管理层提出了人才模式流程化,解决了这一问题。


正因为有了人才培养做支撑,万达才能在管理上做到强管控,王健林曾经的“以售代租”模式,也能以快速稳定的开盘节奏,实现回笼资金、缓解拿地贷款资金压力,风靡一时。


在房企的培养体系中,虽然有部分职业经理人最终离开,去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总体来看还是比较稳定的。比如,龙湖仕官生的流失率很低,仅有约30%;而曾有机构对500名万科“新动力”成员进行跟踪关注,发现其中依旧有290人坚守。


与龙湖的陈序平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中海地产的张智超。他是东南大学建筑工程学的高材生,中海第一届“海之子”,在18年时间里成长为中海地产的顶梁柱。


起初,他历任华东多家城市公司总经理,获得较好的战绩。作为中海的嫡系子弟兵,他以忠诚为底,又有业绩加码,2019年初即正式升任为中海地产副总裁,隔年便晋升为中海地产董事长。


虽然内部高管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但他们经过层层考验而站到台前,确实能保证调控基调下,企业战略的延续。


再加上,每个房企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为其量身定做,才是最好的。正如奉行长期战略的龙湖、利润为王的中海,以及许多做精品项目的中小房企,若还是引入以“规模”为惯性思维的职业经理人,那他们的融合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深News(ID:leju-sydcsxh),作者:曾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