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专家”似乎又捅娄子了。21日,一条#专家建议晚饭只吃七分饱#的微博登上了热搜,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6亿。



这条微博的评论区里,大伙儿的嘲讽值直接拉满。

“专家我饿啊”、“晚饭七分饱,宵夜十二分饱”,高赞评论更是直接表示,“我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当然也有人表示,专家说得对啊,没必要冷嘲热讽。

我去看了一下原微博,专家是这样说的: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晚饭建议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吃到七分饱即可。以22点为最佳睡觉时间计算,18-20点左右为最佳晚餐时间。如果吃得太晚,饭后不要立即睡觉,此时胃还在进行消化,立即入睡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长此以往还会导致胃病。

乍一看,这话确实没啥毛病,别的咱不说,晚上吃多了会长胖我是“身”有体会的。

可问题在于,专家说的道理我都懂,但客观情况不允许啊。

首先,很多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的人,单程通勤时间都将近一个小时,以普通的朝九晚六来算,哪怕下班就跑,到家往往也到了7点多,再点个外卖,磨磨蹭蹭就到了8点。

图/极光大数据

再者,好不容易下班回家,心情一放松,就想吃个炸鸡来点烧烤,再配一瓶“快乐水”,吃饱喝足再追个剧,吃会瓜,一不小心就到了12点以后。

一边理智上线,提醒自己该睡了该睡了,一边又放不下手机,安慰自己再玩会儿再玩会儿。



为了“风险对冲”,朋克养生开始流行,啤酒加枸杞,可乐配党参,用最贵的眼霜,熬最晚的夜,人终其一生都在验证一个道理:

我听说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么看来,专家的“晚餐7分饱”就像一句“有用的废话”,而大众对“专家”的期待,应该是提出一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比如晚上10点吃怎么更健康,比如熬夜怎么才能把对身体的伤害降到最低。

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或者一味脱离生活提出不切现实的建议,建议这样的专家,不要再提建议。

而要说“专家”的全面垮掉,还得从12年前的那个男人讲起。

01:专家失去权威,从骗人开始

2010年2月,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请来了一位养生专家张悟本。

张大师的养生之道非常简单: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进入新世纪,国人的养生意识抬头,又恰逢2008年的奥运,健康成为当时的主流。打开电视,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养生节目。

北京卫视有《养生堂》,湖南卫视也有《百科全说》,节目会邀请各种嘉宾为观众分享一些传统中式健康理念。

张悟本赶上了这波热潮,他在节目里大谈特谈养生之道,毫不吝啬地分享健康秘诀——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医院,是厨房;最好的药物,是饮食。

在张大师口中,遇病不决,“喝绿豆汤、生吃长茄子”,凭一己之力抬高了绿豆的价格,并口口声声表示“糖尿病80%都是误诊”、“降压药会吃出脑梗、肾衰竭”。



这种天雷滚滚的发言,放到今天是会被拉到鬼畜区反复“欣赏”的,但在10年前,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中老年群体对电视媒体有着天然的信任,专家说啥就是啥。

于是乎,张悟本摇身一变成了养生界明星,其诊所“悟本堂”就开在鸟巢对面,前来问诊的人趋之若鹜,据传仅挂号费就高达2000元,张悟本还有一个十天的速成养生班,收费9800;如果需要大师1对1调理,则收费3万不议价。

同时,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也大受追捧,发行量超过400万册,仅版税收入就高达千万元。



如日中天的张悟本越发张口就来,他声称多次用绿豆、白萝卜、长茄子治好了肺癌、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炎等数十种常见疑难病症,就连近视也能靠吃救回来。

真是菜农听了想笑,医生听了叹气。

仅仅3个月之后,张悟本就被人扒出来,自称中医世家、6岁习医的他本是北京针织三厂的员工,也并非北京医科大学毕业。

随着张悟本的履历、头衔被不断扒皮,“悟本堂”也被举报,卫生部、工商部的突击检查发现,悟本堂虽然有工商执照,但无卫生许可证,员工没有医生资质,但也确实没有非法行医活动,“现场的东西就是绿豆和食用钙粉。”



“养生大师”张悟本从此跌下神坛,消失于大众视野,不同“流派”的养生专家,也慢慢销声匿迹。

张悟本下一次出现,已经是2014年。多家媒体报道,他得了脑梗,正在住院中。

比张大师更令人唏嘘的,则是鼓吹“整体自然疗法”的林海峰。

2019年,林海峰在云南丽江意外离世,怀疑是“食物中毒”酿成的悲剧,而他本人鼓吹的养生理念则是,“人体只要有孔的地方就可以排毒,生病了不用去医院看病,只要想办法把毒素排出来就可以”。

挺讽刺的。



伪专家揭下面具,养生热落下帷幕,但在文化圈,另一波履历光鲜的“专家”出现了。

02:不想赚钱的老师,不是好专家

2007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上,出现了两个新面孔,于丹和易中天。

他们都从央视《百家讲坛》声名鹊起,此后出书、演讲,收获大批粉丝,其中,于丹更是以1060万的版税收入仅次于郭敬明排名第二。



让大学老师于丹荣登作家富豪榜的,是她在《百家讲坛》讲述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而所谓的专家心得,撕开国学的外衣,其实就是撒鸡汤。

我摘一段大家感受一下: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

仿佛什么都说了,又仿佛什么都没说。

靠精神战胜雾霾,靠鸡汤文学荣登作家富豪榜,擅长无病呻吟的小四直呼内行。



像于丹这样拥有光鲜的学历背景,在传统媒体上风光无限的人,人们习惯称他们为“文化明星”。

但进入2010年,微博带动了草根文化的兴起,很多“文化明星”在互联网放大镜之下现出原形,人们列举于丹论语系列的错误,南方周末甚至刊文《孔子哭了》,直言“因为我们的愚蠢和无知,因为我们的误读,让孔子和孔子思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笑话。”

2012年,于丹更是因为点评昆曲被北大学生轰下讲台。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夹击下艰难求生,从电视媒体里走出来的养生专家、文化明星们也在频频的走穴演讲、出书变现的过程中暴露出本来面目,公众恍然大悟,原来大家赚起钱来,都是一个德行。

同样打着“文学”名号满嘴跑火车的,还有后来的高晓松。

他标榜“京圈流氓”,不说“专家”而自称“杂家”,在《晓说》里摇着扇子谈古论今,风头出尽,上能聊足球,下能吹印度,把屏幕前的人们唬的一愣一愣的。



不过,互联网最见不惯牛鬼蛇神,你原来是什么样的,互联网都会原原本本地扒出来。

属于文化明星的时代落幕了,但互联网“意见领袖”出现了。

03:意见领袖的高光与至暗时刻

意见领袖的诞生,始于博客,兴于微博。

有人这样形容过微博的传播力:“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

传统媒体式微,新媒体却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2012年,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数达到2.5亿,每逢大事上微博,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2010年12月,30万网友评出了“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排名第一的,是郎咸平。次年,他们再次被40万网民评为“中国底层九大意见领袖”。

与养生专家、文化明星不同的是,意见领袖本身就是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披着金光闪闪的外衣,上能对国际形势侃侃而谈,下能对百姓疾苦深刻体察,既能把产业政策说的头头是道,也能就社会问题针砭时弊,称得上“专家”里的“专家”。

在互联网上随手一查,就能看到意见领袖们当年的高光时刻。

在“空姐事件”之前,郎咸平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评,他曾成功预言过德隆的失败,痛陈过国企改革的弊病,大众认为他站在群众的角度监督国家经济问题,是“给中国经济分析下猛药”的学者,人送外号“朗监管”。



这位“朗监管”声名大噪之后,马上出书做节目,频繁为各种商业活动站台,一场演讲的出场费甚至高达60万元。

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发社会舆论,郎咸平将郭母女请到节目《财经郎咸平》中,人们本指望能听到一些犀利的对谈,结果却大失所望。

郎咸平不断地通过访谈“引导”,将郭美美的母亲塑造成了一个叱咤风云的股神,仿佛郭美美炫富的资本是炒股所得。



这一举动难免让人怀疑,大专家是不是收了公关费,专门给人洗白来的。

同一年,郎咸平为泛亚金属站台,在其追捧之下,泛亚金属俨然“世界上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并且不断强调“黄金长期不保值”,“一公斤黄金不够买半个厕所”,以此突出有色金属价值高于黄金,一夜之间,泛亚锗被炒到了1.7万/公斤。

郎的“信徒”们纷纷慷慨投资,等待着暴富的时刻。

然而2015年,泛亚金属卷跑430亿,2016年,陕西“鑫琦资产”爆发20亿兑付危机,《叶问》票房造假牵出金融平台“快鹿”的问题,其后,“望洲财富”和“合拍贷”也被曝携款跑路,而这些企业,专家郎咸平都曾拍着胸脯站过台。



信任危机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倒塌,失落的投资者们这才看清了郎咸平的两幅面孔:

无论是“仗义执言”郎咸平,还是“江左霉郎”郎咸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屁股决定脑袋。

赚钱嘛,不磕碜。

在那个时事激荡的年代,意见领袖当然不止郎咸平一人。2012年《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曾给当年的意见领袖从影响力、粉丝等维度进行过排名。



潘石屹、李开复、方舟子……以今时今日的眼光来看,这份榜单多少有点耐人寻味的意思,榜中诸多风云人物,消失的消失,跑路的跑路,沉默的沉默,还钱的还钱。

时代轰轰烈烈地向前跑,将张口就来的江湖骗子、不学无术的文化名人、急功近利的意见领袖们留在原地。

江湖再没有专家的传说。

是这个时代不需要专家了吗?

不,这个时代需要真正的专家。

尾声

全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让我们有了辨别真伪的能力,信息爆炸的时代,又给了我们获取海量专业知识的渠道。

一定程度上说,这个时代,人人都是“专家”。

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我们依然渴望听听专业的意见,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知,探寻前进的方向。

袁隆平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屠呦呦大半生做中药和西药的结合研究,罗翔老师用张三进行普法教育,戴建业老师用古诗词串联起古今……

我们不是不需要专家,我们只是需要脚踏实地做学问,认认真真搞研究的专家。

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总要有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