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汽车组
作者 | 张博文
头图 | IC Photo
周四晚,德国《经纪人杂志》发文表示,大众汽车集团拟收购华为公司的自动驾驶团队,具体的收购价格将会达到数十亿欧元。
消息称双方对这个收购案已经谈判数月,但价格还没谈拢,差了好几个亿欧元。
随后各家媒体的报道中,都提到了自家就此事联系了大众集团和华为自动驾驶部分的人,双方的回复都是不予置评。
其实,华为和大众的合作,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从华为官网的新闻中心就可以查到:2015 年,华为就宣布与大众合作,共同推进车联网功能。
当时合作的内容在现在看起来相当基础,只是实现了华为手机和大众汽车的无缝整合,可以让手机上的内容实时展示在大众的车机上。毕竟,当时特斯拉还没开始大规模交付电动车,电动车还不是像现在这样被认可为行业大趋势,各家车企对于自动驾驶的前景预期也非常乐观。华为那会儿也没把汽车业务像如今这样,当作最重要的业务来发展。
2021 年,华为和奥迪双方在上海车展上分别对外吹风,表示奥迪正在大力研发 L2+ 级别的自动驾驶,之后奥迪的国产车型可能会搭载华为的 ADS 系统。
所谓华为 ADS 系统,官方中文名称叫华为高阶自动驾驶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车主从家里地库到公司地库全场景的自动驾驶,需要车辆在包括地库,开放道路,变道,红绿灯等复杂场景进行自动驾驶,是一个相当高阶且复杂的功能。有媒体拍到了搭载华为 ADS 系统的试驾车跑测试,但后续没有更多进展被双方公布出来。
昨晚所谓的“大众收购华为自动驾驶部门”,大概率与虎嗅作者宇多田在一月底所写的文章是一个事儿:华为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苏箐将担任大众在中国设立的自动驾驶公司CTO。而他将带领从华为的四、五百人团队一起加入大众。
如果交易达成,这将是一场双赢的生意。
华为缺什么?
华为大举进军汽车圈的路径,是非常明确的。
基于对网络架构的经验,重新定义汽车电子电器架构,用CCA(计算与通信架构)替代传统;通过半导体方面的积累设计生产自动驾驶芯片;通过产业垂直整合能力打造廉价的Lidar并同步推进固态Lidar;通过软件硬实力推动底层一直到操作系统层的设计研发;通过看家的5G技术实现V2X推进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利用的AI大数据对自动驾驶进行打磨和训练。
华为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成为传统的 Tier1 汽车供应商,将所有东西打包给OEM厂进行合作。而是OEM厂需要什么,华为这套方案都可以单独拿出那一部分来进行合作。
没人怀疑华为技术落地的能力与效率,但与此同时,自从大力进军汽车圈,华为的问题也是格外明显的:没有一个汽车行业的领导者公司,愿意在电气架构和自动驾驶这两块儿可能会决定车企未来生死的重要领域,与华为绑定,共同前进。
对于车企,电气架构的重要性如同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决定了一款车在驾驶层面的独特性,在电动车逐渐普及的阶段就把这部分交给供应商,无异于交出了行业变革期中自家的主动权。
而自动驾驶,对于车企则相当鸡肋,大家都知道自动驾驶是明确的未来趋势,不能放弃,得持续研发,甚至还得投入大量现有的车型去积累数据,优化算法,但短期内,又因为法规和安全性问题,无法彻底落地。
对于华为想要实现的 ADS 功能,情况也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工程师投入研发,但同时要想逐渐落地,又得有类似于特斯拉那样的庞大的真实用户体量,光靠在限定场景中跑 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数据量是完全不够的。
这样的观点,其实能从苏箐之前极具争议的言论中得到验证:
提及特斯拉事故时,他说:“L5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办到的,高级别智能驾驶系统的引入,会提升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讲难听点就是杀人。”
“所有以Robotaxi为商业目标的公司,都得完蛋。”
“在未来的一百年内,机器的智商都不会超过人类,而完全自动驾驶在这辈子也很难实现。华为将尽量让这个行业平稳度过未来5年的危险期,不然华为就可能是历史的‘罪人’。”
也就是说,要想靠自家的研发和测试最终实现 ABS,华为的态度是相当悲观的。甚至可以说,这样的研发投入,光靠华为自己做,看不到任何盈利前景。
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之前的采访时候对媒体说:
“如果现在就盈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关闭。车BU今年就要花掉我5亿美金,如果追求盈利,就先把这5亿美金放在口袋里面最好。汽车产业是有规律的,一个产品从A样、B样,我看那个流程,麻烦的要死,直到上车、走向市场,时间周期非常长,我们短期内不考虑车BU的收入和盈利。
但是长期,它总有一年要实现盈亏平衡吧,总有一年要实现累计盈亏平衡,再然后走向盈利,这是每个产业的必然规律。每一个产业都有发展曲线,从立项开发到走向当期盈利、再走向累计盈利,在华为公司这个周期平均是八年,当期盈利。”
你可以把华为当作一家技术导向公司,愿意为技术投入,但华为还是有一个相当强的盈利目标。把短期甚至是中期内都看不到大规模盈利可能的 ABS 自动驾驶团队卖给大众,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技术推进路线上,都是合理的。
焦虑的大众
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特斯拉在一步步蚕食大众和丰田的市场,这是整个行业有目共睹的事情,与丰田的佛系但暗中努力不同,大众似乎显得格外有危机感,甚至显得有些焦躁动。
2016 年,大众就发布了 2025 年战略,简单总结,就是大众希望通过持续的投入与研发,在 2025 年还能保持自己的市场主导地位,出更多的电动车, 让自动驾驶也正式上路。
但计划终归赶不上变化,从大众这几年在软件层面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来看,大众显然在之前低估了自家车载软件的研发难度。即便是 ID 系列电动车已经发布了好几款,也获得了不错的销量,智能化能力依然是大众的短板,ID 系列电动车别说高级别辅助驾驶,就算是车机功能也不多。
所以 2021年12月,大众汽车宣布将在未来5年加大对电动汽车和数字化的投资,投资额将达890亿欧元。
在自动驾驶领域,大众也加大了投入,在多次接触 Argo AI、Waymo和Aurora,寻求收购 Aurora 失败后,大众对福特之前收购的 Argo AI 进行 26亿的投资。
而在中国,大众盯上了华为。
确实,大众需要一家扎根在中国能做自动驾驶技术的公司,因为中国有独特的路况,不同于其他市场的法律法规,而且中国消费者因为其他同行竞争者的培养与教育,对高级别辅助驾驶,甚至是自动驾驶,有着远高于世界其他市场的诉求。
但找华为合作,大众就会面临所有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的问题。
出于企业商业安全和用户安全层面考虑,车企不会把用户数据交给自动驾驶公司,自动驾驶公司拿不到足够透明的数据,就没法更顺畅优化自动驾驶体验,车企也只能遇到一个问题,调一个问题,效率极低。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这场“收购”传闻中,最扑朔迷离的,其实是新团队的归属权,究竟是完全卖给大众,还是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合作。
对于大众,完全收购是不现实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中,华为及其关联公司目前共有超过7300件适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申请,其中,95%以上为发明专利,且已有2300余件发明专利获授权。完全收购华为的自动驾驶团队,只能算是人才引进,但回避不开华为的研发成果。成立合资公司,引进人才的同时谈妥技术授权,应该才是大众想要实现的成果。
一个新联盟的诞生
实现民用车自动驾驶的长远愿景,行业的普遍做法是,成立联盟,Waymo 与雷诺日产联盟,英特尔的 Mobileye 和宝马组成联盟,随后又加上了 FCA,德尔福和大陆集团,通用买了 Cruise,本田也砸钱加入,奔驰和英伟达,博世共同布局自动驾驶。
各家的战略其实很清晰,就是各取所长,分摊成本。
之前大众对福特收购的 Argo AI 投资 26 亿美元,分成了 10 亿美元的现金入资和 16 亿美元的自动驾驶子公司股份,当时福特的执行官吉姆·哈克特就说,Argo 会把大众和福特视为独立客户,但会有一些合作,这样的操作方式有助于两家共同分摊成本。
与华为的合作,大致也会如此。
当然, 摆在大众眼前的问题,可能远不止如何实现自动驾驶这一个,最急迫的,大概就是如何在行业整体缺芯的情况下, 满足海外市场 ID. 系列纯电动车的供应,和如何搞好南北两家大众的平衡,让国产 ID 系列纯电动车的销量增加上来。
今年 1月,ID. 系列纯电动车在中国卖了12360辆,上汽大众6855辆,一汽大众5505辆。销量是乘联会公布的,绝对数字不算少,基本上赶上造车新势力的月均销量了。
但目前 ID. 家族在中国一共有 5 款车型,大众没对外晒销量,可能也是觉得没那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