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蹦迪班长(ID:MrDisco007),作者:肉孜烧烤,原文标题:《这些飞碟,正从你的生活里消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你一定亲眼见到过“飞碟”。


它们不发一语地盘旋在各个城市、乡镇的上空,无差别地出现在工厂、公园、居民区、田野等一切人类近现代文明所覆盖的地点。


它们的与周遭景物融合得是那样完美,以至于没什么人会为它们的存在而感到惊异,或是产生其他什么能分泌肾上腺素的情感。


因此也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些飞碟正在逐渐消失。


直到它们在眼前倏然消失之际,不乏年龄不大的孩子和青少年都还不知道它们的名字——


水塔。


那些曾有意留心过水塔存在的人,可能都好奇过它们的用途。我最初认为它们是瞭望台或者是观火台,因为建得高,方便远眺四周的状况。


后来,我又从某本上世纪的伤痛文学小说里了解到,当年伞兵们会利用高耸的水泥塔训练跳伞,便又觉得它们其实是伞塔。可这当中有个明显的bug,即它们的高度应该还不够伞兵们用的。 


位于开封的伞塔 高85米 图源:人民网<br>
位于开封的伞塔 高85米 图源:人民网


直到俺爹给俺解答了疑惑:我们用的自来水,就是从那儿来的。


水塔,顾名思义,是用来储水和配水的一种建筑设施。简单粗浅点地说,水塔可以看做自来水的一个早期代名词。再换言之,水塔就是人类用水现代化的一位早期代言人。


从外观上来看,常见的水塔可以依据出水柜的造型分成两种。


一种是圆柱壳式的:


沈阳中山公园水塔(原千代田公园水塔)摄影:23ABBA<br>
沈阳中山公园水塔(原千代田公园水塔)摄影:23ABBA


一种是倒锥壳式的,就是像飞碟的那种:


摄影:Mátészalka<br>
摄影:Mátészalka


无论哪种水塔,都有着傲人的高度——要靠高低差把水输送给周边需要用水的建筑设施。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地水塔往往都是方圆几里内最高的建筑。


在聊这个选题时,班长回忆说,他家亲戚住的屯子里,矗立在青纱帐(茂盛的庄稼地)中央的水塔就是最高的建筑。每次去亲戚家,他都会远远地就瞧见了水塔,水塔的形象已经融进了他对亲戚家的记忆。


在我的老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把水塔看成一个大型日晷,无需看钟表,瞧瞧水塔的影子就能猜到大致的时间。


因为高大,水塔还常常成了孩子们的冒险圣地,高高的姿态总是能令孩子浮想联翩:顶端有巨型怪鸟的巢穴、水塔里关着疯子······



如果那个胆大的孩子能顺着梯子爬到顶,一览众山小,那这段经历足够在街坊四邻里吹嘘个一年半载。


虽说水塔属于纯粹的实用型建筑,多数水塔在建造时并不会在审美上做太多雕琢,但其实用造型和水泥砖石材质,本身就带着一股令人敬畏的工业美学气息。


如果加以藻饰,水塔完全可以跃居成一个美轮美奂、别具特色的地标建筑。


沈阳万泉水塔 中国人自己最早设计建造的水塔 图源:mapio.net
沈阳万泉水塔 中国人自己最早设计建造的水塔 图源:mapio.net


美国芝加哥水塔 图源:芝加哥建筑基金会<br>
美国芝加哥水塔 图源:芝加哥建筑基金会


青岛国棉五厂水塔 图源:StefanTsingtauer<br>
青岛国棉五厂水塔 图源:StefanTsingtauer


老一辈人对于水塔往往都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光是因为它们高大、实用或是美观,还因为它们往往承载着一段段值得追溯的历史。


水塔身为早期工业社会的一个标志,首先见证了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封建社会到近现代社会的转型。


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水塔的兴建时间和数量,代表了所在地区的发展程度。


国内最早拥有水塔的城市,如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武汉、北京、上海、香港等,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国内最发达、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满铁里南道二街水塔 图源:mapio.net<br>
满铁里南道二街水塔 图源:mapio.net


长春西广场原满铁水塔 摄影:韦丁赫<br>
长春西广场原满铁水塔 摄影:韦丁赫


当然,这些地区的发达,和境外势力的侵略脱不了干系。


正像整个中国的近代化大门,是被洋枪洋炮强行打开的。中国早期的水塔,便大都是外国殖民者或是本国人利用外国技术修建的。


对于这些强行拔地而起的高大建筑,我们最先持的是怀疑态度。北京的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建成后,京城的居民管水管里的自来水叫“洋胰子水”,一来因为自来水出水时有水泡,像肥皂水,二来因为这是洋人技术搞的水。


东直门水厂水塔 图源:北京自来水博物馆<br>
东直门水厂水塔 图源: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除了供给生活用水的水塔,还有一类水塔是给蒸汽火车加水用。这种水塔在东北地区曾经相当长建,伪满洲国时期许多这类水塔拔地而起,来保证满洲铁路的正常运行。


沈阳东站水塔<br>
沈阳东站水塔


此外,有些水塔的作用还不仅限于供水。


现位于武汉汉江区的汉口水塔,建成于1909年,总高41.32米,是武汉市最早的一座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直到今天,汉口水塔依然是武汉市的重要地标。


图源:去哪儿旅行<br>
图源:去哪儿旅行


汉口水塔塔顶有一个消防瞭望台,以前有专人日夜轮流驻守,让水塔又起到了观火台的作用。


因为高,汉口水塔在抗战时期和十年动乱期间还成了重要的宣传阵地。武汉沦陷前,抗日志士利用水塔的高度优势在上面刷写大幅抗日标语。十年动乱期间,报纸停刊,广播被集中管控,更及时有效的消息大都来自水塔下的大字报栏。


我在那里领略到无数的漫画、大幅美术字标语和毛笔书法,也曾剧烈感受过那个时代脉搏的跳动。而水塔依然无言地注视着人们时而欢欣时而愤激的一切,它俨然是一位见证城市兴废的历史老人。”《老水塔,不朽的记忆》一文的作者如此回忆道。


在由黄建新和杨亚洲执导、冯巩主演的电影《埋伏》中,旧火车站旁的废弃水塔也被当做了整个故事的支点。



冯巩饰演的船厂保安和领导配合警方查案,轮流在水塔中定点埋伏主犯,最终成了破案的最大功臣。



上文提到过的北京东直门水塔也承担过类似的作用。解放北平后,解放军一度在水塔上设立了警报站,安排人员在此瞭望是否有国民党飞机来犯。


可以说,每座水塔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以及其所在地区的一部分故事。


上周末,我在目前身处的广州,前去参观了一座历史悠久的水塔——越秀山水塔。


越秀山水塔位于广州越秀公园的越秀山上,离山顶的中山纪念碑不远。不过和下方聚集了不少人的中山纪念碑不同,越秀山水塔四周可谓是冷冷清清。如若不是通向它的阶梯下方有两块石板做提示,过路人可能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上行的楼梯很破旧,甚至直接烂掉了好几块,铁门也是颓废地几乎耷拉到地上,像是喝大了。


步入这个破败的院落,那个青色的气球形巨大建筑,越秀山水塔,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真大。”我和朋友对于水塔的第一直观印象本能地脱口而出。随后,感性和理性重新握手,使我得以细品起水塔的美感来。


首先是水塔的颜色。恰到好处的青色涂漆,令金属材质的水塔竟有了几分瓷器的既视感。今天不少所谓时尚单品,不也在用类似的配色忽悠人们的余钱吗。


在时间的侵蚀下,水塔外体多出的漆已经剥落,露出红褐色的铁锈,又为外体蒙上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再看造型。气球形的水塔由许多块铁皮焊接而成,焊接处点缀着酷似门钉的凸起。水塔一侧的梯子上,焊着放射状的弓箭形铁条,像某位太阳神神像的头饰。



进入水塔内部的门被锁上了,不过通过旁边的空洞可以稍微窥见内部的样貌。



只见水塔内部有两根焊在一起的粗大水管,上方水柜里的水正是通过这里,流到山下的千家万户当中。



水塔前立有一块石碑,上方的字样交待了水塔的身世:


立碑时间时民国二十年(1931年),奠基者为时任广州特别市市长林云陔。



我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越秀山水塔是广州第三座水塔,也是最大的一座水塔。修建水塔之前,这块平台原本是块炮台,每逢午时,这里都会放炮报时。“一闻观音山报时午炮响,马上收工到茶楼饮茶兼午饭。”


1949年10月14日,解放军即将解放广州之际,当时已受命于中共地下党的广州市警察局保警总队第三大队李铮然特别派出保警严密保护越秀山水塔,使之免遭破坏。得益于此,越秀山水塔如今仍屹立于越秀山上。



90年代,随着越秀山水库的建成,越秀山水塔于1999年正式停用,被作为保护文物保存了下来。


全国各地的其他水塔,也随着21世纪的进程相继停止了供水。


水塔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是供水技术的进步。随着自来水的流行,水塔最先被压力缓冲罐式的取水设备替代,而到了现在,大家基本上都用上了先进的变频式恒压水泵。


再是建筑的更新和地价的提高。高如越秀山水塔,最多也只能供水给十层的楼房。可如今兴建的鸽子笼,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动辄修到十几二十层,五十米一百米。要用水塔供水,得建上百米高的水塔,从用地成本和建造成本来考虑都不划算。


‍就这样,作为曾经发展进步产物的水塔,随后淹没再又一轮发展进步的浪潮中。


然而比起上一轮提供用水便利浪潮,新一轮更新似乎更多了几分无奈酸涩。扳倒水塔的高昂地价同样给平民百姓带来了更难以企及的房价,水塔繁盛时期大量存在的一户建和低层如今近乎奢侈品,钢筋铁骨拧成的逼仄空间,已容不下坐在躺椅上遥望日落的私家庭院。


‍我想我之所以缅怀水塔,除了缅怀其本身,也在缅怀它象征的逝去时代。‍


人们之所以会建造纪念碑,是因为实体的媒介能够延长记忆的保质期,让健忘的自己不至于忘却溯源的方向。


那,水塔何尝不是一座座现成的纪念碑呢?


如今的时代已经鲜少修建新的水塔了,为了保住留存下的水塔,一些人纷纷付诸于行动。


2019年,丹麦一家设计公司将Taarnby地区的一座水塔的顶部改造为为公共泳池与水疗中心,并在塔身主体增建40个学生住房单元。


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水塔,则被改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瞭望台。和当初只能用来俯瞰城市不同,装有天文望远镜的水塔现在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宇宙。


沈阳铁西区1102工厂水塔的改造,属于国内水塔改造的模范。该区域改建期间,水塔被有意保留了下来,作为原有工业历史的记忆片段,并期望它能够在未来成为提供某种公共功能的场所。


在保证老水塔原有外观完好的基础上,设计团队重新设计了内部空间,让一个个相机状的发光窗从水塔身上“长了”出来,和斑驳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一种重工业历史和现代化发展的差异性交融。


焕发新生的老水塔,外在表现为一个城市景观中的艺术装置,内部又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在新时代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功用。


摄影:陈溯<br>
摄影:陈溯


图源:世界建筑<br>
图源:世界建筑


然而,自生自灭的等待溃烂,以及被拆毁,才是绝大多数水塔的命运。


查找资料期间,我在Youtube上意外发现了一系列拆除水塔的视频合集。在重型机械的拉扯下,一个个曾经昂扬的头颅轰然坠地,扬起一片悲凉的尘土。它们仿佛没有起落架的飞碟,一旦落下便意味着消亡。




视频的评论区里,遍布着观者的哀叹——


“有一件事可以肯定,这当中的大多数水塔都建得很不错。”



“看到这些美丽的建筑被拆倒令我很伤心。”



“简直有毛病。我致力于修复废弃水塔好多年了。这些水塔被作废拆毁显然是为了好玩。



身为一个对未来没多少信心的悲观主义者,我似乎可以可以感受到这些言论中的伤感来源:


这个世界,好像并未随着水塔的倒塌而变得更好。



参考资料:

《老水塔,不朽的记忆》长江日报

《沈阳当年那些老水塔,你知道几个?》沈阳指南

《广州水塔逐个数》冯沛祖

《中国最早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为何会被人称为“洋胰子水”?》山川文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蹦迪班长(ID:MrDisco007),作者:肉孜烧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