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竺晶莹
题图 | IC Photo
2月16日,此前盛传在这一天,俄罗斯可能入侵乌克兰。据媒体报道,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总统拜登11日在通话中告诉他的欧洲盟友,俄罗斯可能在16日入侵乌克兰。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周一发表全国讲话,宣布他已签署法令,将2月16日定为“团结日”。
然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却决定在2月15日将部分军队撤离乌克兰边境。普京声称,俄罗斯不希望欧洲发生战争。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表示,随着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一系列联合军演结束,俄部分军队将返回驻地。
拜登周二发布讲话,指俄罗斯仍可能入侵乌克兰,俄方声称已撤离部分军队的消息尚未得到美方证实。
双方各执一词,俄乌局势更显扑朔迷离。俄罗斯部分撤军看似让美方渲染的“开战日”传闻不攻自破。但是,是否正因为美国的渲染,普京才要反其道而行之。又或者,如果此前并未有这样的传闻,假如俄罗斯悄悄发动攻势,届时是否又有人要问责美国情报部门的失职呢?
无论陈兵还是撤兵,普京实际上都是顺“势”而为。不过,正如普京所说,俄罗斯的诉求尚未得到西方国家的实质性回应,北约东扩依旧悬而未决。因此,部分撤军看起来也只是权宜之计,局势走向更多在于普京的决策和外交斡旋的空间。
陈兵撤兵,顺“势”而为
我念书时修过一门课——20世纪走向战争或和平的危机决策 (Crisis decison-making of 20th century: from war to peace)——从上世纪的全球政治危机来看,战争的爆发一定有其必然性,但通常“时机”和“大势”也很关键,这会决定战争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或消弭。
比如二战一定会爆发,因为一战结束时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利益分配不均,又过分削弱德国,《凡尔赛和约》下的暗流涌动势必在未来的某天触发危机。至于在欧洲战场,为什么以德国入侵波兰为起点,部分原因就是当时英法的绥靖政策给德军制造了时机。
又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深层原因在于,两伊战争后伊拉克经济十分受挫,退伍军人都难以安置。偶然性在于,萨达姆想在OPEC阻止石油增产而导致的油价下滑,偏偏科威特还要增产,又有传伊拉克误读了美国的外交策略。
当然也有危机解除的案例,最著名当属古巴危机。该危机解除的必然性在于,美苏双方都能利用核武器威慑对方,此外当时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依然不敌美国。但偶然性就在于,肯尼迪选择了封锁海岸线,而不是空袭或陆军入侵古巴让局势升级,而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也克制地进行了外交上的通信斡旋,双方都作出让步,顺利解除危机。
那么回看今天的俄乌冲突,俄罗斯陈兵边境,其必然性就在于俄罗斯担忧乌克兰的亲欧化以及北约东扩,至于偶然性,去年美国阿富汗撤军的混乱,或许让普京想要测试美国的地位是否已经动摇。
俄罗斯和乌克兰矛盾深种有段时日了。2014年俄罗斯兼并克里米亚,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州及卢甘斯克州亲俄势力又想加入俄国,俄乌矛盾深化。近年来,普京对乌克兰亲欧化感到焦虑,他一直想把乌克兰置于俄罗斯的影响之下。普京认为两地文化与政治联系紧密,曾在去年写:“我说过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整体。” 但乌克兰去年国内民调显示,81%民众对普京持消极态度。而北约和乌克兰又在去年进行联合军演,进一步激怒了普京。
此外,西方的现状也鼓励了俄罗斯的行动。哈德逊研究所的布鲁诺·马萨斯 (Bruno Maçães)分析称,阿富汗局势的崩溃和默克尔的退任让俄罗斯觉得有机可乘,因为西方阵营内部并不团结,各国行动不一致。当美国向乌克兰大量输送武器之时,德国则没有。欧洲采取绥靖政策,德国退役海军将领称,给普京应有的尊重就可以化解危机。
以上原因在某种程度就是普京陈兵边境的顺“势”而为之举,那么为什么他部分撤兵也是顺“势”而为呢?
普京这一步棋的背后,要不就是已经取得了短期利益,要不就是他意识到以美国、欧洲各国在这次冲突中态度强硬,或许此刻不宜动手。这只能等未来外交文件解密后,我们才能知道事件的全貌。但放在明面上的是,普京选择部分撤兵的时间点很微妙。
他在德国总理到访莫斯科时表示,俄罗斯已经决定在乌克兰边境撤出部分军队。可为什么普京在德国总理朔尔茨到访时愿意释出外交善意,面对法国总统马克龙却要隔着四米长桌冷眼相对呢?
也许是因为北溪2号(Nord Stream 2),这条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海底通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完工以来尚未通气。英美就该项目对俄罗斯进行了制裁,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认为北溪2号是俄罗斯可用来打击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武器”,德国对此有苦难言。
另外,FT首席外交评论员Gideon Rachman在14日发表的分析文章角度巧妙。他提出,今年1月的民调显示西方各国政客的公信力正在严重下降,而普京正好可以利用西方这一弱点,来与欧美争夺对于俄乌冲突的叙事权。俄罗斯一直强调这只是军演,而美国则发出俄罗斯随时可能入侵乌克兰的警告。他提醒我们,俄罗斯最擅长打所谓“混合战”(hybrid war)——对舆论的操控也被包括在其中。而且,普京还是前特工。
那么用这个逻辑推断,或许恰恰就是因为美国此前声称2月16日可能开战,普京偏偏在15日部分撤兵,“玩弄”了拜登,让美国失信于人,导致西方政治人物的信誉再度受创。
毕竟,前特工普京或许深谙让浑水更浑之道。
北约东扩,悬而未决
即使普京部分撤兵,危机也并未解除。
美国方面,拜登在周二表示,俄罗斯仍有大约15万军队包围乌克兰,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已做好应对准备,若俄罗斯发动军事行动,将付出巨大经济代价。
俄罗斯方面,普京说不想要战争,但俄国的诉求未被满足。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中,普京表示对于俄罗斯的安全需求,仍有空间与西方国家继续磋商,但是目前他未看到任何对于解决俄罗斯诉求的实质性回应。
既然诉求未解决,这一刻部分撤兵,下一刻时机成熟,仍可卷土重来。
那么在北约东扩这个核心问题下,普京的具体诉求是什么呢?普京在与拜登会谈提出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北约不得再扩张;北约不得在东欧盟国内驻军、设置武器;最重要的是,美国要保证,乌克兰从今以后都不能加入北约。
这些过分的要求赢得了美国斩钉截铁的“不可能”。北约坚称任何国家都可以申请加入北约,当然北约成员国批准不批准是另一回事。
前美国驻俄大使Michael McFaul表示,俄国要美国承诺北约不能东扩,看似是无理取闹,但可能是为了逼美国和欧洲各国在俄国提出的其他条件上让步,比如:北约军力撤出波兰等东欧国家,北约不能将俄国纳入北约的中程导弹射程范围之内。
但乌克兰能否顺利加入北约本身就存疑。乌克兰加入北约需要全体成员一致同意,而关键在于北约的第五条款(Article 5)要求,签署国承诺“针对任何一个成员国发动的武装攻击应被视为是对全体成员国发动的武装攻击”。那么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北约成员就会被牵扯进乌东的混乱局面以及俄乌冲突中,所以法国和德国都曾反对乌克兰的加入,拜登也对此持消极态度。
北约离接纳乌克兰,尚且山长水远。而俄罗斯想将乌克兰置于自己的影响力下,也没那么容易。古往今来,最高明的做法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普京还未做到,归根结底这仍要看双方的实力较量。
在此番陈兵撤兵举动中,普京顺势而为,他也许获得了一些短期利益,反向操作美国言论,让美国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全球股价、油价也随之波动。但普京的确没有解决围绕“北约东扩”的核心问题,这次俄乌冲突也尚未走向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