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
2月12日,俄罗斯官方指责一艘美军“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潜入苏联远东千岛群岛的领海内3海里,然后俄罗斯海军与其斗智斗勇3小时将其赶走。
千岛群岛位置
俄方声称最初当时俄军恰巧在附近进行反潜演习,然后一架俄军伊尔-38M反潜巡逻机在千岛群岛无人岛乌鲁普附近发现一艘不明潜艇,然后俄军派出驱逐舰“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等前去处置。
“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
俄军称其用水下通讯声纳用英语和俄语要求该潜艇上浮,但对方无视俄方命令。随后俄方用到了“特殊措施”驱离潜艇,据信是小威力深水炸弹或者主动声纳。结果对方以“最大速度”逃离开该区域。俄罗斯暗示对方可能还使用了自航诱饵来掩盖其真实位置和动向。事后,俄方向美国驻莫斯科武官递交了外交照会表示抗议。而美方否认自己有潜艇在俄国领海活动,也否认有此次接触事件。
外界普遍认为有三种可能:
1, 确有此事:按照冷战几十年的惯例,美方一般不会承认;
2, 另有他物:有可能俄方发现的是美军的新型侦察无人UUV;
3, 声东击西:历史上俄方也次用类似新闻来转移注意力,尤其是近期东欧那边乌克兰形势如此紧张。
但这里想着重说说第一种,这也是冷战时期美军潜艇经常采用的行动。
冷战最流行的侦察方式
虽然这次美国海军不承认,但解密资料显示:派潜艇进入对方领海抵进侦察,是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重要任务之一,1949-1998年间累计多达2000多次。几乎每艘美军潜艇都执行过近距离观察苏联港口、造船厂,监视苏联导弹试验,跟踪苏联潜艇等任务。但其中几艘特殊改造的美军潜艇还承担了海底电缆窃听(“常青藤铃行动”)、打捞苏联武器碎片等更为特殊的任务(“沙子美元行动”)。
因为这种只有几千米的近距离的观察所获得的图像、声学、电磁信号,是传统的侦察机、卫星难以相比的。所以冷战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水下相撞甚至艇毁人亡事故,但美海军依然乐此不疲,又拒不承认。
根据解密资料和冷战回忆录,美军对苏俄领海内抵进侦察任务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抵进侦察与情报搜集
就是潜艇近距离地近侦察对方的重要沿海目标,包括造船厂、海军基地、雷达站、岸防阵地等,利用距离近的优势,采集声学、光学、电子信号情报,以此来判断对方海军、海防进展情况。这种近距离的优势,是高高在上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侦察卫星所不能比拟的。
潜艇指挥台上遍布侦察设施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美军潜艇就是在潜望镜深度,把天线和潜望镜放出来,还有俄语翻译,长时间支棱着天线侦听苏联人的闲聊,从苏联海军出海的舰船数量和类型,一直到他们可能的海上战术。
如果发现对方的岸基警戒雷达、巡逻战舰/飞机的警戒雷达的信号,那再好不过了,一方面记录对方警戒雷达信号特点,同时侦听对方无线电通话,看看对方多近距离、多久能发现它们,发现后对方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就是对对方实战响应能力最好的评估。
在冷战的高峰期,还有一个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准备的典型的任务——“Indications and Warning”(征兆&预警)——即,保持无线电静默。一旦发现苏联海军在大规模动员,或者有开战迹象,潜艇艇长们必须打破无线电静默,立即从巴伦支海或千岛群岛发出一条警报电报,然后狂奔回家。
当时美军潜艇部队嚣张到什么地步?他们会无视国际法和上级的警告,相互攀比谁抵地近,谁待得久,谁惊动的苏军最多——根据回忆录,很多艇长都会直接驶入苏联12海里领海,甚至3海里以内(当时苏联宣称12海里领海,而美国还是3海里领海,1980年代才改为12海里)。
舰队领导们居然会根据潜艇保持在潜望镜/通气管深度执行侦察任务的时间长度作为考核KPI。这鼓励了潜艇部队内部的竞争,看谁跑得近,监听时间久,回来都是全体官兵在酒吧里吹牛的资本,而重大的收获或者成功摆脱苏联人追捕的经历,都会是潜艇艇长们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有利于下一步轮岗和晋升。
2,跟踪潜艇,为了一击必杀
另一种侦察任务比较广为人知,就是对苏联潜艇的一对一盯梢,主要目的是录取每艘苏联潜艇的详细声纹——包括不同航速、不同角度的声音差异;同时跟踪苏联潜艇的航线、巡逻区、日常活动规律,以便于开战后“一击必杀”。
为了提高跟踪的成功率,避免大洋上漫无目的瞎转,就需要美军潜艇蹲守在几个水道出入口处,甚至苏俄潜艇基地门口,第一时间就发现对方,然后从对方的尾部盲区开始跟踪。
原苏联潜艇基地 洞库出口经常有美军潜艇蹲守
此次事发的远东地区,就是一个热点,因为在堪察加半岛最南端的首府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就有苏俄最重要的潜艇基地,在这里几乎能捕捉到所有太平洋舰队的潜艇。
3,围观演习,技战术搜集
演习和试验,是观察对方技术和战术最新成果的最佳机会,美军从不放弃这类行动。冷战期间,
演习中的俄海军舰队
无论是通过情报侦察,还是异常活动,得知苏俄的海上演习或者海军演习信息后,美军除了排出侦察机和军舰去围观,更重要的是派出潜艇去看,因为后者能大概率潜入演习核心区域,近距离获得一系列第一手数据。
如果是武器试验,就获取各种技术细节,甚至记录下溅落的鱼雷、导弹残骸位置,然后把坐标录入一个名为“沙子美元项目”的列表,等待后续安排特种潜艇去打捞。
从冷战开始,相对封闭的远东鄂霍次克海不仅是苏联进行各种海上试验的海区,也是美国潜艇近距离观察的场所。即使是冷战结束后,根据一些老兵回忆录,美军依然会在摩尔曼斯克和海参崴定期各部署1艘潜艇,继续执行演习侦察任务。此次的美军潜艇运气不错,赶上俄军反潜演习,有可能当了一回陪练。
4,捞残骸、窃听电缆
最神秘的就是一些特种潜艇的任务,深入巴伦支海或者鄂霍次克海的苏联领海内部,去“导弹坟场”打捞对方的试验后的鱼雷、导弹残骸,或者去寻找对方的海底通讯电缆,安装窃听装置,并定期回来取走录音带。
5,21世纪的网络攻击
而前几年的根据斯诺登解密材料,21世纪美军潜艇的近距离侦察任务又多了一个内容——潜入近海,渗透进手机基站甚至对方Wi-Fi覆盖范围,进行网络侦听。这个项目的名称叫做“Radiant”。因为手机基站、Wi-Fi覆盖范围有限,一般目标国家不太设防。但是这个需要贴近到海岸几海里的地方,这就是核潜艇的长项。潜艇后面通过军用通讯卫星与本土相连,一起实施网络渗透行动。
根据斯诺登资料的透露,潜艇是Radiant计划的主力,主要目标就包括俄罗斯,而高峰期一个星期能实施700多次网络渗透行动。
上述行动冷战时期即极为猖獗。冷战苏联解体后消停了一阵。随着俄罗斯国力恢复和海军活动日益频繁,美军恢复这样的领海内水下抵进侦察很合乎逻辑。
经典战术,只赶不杀
新闻里提到的“特殊对抗措施”也不是毫无根据。冷战时期苏联人一旦发现美军潜艇也是这么招呼。
对“进领空就击落”的国土防空不同,美苏对于对方的潜艇似乎略微宽容,即使是冷战巅峰期,也没有“进入领海就予以击沉”之说。尤其是苏联海军,根据后来的解密资料和回忆录,苏联认为美国潜艇的领海内抵进侦察虽然可恶,但没有侦察机或者军舰那么招摇,而且潜艇上涉及上百号人的性命,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是击沉,而是迫使其上浮,或者驱离。
早期美军采用常规潜艇抵进侦察时,苏联还有逼迫其上浮的机会。因为常规潜艇水下电池的航速和航程都极其有限,一旦被发现,几天后就会耗尽氧气和电池,必须上浮。
谢谢你配合我们的反潜训练
最著名的就是1957年,也是在这次的千岛群岛附近,美军潜艇USS Gudgeon在侦察任务中苏联人发现,被苏联海军多艘反潜舰围攻,用主动声纳和小威力深水炸弹“调戏”了足足3天,因为氧气和电池双双耗尽,被迫上浮。但是在场的苏联人也没有强行登艇,而是在无线电里迫使美国人表明身份后,就放美国人走了,还留下一句“谢谢你配合我们的反潜训练。”
但是当美军全面换装核潜艇后,苏军就没有“逼迫上浮表明身份”的可能了。因为核潜艇可以在水下无限续航和制造氧气,水下逗留时间几乎不受限制,而且水下航速普遍20节以上,静音性能好,对抗手段也丰富,所以冷战时期没有发生过核潜艇被堵住的情况,大不了快速遁走。
优势不再
回到本次事件,其实还有另一个因素就是多年来俄罗斯反潜战能力的提升。
其实早在冷战末期,美军潜艇部队就在哀叹抵进侦察越来越难、盯梢越来越难,因为苏联水下战方面的差距正在不断被缩小。最初是90年代“东芝门”事件后,得到西方先进数控加工技术的苏联新一代潜艇的静音效果就不断提升,当然也带来探测潜艇的技术进步。
此后发生了好几起北约与苏潜艇的水下相撞事故,如1986年皇家海军潜艇HMS Splendid在北海与苏联一艘战略核潜艇相撞;1992年美军潜艇SSN-689在摩尔曼斯克与一艘“塞拉”级潜艇相撞;1993年美军SSN-646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一艘Delta III型潜艇相撞。
这几起事故里的一个共同点是事发前双方都没有发现对方,直到碰撞无法无法避免,或者碰撞后才发现对方的存在,说明了俄罗斯潜艇静音技术的发展,这反过来也会促进本国反潜技术的发展,比如反潜平台自身的噪音控制技术,更高灵敏度的声纳,更好的软件算法等。
所以这也是冷战后,美军对自己“洛杉矶”级攻击型潜艇也不满意,要发展“安静10倍”的“海狼”级,以及“弗吉尼亚”级的原因之一。
最后回到此事,如果不是俄罗斯声东击西,大概率还是俄罗斯发现了一艘执行例行演习侦察任务的美军潜艇。只是迫于目前的环境,也只能“驱离”了事,而美国人按惯例不会承认,剩下就由俄罗斯媒体去发挥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