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一日本巨头坚定撤离。

开了32年的珠海佳能工厂宣布关闭了,所有员工也将全部辞退。

私密马赛,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好聚好散,佳能为员工开出了优厚的补偿方案。

没办法,全球照相机市场急剧萎缩,叠加疫情,佳能还是选择了离开。

佳能不是第一个选择离开的日企,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一切,都要从一个计划说起。



前年4月,日本公布了一项近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1.计划从经济刺激计划中拨出2435亿日元(约22.45亿美元)来调整在华生产线,其中2200亿日元,用于帮助日企将生产线搬回国内;

2.另外235亿日元用来资助日企将生产线搬到更多地区,比如东南亚和非洲。

总结一下,就是为了防止供应链风险,日企要搬离中国,布局东南亚。

虽然当时有不少专业人士分析过,大批日企根本不可能撤离中国,在华日企也纷纷表示没有撤出中国计划。

可你要知道,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强调供应链风险。

如今,靴子落地。



日本要构建的新供应链——东南亚

别再安慰自己了,有一部分重要的日企是要离开中国的。

因为,日本不是要大规模撤离日企,而是要定向精准撤离。

1.对某一国家依赖度高的制成品和零部件的生产回归日本,日本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搬迁补助率是2/3,大企业补助率为1/2。

2.对某一国家依赖度高的制成品和原材料零部件生产方面,会向东南亚分散生产点,谋求生产地多元化,为中小企业提供2/3的补助,大企业补助率为1/2。

日本转移产业链的实操,更精准:

1.工厂直接从中国迁移到中国之外的地方(日本、东南亚);

2.在原材料的采购上,也从中国大陆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3、市场销售,减少在中国的销售比重。

虽然,大部分日企选择观望,但投资向东南亚分流是必然趋势。



数据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尽管在华日企撤出或转移的比例常年不足10%,但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出于分散供应链风险的考虑,日企开始向东南亚转移。

第一波日企撤离潮,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

松下、尼康、奥林巴斯、索尼生产线纷纷从中国撤出。

日本重构产业链,其实在2018年就已开始。

这回,会是第二波撤离潮吗?

日企,真的要撤离中国?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名单。

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的第一批获得补助的87家企业名单。

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是从事低端制造的中小企业。

可名单里,夏普、三菱等大企业也赫然在目。

虽然想花20亿就想让所有日企撤离不现实。

可日本所有在华企业,提供了近千万个就业岗位,如果出现大面积撤离,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失业潮。

看来,我们真的要做好应对准备了。

1

其实,日本在华收益率是远高于在东南亚的收益率的。

2020年,日企在全球全产业收益率为7.4%,2020年就算受到疫情的影响回落到15.1%,也高于其在全球的平均收益率。

而2020年,日本在东盟投资的收益率为9.2%,最高是泰国11.4%,越南10.0%,有较大体量的印度尼西亚,只有8.4%。

只看收益率的话,日企对东南亚的投资回报和中国比,还相当低。

放弃收益率17%的中国市场转向收益率5%的东南亚,日本到底想干什么?

如果日企迁出中国,相当于把市场拱手让给中国企业。

放弃中国市场,得不偿失啊。

其实,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一直比对华投资多的多。



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一直高于对华投资

2020年,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总额为22906亿日元(约1370亿人民币),是对华投资(12865亿日元,约770亿人民币)的两倍。

可东盟GDP,才只是我们的1/5。

20年时间里,日本对东南亚投资增加了10倍。

可见,日本早就开始布局东南亚了。

2

看似赔本赚吆喝,日本为啥还要布局东南亚?

日本,真打算跟我们脱钩?

1、中国市场不那么赚钱了

日本在80年代开始对中国市场进行投资,这轮投资完成后,具有现代工业特点的大型制造技术基本进入了成熟阶段。

新型高端产业技术,如半导体、大容量电池、尖端医疗装备、飞机等,要么日本没有,要么日本不希望从其国内转移到中国。

而小型技术,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制造技术,日本依旧在进步。

与东南亚相比,日本站在产业链的顶端。

因此,日本继续进入东南亚,长远来看,利润空间更大。

而日本企业的经营特点、小规模技术也更适合东南亚。

2、缩短供应链+降低经营风险

日本迁出产业链绝不是全部一刀切,而是“中国+1”战略。

即在中国之外建立另一生产基地,分散风险。

疫情暴发,彻底暴露了在华日企的产业链分散弊端。

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城市工厂中的产业链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某种商品生产的中断。

基于地理相近和产业互补等因素,东南亚就已成为日企的目标地区。

疫情的出现,让亚洲地区稳固了近60年的财富分配等级,悄然开始出现变化。

过去,在亚洲,站在金字塔塔尖的一直是最早完成工业现代化转折的日本。

而如今,中国和日本将暂时联手站在亚洲的最顶峰。

中日,正瓜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高端产业链利润。

如此,日本调整了想出了新的转型战略:

1.控制上游,主要是控制先进材料和先进制造设备;

2.占据中游,主要是研发核心零部件;

3.放弃下游,尽量少做终端产品,因为中国、韩国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已经做的很好,日本再参与竞争,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下游产业链多有重合,利润空间势必被压缩,不如直接迁出。

3

有些人说,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大国,日本企业想走就走吧。

想去东南亚,就去呗。

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

日本转移产业链到东南亚,其实是在自救。

日本为什么全力布局东南亚?

日本资源稀缺,每年都需要大量石油等大宗商品进口,东南亚是海上运输的咽喉,对日本保证运输安全十分重要。

可东南亚也是美国阻击我们的着力点。

世界约60%,我们约80%的石油运输,大多要经过马六甲。

日本制造真在走下坡路?

日本的制造业看似在走下坡路,实际上是抛弃了制造业下游的家电产品,但并没有抛弃上游半导体技术。

要知道,半导体产业是全球经济的最核心的基础产业。

日本为何要拼命控制上游产业?

因为控制了上游产业,等于是控制了产业的命脉。

日本是一个缺资源的国家,唯有拥有世界最前端的技术,国家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才能拥有国际竞争力。

1.华为手机1361个零部件中,美国制造的零部件只有15种,占0.9%。而日本制造的零部件达到869种,占比为53.2%。

真正能做到制裁华为的,其实是日本。

2.中国汽车制造,东风、一汽、广汽、吉利等加起来,利润总额才137亿美元。而日本丰田一家企业,利润就250亿美元。

3.我们的高铁虽然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高铁的轴承等核心零部件还需要从日本进口。

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的中高端,对产业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一旦迁出,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怎么生存?

这对我们的产业链和整体经济所带来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

如今,我们面临着经济减速的压力,而制造业又是首当其冲。

东南亚拥有更廉价的土地和人工成本,而拥有14亿人口的我们,一旦大面积的失去制造业,我们的就业该如何保?



而日企说要撤,韩企说要撤,美企也说要撤。

虽然短期内无法实现和我们脱钩,但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

长期来看,今后很可能出现的“脱钩” 情况。

我们应该抓紧这段时间,推进本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尽快部署和调整供应链。



40年前,日企进入中国。

40年后,日企又说要走。

40年光景,中日从合作关系逐渐演变为竞争。

大变局下,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