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进入一个极为癫狂的状态。在2月,俄乌冲突爆发,疫情开始第三波扩散

能源开始暴涨,局势开始恶化,国与国争端争斗频发。

多国陷入一场危机的边缘,全球面临严重通货膨胀。

多国物价暴增,生活成本急升。

欧洲19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6%,创下自1997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记,通胀率超10%的国家更是有9个。

美国通胀已经达到50年来的新高,最新CPI通胀达到了同比上涨9.1%,涨幅创1970年以来的最大值。



英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更为严重,5月CPI同比涨幅9.1%,达到1982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土耳其5月通胀率更是飙升到73.5%

IMF 预测 2022 全球平均通胀率将达 7.4%,创 1997 年以来新高

但是奇妙的是,在全球通胀爆升之际,中国却完全不同。

3月,中国CPI通胀仅仅上升了1.5%。

5月,中国CPI通胀也就同比上涨了2.1%。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全球都处于通胀漩涡,而就中国没事呢? 

供给 

通胀的本质,就是供给。

假设市场上有100块钱,对应的是100个鸡蛋。现在印刷货币太多了,变成了500块钱,那么1个鸡蛋的价格就由1块钱涨到了5块钱

这就是通胀。

在过去几十年,世界各大经济体不断地放水刺激经济,市场上印太多钱了!

尤其是2020年初,世界各国都开启了疯狂印钞模式。

和其他国家相比的是,中国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央行并没有大规模超发货币救市。只是略微降息和定向放松信贷 

所以,虽然中国也宽松,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算是非常克制了。

国企资源控制

很多国家的通胀根源,在于能源的紧缺和供应链的断裂。

在俄乌危机影响下,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简直是一天一个样,越来越高。

全球多国出现天然气荒,石油荒,严重影响到国内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推动下,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自然都会受到波及

结果就是全社会的通货膨胀,物价的普遍上涨。

而中国,对能源民生等商品有着严格的控制垄断制度。

其实,中国不是不通胀,而是结构性通胀。

民生里的粮食,衣物等不通胀

其实一直以来,中国的PPI生产物价指数一直不低,但是反应到CPI的话就变低了。

但是,国内PPI为什么没有向CPI传导呢? 

中国有个神奇的部门叫发改委,发改委的职能所在就是调控物价。

很多产品并不能随意涨价,要经过严格的审批,要是没有发改委这个神奇的部门,很多生活必需品产品不涨上天!

比如说粮食,最近多国发生粮食紧缺现象,但是中国粮价一直稳定。

1 在全球主粮自给率93%以上,国内粮价自成体系,国家根据国内需求制定粮价体系,所以中国粮食价格长期与国际粮食倒挂 

2 中国早就储备大量粮食——据美国农业部估算,到2022年年中,中国将拥有全球69%的玉米储量,60%大米储量,51%小麦储量。

3 发改委控制粮价,绝对不允许炒作上涨。

能源方面也是一样。 

中国的大宗商品没有完全市场化,大幅是被管制。

比如动力煤涨上天,发改委强行按住,不许动力煤涨价,国企顶上生产,平价提供电厂。这操作别的国家玩不了 

这就保证在终端,民生能源的价格不会涨得离谱。

油价方面,中国则囤积了大量的原油类产品,近期也购买了大量的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所以中国汽油随着涨价,但是涨得没有突然特别离谱。

消费

中国GDP已经到了全球第二,但还可以维持非常低价的人工成本,这是全世界都罕见的。

其他国家有点钱就要提高工资待遇。而工资待遇一提高,所有和人相关的行业的工资都会一起暴涨。居民手上的钱一多,通胀就起飞了。

工资,拉低了通胀。

现在疫情抬头,造成的经济的流动性大大降低,比如航空、旅游、餐饮等非必需消费大大减少,这些产业相当于被打断腿,从事这些产业的人口和收入大大降低消费需求被抑制,供大于求,物价自然很难有效抬升。

大家除了日常生活所需,都开始了节俭生活,能不花的钱就不花了,消费欲望走低。

需求减弱,通胀,自然也被压制了。

权重

中国通胀的权重,猪肉医疗占权重占比较大的部分。

1 现在猪肉略过剩,导致食品总价格增速较缓,掩盖了蔬菜价格的上涨。

2 医疗改革降低价格,医疗是核心cpi中的第二权重。

3 服务cpi可以当作劳动力价格,消费不足,失业率高、导致劳动力价格低迷,拖累总体CPI.

4 至于其他的,芯片,半导体,高精密仪器,设备这些占CPI权重较小,虽然上涨,但是拉动不了整体成本的上涨。

制造

中国的全业态生产链足够长,足够全面,可以将原材料上升的价格给消化掉,是全球唯一一个经受了疫情还依然全产业链在开动的供应链 

比如A产品因为油气价格上涨,其价格也有所提升,但是B产品却因为资源红利或发改委限价有所下调,多个产品一组合,最后的价格又给抹平了。

最后

综上所述,我们之所以还没有被国外猛烈的通胀波及到,究其根本也不过是暂时。

 该来的,总会来。

下个月,一切都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