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一滴晨露,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去年年底,收到一位上海同学发来的公众号链接,是关于鹤岗房价的,我并没有兴趣点开。后来,在刷视频时又看到几位主播提到鹤岗,才意识到原来鹤岗依旧那么“火”,依旧是外地人眼中的“网红”城市。
近几年,被贴上“网红”标签的城市很多,大的如成都、⻄安,小的如铁岭、曹县,它们要么有景点,要么有故事,要么有炒作,要么有“梗”,而鹤岗这些都没有,怎么就“火”了呢?
仔细想来,鹤岗成为“网红”其实是多年“色素沉着”的结果,更像是一颗“痣”,是一个历史沉积的点。
鹤岗,其实是伪装成“网红”的历史。
一、鹤岗的房价
鹤岗成为“网红”缘于三年前微博上的一条帖子,说在鹤岗花只需两万多元就能买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房子卖出了“白菜价”,从而一夜爆“火”,冲上热搜。
这是真的吗?是真的。一些地段偏、楼层高、结构差、面积小的房子确实价格很低,但是,所谓“两万”也是极个别现象,类似的房子一般也得四五万,也就是每平米千元左右。当然,这个价格与一二线城市几万十几万元一平米的房价比起来,也算得上是“白菜价”了。
这是鹤岗最低端的房价,并不能反映鹤岗房价的总体情况。鹤岗一般的房价每平方米在2000~3000元之间;好一点的小区,如盛世华庭小区房价在每平方米4000~5000元之间;更好的小区,如永丰国际城的房价在每平方米6000元左右,这个房价相对于鹤岗这个城市的体量和当地收入水平,其实并不低,甚至略高。
所以,对鹤岗房价的客观评价是:如果和同一个级别的城市比,高端房价属于正常或略高,中端正常或略低,低端很低,个别极低,总体来看,略低。
鹤岗房价走低有多重原因。
一是在棚户区改造中,按照当时政策只有极少动迁户享受到“货币补偿”的政策,绝大多数对应的是“面积置换”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只给房子不给钱。于是,很多动迁户手里都有两三套住房,有的有四五套甚至更多。这种动迁房多数地点偏、楼层高、面积小、结构不合理,且东北的房子即使不住也要每年交取暖费,如果“报停”也要交一定基本保证的费用,所以,很多手里有闲房的人都急于低价变现,“白菜价”房子多数都是这些动迁户手里闲置的二手房。
二是前期房地产过热,积压了大量库存。
三是人口流失造成需求不足,特别是刚需不足。
四是人口逐渐向优质小区集中,造成老旧小区空置率提升,拉低了局部房价。
五是当地人均收入对房价的抑制作用。
总之,鹤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一种饱和状态,房价的上升空间有限,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小。
二、鹤岗只是一个缩影
在黑⻰江,或者更大范围的东北,鹤岗的现象不是个例,有黑龙江“四煤城”之称的鸡⻄、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都有每平米千元左右的房子。连哈尔滨、大庆这样城市的楼市也接连下挫,哈尔滨甚至到了政府出手救市的程度。这些城市单独找出一个“槽点”炒一下都会“火”一把,都具有“网红”的潜质。
鹤岗是众多同类型城市的代表,只是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既然已经贴上了“网红”的标签,就只能独享这份“幸运”。
东北经济占全国比重逐年下滑,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东北三省GDP之和为39006.91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73%,预计全年将在5%以下。作为“共和国长子”的黑龙江经济总量排名更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前8下降到25名,而人均GDP全国垫底。
与经济总排名下降同步的是人口流失,从“六普”到“七普”的十年间,黑龙江人口流失646万人。在这样的区域经济环境中,鹤岗很难独善其身,更别说一枝独秀了。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鹤岗GDP为340.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41%,人均GDP为3.8万元,大幅低于全国7.24万元的平均水平。“七普”数据显示常住人口89.13万 人,与“六普”相比减少16.74万人,下降15.81%。
局部和整体从来都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处于上行通道时,全省拉动地方,地方支撑全省;反之,处于下行通道时,就会形成相互拖累的现象。“鹤岗们”的问题与其说是地方自身问题,莫若说是全省的问题、区域经济的问题。
当然,鹤岗也有鹤岗的问题。
三、转型之难
鹤岗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兴。曾经因煤炭而闻名全国,并走出了一位原煤炭工业部部长于洪恩,在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地理课本中还能找到鹤岗的名字。
但是,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2011年鹤岗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历届市委一直强调的产业转型、经济转型、城市转型,也从2011年开始成为鹤岗的首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时至今日仍然在路上。
几乎所有资源型城市都有“资源依赖症”,这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最大难题。
在鹤岗,“资源依赖症”更加突出地体现在对煤炭的依赖上。煤炭是价格波动周期非常明显的大宗商品,鹤岗的城市转型节奏也会随着煤炭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在煤炭价格走低时,城市转型就喊得响一些,当煤炭价格走高,城市转型就会缓一缓。
在产业配置过程中,也主要是围绕煤炭来做文章,洗煤、焦炭、煤化工等煤炭中下游产业仍然是招商引资的重点和企业投资的首选,始终跳不出以煤炭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转身”已经很难,转型就更难了。
“资源依赖症”还表现为对所有资源的依赖,当煤炭资源枯竭的时候,会急于寻找新的替代资源,比如石墨或其他资源,还有土地、农产品、林产品等。进而还会发展成为一种“路径依赖”,比如,东北对招商引资的过分“执着”和“放大”。
“资源依赖症”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心态,就像一个挣过“俏钱”的人,就不再愿意老老实实打工、老老实实种地一样。“资源依赖症”形成一种集体意识,限制了人们的想象、思路和视野,人们只能想到他们所看到的,很难创造出他们没⻅过、没听过的事物。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资源型城市在加工制造业、科技产业、文旅产业等需要摆脱资源依赖的产业方面都不够发达,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也不够发达。
资源型城市转型首先要克服“资源依赖症”,先做到“断舍离”。这就又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转型先转思想,转型先转观念。
四、市场经济首先是一种思维
东北之于市场经济就像乡下小伙追求城里姑娘,总是被嫌弃,却老是想不出理由,因为乡下小伙不懂城里姑娘的思维。东北的不少地方,总体上缺乏市场经济思维,而这正是东北振兴并不顺利的根本原因。
市场经济思维简单说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思维,市场经济思维的反义词不是“计划经济思维”,而是权力思维、关系思维、小农思维等等。有人觉得市场经济思维就是唯利是图,恰恰错了,这是小农思维的特点,市场经济思维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公平、竞争、规则。
东北不少地方总体缺乏市场经济思维,也就是说各个阶层、各类人群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思维。以营商环境为例,黑龙江最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机构改革中专⻔设立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充分表明了黑龙江省委对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巨大决心,但是,因为缺乏市场经济思维这个底层逻辑,实际运行起来,效果并不理想。
黑龙江曾提出在黑龙江要做到“办事不求人”,其背后的逻辑就是要建立普遍的市场经济思维。只有整个社会都建立了市场经济思维,每个人都按市场经济思维来行事,才能真正做到“办事不求人”。
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家也没有完全建立起市场经济思维。我认识一位做林产品加工的企业家,凭心而论他很有社会责任感,也具有企业家精神,无论是做品控、做开发,还是做管理、做形象设计都非常用心,产品的品质、口感、包装也都相当不错,只是在销售环节还习惯于、依赖于托关系,找熟人,所以,其产品始终没有真正打开本地以外的市场。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市场经济思维而习惯于权力思维、关系思维的例子,而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因为总体缺乏市场经济思维,就使具有市场经济思维的人成为另类,使按照市场经济思维行事的人步履维艰,结果是要么被排挤,要么被同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范式,难以突破。
五、预期转弱是一个大问题
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可能有些人并不理解什么叫“预期转弱”,也意识不到其严重性,因为它并不像前两条那么直接、明了。但是,“预期转弱”是一个大问题。
十多年前,在市委党校县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的一次聚会上,有人随机发起了一个小调查,请子女在外地生活的人举手,除了孩子小还在上学的,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十年后,还有人做一样的调查,结果也还一样。
鹤岗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一种现象,有些人坚决不选东北的院校,不管好坏。毕业后,很多人也都选择留在外地,一问就是:“回去,我能干啥?”
两年前,去一家小店吃饭,发现店里冷清,就跟老板聊天。小老板略带伤感地告诉我们,这是他最后一天营业,我们是他最后一批客人。“人太少,不挣钱。”“出去试试。也不想走,老人岁数大了,孩子上学,谁想走啊?”
谁也说不清鹤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预期转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预期管理”被长期忽视。中央在“六稳”政策中明确提出要“稳预期”后,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觉得“稳预期”是一项“虚”的工作,既不重要,也不会做。
但是,“预期”其实极其重要,“预期”就是信心指数。我们都说“信心比黄金还宝贵”,它不仅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六、鹤岗不“躺平”
一个地方的人口“走出去”不是问题,外地人口不能“请进来”和“请回来”才是问题,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靠本地人发展起来的。人口要形成双向流动,如果人口只有流出一个方向,说明这个地区没有真正融入到全国的经济大循环中,这才是真正严重的问题。
王珊珊,一位“90后”鹤岗女孩,在北京和武汉打拼了7年,于2021年回乡创业。她创办的家政服务公司,用数字化赋能传统行业,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是,思路清晰,模式新颖。她的家政公司让我想到切斯基和杰比亚在创办“爱彼迎”时也是从“充气床垫与早餐”做起的。
像王珊珊这样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还有很多,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做林产品加工的企业家也是一位专注做产品,用心做品质,有理想,有担当的企业家。
鹤岗人是有情怀的,一大批中小微企业主满怀对家乡的热爱,吃苦耐劳,辛勤创业,只是在格局上、认知上还差那么“一点儿”。但是,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旦在格局上和认知上实现突破,这些中小微企业也一样会做成大企业。
目前在全国开了700多家分店东北水饺连锁“喜家德”就是从鹤岗的一家饺子馆做起来的。驰名全国的“鹤岗小串”也是从鹤岗发源的。如果说大企业代表一个地区经济的高度,那么中小微企业就代表一个地区经济的厚度。企业是鹤岗的希望,企业兴则鹤岗兴。
不光是企业界,鹤岗的各领域各行业都未“躺平”。“时代楷模”孙波是基层法官的优秀代表。社区书记、主任佟秀莲作为全国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出席了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还有一大批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努力奋进的人。
鹤岗全力推进城市转型,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林地森林覆盖率达到86.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突破43%;鹤哈高速全线贯通,佳鹤铁路即将运营,鹤岗正在快速融入“哈尔滨两小时经济圈”。
鹤岗不“躺平”。作为一个后发城市,鹤岗吃力但努力地前行着,从未放弃。
七、每一次危机都是一堂课
近日,鹤岗因为“财政重整”再次受到关注,一些人借机会“蹭热点”“赚流量”,又开始新一轮的“炒作”。说什么“财政重整”是政府破产或“准破产”,说鹤岗是全国首个“财政重整”的地级市,都是炒作的噱头或望文生义,不懂装懂。
“财政重整”的政策依据是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是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中的一种,是世界各国处理债务风险的常用方法。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拓宽财源渠道、优化支出结构、处置政府资产、申请省级救助、加强预算审查、改进财政管理。
“财政重整”是一个什么样的风险等级呢?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是财政破产,在像美国那样地方高度自治的国家,是可能出现财政破产的。但在我国的社会制度下是不会出现的。次之的是财政托管,就是本级财政由上级财政接管,只保证人员基本工资和政府基本运行。再次之的是财政重整,就是在一般为期三年的重整期内,由地方政府自行通过上述各项措施,把地方债务调整到合理区间内,重整期后恢复为正常财政。
地方债务就像企业贷款,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只是数量多少和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鹤岗的债务有数量的问题,但更主要是结构问题,也就是还款期比较集中,从而形成较大压力。
“财政重整”有严格的报批程序和严密的响应机制,必须报省级政府批准,重大事项甚至要上报国家财政部或国务院,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所能决定的。鹤岗虽然使用过“财政重整”这一说法,但其实质是按照“财政重整”程序、标准和措施,主动地对本地财政进行规范,化解地方债务,对地方债务结构进行优化,目的是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为未来的发展扫清障碍。
这意味着本届市委市政府要承担改革的成本,承受更大更多的压力,也意味着政府要放弃手里的“自由裁量权”,也就是自我削减权力,这都需要一定的勇气、魄力和担当。
我们看到,鹤岗的积极作为、主动作为、担当作为,鹤岗不“躺平”的表现,却被炒成了热点,成了鹤岗的负面新闻。这其实给像鹤岗这样的城市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不是一堂关于财政管理的课,而是一堂关于舆情管控、应急处突、危机公关、事件营销的课。
在这堂课上应当且必须学到以下内容:
要有舆情危机意识。国务院的《应急预案》中非常清楚地写着“应当及时跟踪和研判舆情,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不管是不是“财政重整”,只要使用了这样的字眼,就要承担与之相关的风险。
要有官方回应。应对危机时,政府官员要敢发声、会发声、早发声、善发声。官方的声音是阻止小道消息蔓延和澄清各种猜测、误解和炒作最有力的武器,民间自媒体的声音既没有权威性,也没有影响力。尤其不能让具体部门代替官方发声,否则会把矛盾的焦点引向具体部⻔,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要用最有力的渠道发声。不能局限于本地媒体,要对等发声,也就是说在由哪个媒体“炒”起来的就在哪个媒体上回应,或者借助更有影响力的官方媒体来回应。
要有统一的发布机制。不能由部门各发各的声,要进行统一的发布,发布消息的用词要清晰、准确,这样才不容易产生误读误解。
要学会舆情管控。删帖是低级手段,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删帖是删不净的。高级的手段是引导舆论的走向,最后形成舆论的反转。
要充分认识流量的价值。鹤岗这样的城市受到高度关注,成为“网红”是小概率事件,而其所带来的关注度和流量却大概率地具有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因瑕疵而受到关注,那其实也有可能转化成展示优点的机会;流量本身只是一条船,既能装载垃圾,也能运输商品,关键看如何把握。
在市场经济中,鹤岗这样的城市要学会讲故事,学会讲好故事,学会营销。讲好城市故事,做出城市品牌;讲好企业故事,做强企业品牌。
八、如何看鹤岗
用任何一种单一的眼光来看鹤岗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完整的,也都是不公正的。
用历史的眼光看鹤岗,鹤岗曾经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同时,也是由于历史原因的累加,形成了今天难解的“结”。
用现实的眼光看鹤岗,鹤岗在东北这个区域经济不发达的大环境中确实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困难,但是,鹤岗也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时代中,鹤岗人民并未“躺平”,鹤岗正在变美变绿,鹤岗仍然是一座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小城。
用辩证的眼光看鹤岗,低房价是好事还是坏事?那么多的鹤岗人到外地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鹤岗的财政管理是好事还是坏事?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关键看如何与市场对接,用市场的手段实现资源的再次配置,把包袱变成资源和资产,把挑战变成机遇,把危机变成新机,实现鹤岗全面转型。
当然,我们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鹤岗。
2022年1月5日至13日,鹤岗召开了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在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时,新一届市委提出:全力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坚决扛起城市转型的重大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统筹推进“产业兴市、融合强市、生态立市、开放富市”四大战略,聚焦“煤炭、石墨、现代农业、绿色产业、战略新经济、发展新业态”六个产业主攻方向,努力打造“产业转型示范城、生态和谐宜居城”,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鹤岗努力奋斗。
九、一起向未来
鹤岗不会像《百年孤独》中的马贡多小镇一样,在一场飓风中化为尘土。
在西式的庆典酒会中经常会用很多酒杯搭起一座“杯塔”,有人不断地往最高的酒杯里倒酒,第一个杯子的酒倒满之后溢出的酒流入下一层的酒杯。这个过程中,有两个现象必然发生,一个是必定不会始终都是一个人在倒酒,而会有几个人同时倒;另一个是最后一定会全部倒满。
我们用这个“杯塔”作个比喻:鹤岗就是其中的一个杯子,它不在最高层,也不在最低层。不断注入的酒就是中国经济的能量,塔身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全部倒满就是共同富裕。我们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对中国的经济结构有信心,对共同富裕的目标有信心,所以,对鹤岗的未来也有信心。
当然,信心要变成现实,更要靠鹤岗人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努力奋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一滴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