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暴眼工作室(ID:qiyanglu4hao),原文标题:《风暴眼丨GDP站稳百万亿!滕泰:2022年紧迫任务是稳增长与全球通胀赛跑》,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北京时间1月17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其中,1143670亿元的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是继2020年后,中国GDP连续第二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8.1%的全年经济增速,也超过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的6%以上的目标。


邓海清:得益于5点 2022年股债投资将现“跷跷板”效应


对于这份“成绩单”,中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人民银行博士后邓海清在接受凤凰网财经的采访中表示,2021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8.1%,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于——与欧美等国牺牲居民生命健康换取消费增长的策略不同,中国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优先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的前提下实现的,没有放任疫情传播、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体现了负责任的政府态度。


1. 五大原因助力经济总量连续两年站稳百万亿


邓海清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继续站稳百万亿以上,并保持全球增速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5点原因。


第一,中国工业门类齐全,防疫措施有利,社会秩序稳定有序,供应链韧性强;第二,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坚定不移走科技突围、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硬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成为中国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来源;第三,坚持正确的“双循环”发展战略,立足国内,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第四,推动高水平、高标准的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入RCEP,保持了外贸的强劲增长;第五,坚持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摆脱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减少房地产对金融资源的过度挤占,化解债务风险,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邓海清指出,自2010年以来,中美两国GDP增量占到了全球总增量的78%以上,可以说,全球的增长主要就是看中美这两大“引擎”,全球的大国竞争主要就是中美之间的竞争。“2020年中国GDP总量相当于美国的70%,预计2021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上升,中美差距进一步缩小。”


2. “技术”、“出口”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此外,邓海清还认为,经过近两年全球贸易摩擦和疫情洗礼,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正在转型,由“负债驱动的繁荣”“土地财政”“超前消费”转向培育“硬科技+绿色低碳+支持民企小微”三大新支柱,从“总量需求管理”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动能分别是:一是技术进步的新动能,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坚持推进硬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着持续高增长的态势;二是出口的新动能,中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入RCEP,再加上奥密克戎疫情导致海外供应链恢复滞后,中国出口增长的可持续性上升”,邓海清谈到。


3. 不容忽视的内、外部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邓海清看来,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从外部挑战来看,邓海清指出,一是地缘形势的不确定性冲击。二是美国通胀全面失控的风险。“如果2022年美国通胀失控,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加快加息和缩表步伐,由此带来美元快速走强、国际资本流动形势快速逆转,可能会导致全球市场的大动荡。”


从内部挑战来看,一是一季度或上半年,中国能否尽快控制住疫情的传播,找到经济增长、社会开放和医疗资源供给的平衡点。二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能否保证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安全性。


4. 2022年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面临两场“大考”


在内外部挑战俱存的情况下,邓海清认为,2022年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将面临两场“大考”。


一是外部冲击的大考。“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强势美元来袭,中国央行跟不跟?我们还是认为,无论是美联储转向,还是新兴经济体加息潮,中国央行都大概率不会被动跟随。”


邓海清指出,中国是“大国经济”,且经济基本面较为健康。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增配中国资产的趋势明显。面对美元走强,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可控,中国央行有底气坚持“以我为主”。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货币政策以内部均衡为主,中国央行通过增强汇率弹性和依赖中国经济的韧性,服务于“双循环”战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减少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变化带来的外部冲击和负效应。”


二是货币政策战略定力的大考。“央行能否抵制得住上下各方要求刺激房地产的压力?面对四季度较为疲弱的经济数据,央行能否顶得住上下各方的压力,继续坚持货币结构主义,不走“负债驱动的繁荣”的老路,坚守“房住不炒”底线,拒绝刺激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来稳增长?”


在此背景下,邓海清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维持在5%~5.5%之间。原因在于:第一,2021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铁底”已现,2022年大概率好转;第二,中国告别负债驱动的繁荣,坚持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第三,2022年是“二十大”召开年,宏观政策环境将坚持稳字当头,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稳定。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稳中有升、稳中求进态势。


邓海清表示,总体来看,2022年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逐步衰减,乐观情境下,2022年下半年消费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5. 2022年如何投资?“股债跷跷板”效应更明显


而具体到投资方面,邓海清则认为,2022年中国市场“股债跷跷板”效应将更为明显,股市是“前坏后好”,债市是“前好后坏”,投资者需要把握好投资节奏,抓住大类资产轮动的机会。


邓海清表示,股市“前坏后好”的主要原因在于:2022年中国经济将逐渐好转,带动企业盈利逐步好转;开年以来的下跌浪挤出估值泡沫;全年流动性合理充裕态势将继续维持,宽信用不断推进;上半年美联储加息、美国市场利率上升可能带来全球市场动荡。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债市“前好后坏”。主要原因在于:年初经济数据较弱,加上央行降准降息预期导致收益率下行到地点;2022年经济形势好转,央行降息不具有可持续性,对债市形成利空;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对国内市场的情绪性冲击。


此外,由于2022年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已是确定性事件,且节奏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因此,邓海清认为,要警惕强势美元造成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对大宗商品和海外投资保持谨慎。


而从汇率的角度来看,投资者要配置有增长前景的资产。“由于当前全球的增长主要就是看中美这两大“引擎”,全球的大国竞争主要就是中美之间的竞争,因此,2022年外汇投资的机会建议聚焦人民币和美元”,邓海清表示。


滕泰:2021年GDP增速符合预期,2022年紧迫任务是稳增长与全球通胀赛跑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对凤凰网财经表示:“2021年的GDP的增速符合市场预期,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的既定的目标。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2020年的低基数。但从趋势和结构上来看是前高后低,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43687亿元。滕泰认为,外贸连续超预期的增长是一个亮点,但其可持续性要加以密切关注,目前PMI的出口订单指数已经在下降。


数据还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实际增长12.6%。


滕泰认为,从数据来看,2021年物价维持在低位运行,总体消费增速不错,调查失业率也基本上在年初的5.5%的目标以内,这些都是去年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亮点。但同时也要注意可能存在的风险。


滕泰指出,12月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只有1.5%,但这是受到全年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下跌的影响,总体来看物价剔除掉食品以后,涨幅比实际的大一些。更值得重视的是上游的PPI即工业通胀率,仍然是在两位数以上,PPI后面几个月都在10%以上,向下游传播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同时,美国的CPI最新的数据是7%,也有向全球包括中国传播的压力。所以物价方面虽然目前还在低位,但是不可掉以轻心。到2022年一旦食品价格由降转升,上游的工业通胀向下游传播,全球通胀向中国传播,还是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在消费数据方面,滕泰认为总体的消费增速是不错的,但从三季度以后这个增速来看,明显低于预期。未来消费在GDP的占比接近65%左右,所以稳消费是2022年稳增长的重要的一个看点。不久前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促消费的一些举措,应该从总量政策也就是货币政策上加大促消费的力度。


对于2022年的中国经济发展预期。滕泰认为,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2022年还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下行压力。2022年中国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中国的稳增长要与全球通胀赛跑。


滕泰表示,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已经明确2022年是“稳”字当头,稳增长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且要求各种措施也要加快、提前部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稳增长和全球通胀赛跑。


滕泰指出,一旦全球的高通胀向中国传播,一旦中国上游的PPI工业通胀向下游传播,到时候中国的增长可能面临着既要稳增长又要控物价两大难题。所以必须在物价起来之前加快稳住经济下行的趋势,尽快出台稳增长的措施,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措施。


经济学家连平:出口拉动制造业发展是2021年亮点,2022年或是“基建大年”


2021年GDP为何能够实现高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经济数据有何变化?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对凤凰网财经表示:“尽管8.1%的高增速是基于前一年2.3%的低基数,但在疫情的持续冲击之下,年均增长还能够保持在5%以上,也是很不容易的。”


1. 三大因素助力2021年GDP高增长


连平认为,8.1%的GDP增速在预期之中,此前普遍预期认为是8%左右,现在是偏高一点,属于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要注意的是,它是在2020年基数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这个数字。


如果把2020年的2.3%GDP增速放在一起来看,两年平均是5%多一点。总的来说,在疫情的持续冲击之下,经济增长还能够保持在5%以上,这个也是很不容易的。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首先是中国疫情控制得比较好,使得消费还是基本上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下运行。


其次,从数据来看,在2021年对GDP贡献比较大、推动比较大的还是出口。出口在2021年增速达到20%以上,贸易顺差创了一个新高。由于出口比较好,我们在全球市场所占的份额也从2019年底的百分之十三点几,达到了接近15%,全球市场份额也扩大了。


“中国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也拉动了国内的制造业。所以我们看制造业的投资增速也是比较高的,制造业总体的情况是十分良好的。所以就是出口拉动了制造业的发展,这个我觉得可以说是2021年的一个亮点。”连平表示。


此外,连平表示,2021年经济的快速增长还跟国家所确定的科技强国的战略,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战略密切相关。从投资来看,高新技术、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增速都比平均水平要高,这也拉动了经济朝着更高质量运行。


2. CPI总体平稳,要注意PPI上涨问题


连平认为,2021年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算是平稳。就业方面总体上也比较平稳,年初国设定的就业目标基本都实现了,但就业结构上的问题需要注意。


物价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波动。尤其PPI(生产价格指数)最高时候达到14%、15%,12月份降到10%左右但还是属于较高水平。PPI大幅度上升以后,上游产品的价格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中下游就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这是一个问题。


从CPI来看,连平指出,2021年是属于比较平稳的,尽管有上涨的压力,但是幅度还是可控。一方面是由于整体的供给还是处在一个良好的状况下;另一方面是食品的价格因素对于CPI的上涨起了一个抑制的作用,尤其是猪肉价格处在“猪周期”的下行周期。


消费方面,连平表示,总体上算是平稳,但下半年的增速处下滑明显。尤其是8月份以后一直到现在,消费增长速度是比较低的。


连平认为,消费增速的下滑可能和疫情的反复有关,尤其是近两个月全国多地出现的疫情可能都对消费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随着防疫政策的推进和相关药物的开发,疫情对消费的影响也差不多已经到底了,接下来应该是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更大。


3. “十四五”开局之年,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主要经济指标有何变化?连平表示:“从已经发布的数据来看,经济结构呈现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的态势。”


投资数据中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增速始终是很高的,12%、14%甚至更高。还有高端制造业,“十四五”规划里所提到的许多相关的高端制造业的增速都是比较快的。这就表明我们整个经济是在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结构也在更好地进行改善。


还有出口结构,也是朝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在发展。比如说电子产品所占比重快速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是在持续下降,这些其实都反映了中国的整个出口产品的结构也都在朝着更好、更高的水平在发展。


还有就是从第三产业发展来看,增速也比平均水平更高一些;另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在持续向前推进。这些方面都反映了经济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去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4. 2022年将是“基建大年”,GDP预期增速5.7%


对于新一年的经济发展预期,连平认为,2022年的GDP增速应该会比前两年的两年平均水平要高。


“2020年和2021年的平均GDP增速是5.2%,目前市场上比较多的预测是2022年GDP增速为5.5%,我们认为应该会比市场预期更好一些,达到5.7%。”连平表示。


为什么会对2022年的预期更高一些?连平表示,首先即使是受到疫情这么大的冲击,2020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的水平依然还是在5%以上,所以2022年可能要朝着潜在增长水平进一步去靠拢。


其次,2022年国家的政策把稳增长放在了首要位置。各个地方政府都在制订计划,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2022年刚过去两周,各地推出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已经超过了3万亿,接下来还会有很多,估计是超过10万亿是肯定的。


另外,还要注意到,由于2021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已经完成,许多地方政府把2021年的一些资源挪到了2022年来加以使用来保证稳增长。


比如在年底它们所发的专项债可能有一万多亿结转到了2022年来加以使用,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资源挪到了2022年来加以使用。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些项目的推出,也都把它更多地挪后到2022年来加以推进。


连平认为,项目也好,财务资源、金融支持也好,更多的会体现在2022年。所以在2022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会出现一个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基建在2022年是个大年。


连平还认为,从出口来看,中国现在已经占据了世界出口市场的接近15%的份额,2022年的出口也不会很差,依然还是会有很好的韧性。


“所以综合来看,我们认为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比5.5%再略高一点。”连平表示。


中国银行研究员王梅婷:2022年若消费倾向恢复到0.7,将至少带动1%的GDP增量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梅婷对凤凰网财经表示,2021年经济增长速度基本符合各方预期。8.1%的经济增速符合中国经济正常的增长情况;两年复合增速5.1%,也符合中国经济目前阶段大致的潜在增长率,基本符合“十四五”前各方5到5.5%以上的经济增速预期。


王梅婷认为具体来说,2021年今年全年经济总体稳定,四季度工业增速依旧相对乐观,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较大程度放缓。而在接触式消费、线下消费等受到疫情一些明显影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取得这一成绩尤为可贵。


此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均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145.600%,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明显动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季度看,我国2021年GDP增速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


王梅婷表示,四个季度增速连续下滑,一方面与2020年上半年基数较低,有关,造成今年的增速是前高后低。同时,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快速修复也在2021年一季度见顶有关;另一方面,2021年对房地产行业、在线教育行业的调控以及三季度的“拉闸限电”等,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也造成产生了一定冲击。


对于第四季度4.0%的低增长数据,王梅婷她进一步表示,按照各方预期,目前经济潜在增速大概还是在5%~5.5%的区间之内。两年复合增速5.1%,大致落在这一区间,因此,两年复合增速大致能反映中国目前经济的潜在增速,而今年四季度收到疫情反弹等一系列影响,经济增速明显偏低,四季度增速并不代表当前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增长若提高到疫情前的70% 中国经济增长将提升一个百分点以上


2021年过去一年,政府在互联网、在线教育、房地产等行业领域都经历了较大的变动推出了系列调控政策,是否对2021今年GDP增长产生了影响?王梅婷表示,今年几个行业的调整对经济增长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一些影响,但这是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行业的主体仍然是公立教育,因此教培行业受到影响之后,主要影响的是上下游广告、租赁等市场,单纯对教育行业GDP的影响预计不会太大。房地产今年相对放缓对经济增长是有抑制作用,但这是房住不炒的必然要求。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所放松,政府提出要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政策对房地产的冲击正在逐步缓和。


数字经济方面,王梅婷表示,尽管互联网领域出了一些调控政策,但发展依然不错。按照国家统计数据,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占经济比重达到8%以上。意味着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已形成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在硬件上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工业软件等领域也有较大的短板,特别是许多行业核心软件仍然受制于人,卡脖子的风险较大,一些互联网企业盲目扩张。寻求垄断。不利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因此,要进一步的在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加强投资,充分用好财政、税收等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增强基础研究。


对于新一年的未来经济发展预期增长,王梅婷表示,2022年我国经济预计仍然平稳向好。随着消费逐步复苏,消费倾向逐步修复,投资平稳发力。即使进出口增长出现一定回落,预计中国经济明年的增长仍然较强。


王梅婷认为,仅就消费倾向一项,如果消费倾向从目前的67%左右上升到疫情前的70%以上,预计将释放超过万亿的消费需求,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暴眼工作室(ID:qiyanglu4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