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汽车组

作者 | 王笑渔


被停止新用户注册后的181天,滴滴交出了两个季度的财报。


12月30日,滴滴公布了未经审计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业绩。财报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滴滴的总收入为482亿元人民币;第三季度总收入为427亿元人民币。其中,受橙心业务收缩影响,滴滴在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达到306亿元。


除了财务数据之外,滴滴还对外披露了两个备受关注的信息:一、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会董事一职;二、董事会支持滴滴从纽交所退市,已批准该公司进行相关工作,董事会也授权滴滴启动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准备工作。


财报发布当天,滴滴出行美股下跌8.18%,总市值为238.27亿美元(约合1517.39亿元)。按6月上市时的14美元/股发行价来算,滴滴出行股价整体跌幅达64.7%,市值蒸发约人民币2800亿元。


靴子尚未完全落地,滴滴的未来走向仍然成迷。


一、滴滴,驶向何方?


滴滴当前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共享单车和电单车、车服、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其中,中国出行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超过90%。

 

从不同收入构成来看。滴滴2021年第二季度482亿元的总收入中,中国出行业务的总收入为448亿元,到了第三季度这一数字为390亿元,环比下降12.94%。而国际业务的总收入为8亿元,其他业务总收入为26亿元人民币,这两项数据在第三季度都有小幅提升,分别达到10亿元、27亿元。但这依旧没能堵住主营业务收入下滑所带来的影响,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录得总收入427亿元。



这其中,第三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出现亏损,而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两个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在非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都是正的。可见,在7月停止新用户注册、多款App被下架等事件发生之后,滴滴主营业务已经受到了影响。


2021年第二季度,在非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滴滴经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EBITA)为亏损23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实现收益2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出行业务实现收益17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亏损12亿元人民币,其他业务亏损28亿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在非通用会计准则口径下,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调整息税摊销前利润为亏损75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为亏损0.17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出行业务亏损0.29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亏损18亿元人民币,其他业务亏损57亿元人民币。


在第三季度的亏损中,滴滴出行方面还强调:主要受对橙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滴滴在第三季度确认了208亿元净投资亏损。受此影响,滴滴2021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306亿元。实际上,橙心优选所在的社区团购领域,与网约车行业处境大体相同。


2021年,围绕社区电商业务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在第三季度,同程生活申请破产、食享会宣布告别“纯社区电商模式”、橙心优选连续“撤城”。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变化是,那个一味追求粗放式、价格战的社区电商江湖一去不返了。


在国际市场,滴滴的“老对手”Uber,已经从打车平台逐渐转变为外卖平台。据Uber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第三季度Uber的总预订量达231.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其中,移动出行业务总预订量为99亿美元;外卖及配送总预订量为128亿美元。


本质上,网约车、外卖、社区团购都在遵循同样的游戏规则。早期通过烧钱补贴将市场份额最大化,然后在产品的质量、服务等方面进行优化,最终提高单价以帮助业务扭亏为盈。


对于命途多舛的滴滴来说,与其把人力物力财力,耗费在其他互联网巨头占据头部位置的新战场上,不如更聚焦于“老本行”打车业务的产品和技术迭代。


二、网约车,没有新战事


头部公司震荡,后来者居上,这种事在网约车行业里曾上演过一次。


“网约车第一股”Lyft,在2015-2019年间就曾上演过一场逆袭Uber的大戏。而正是在这段时间内,“网约车鼻祖”Uber,遭遇了性别歧视丑闻、安全事故等重大社会事件影响,甚至Uber创始人在内的多位高管也都相继离职。在美国本土市场,这种不稳定是给了Lyft极佳的增长机会。


2015年,Lyft市场份额仅为7.7%,从2016年开始,Lyft抓住了Uber的内忧外困,通过补贴、技术创新等手段迅速提升了自己的口碑。2017年,进一步提升至24%左右。2018年,Lyft与Uber形成四六开的局面。2019年,Lyft抢先于Uber、滴滴出行登陆资本市场。


时间拉回到7月2日,网信中国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关于对“滴滴出行”启动网络安全审查的公告》。公告称,将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滴滴回应将积极配合网络安全审查。



在滴滴的安全审查开始后,曾短暂出现过一次“补贴拉客”热潮。


滴滴被要求停止新用户注册的第七天,美团打车迅速重新出现在各大应用商店,启用黄黑相间色调的全新Logo,随后上线微信小程序,聚合了20多种打车品牌的运力,还拿出“新客首单低至1折”、“新司机注册首周限时3天加赠20%收益”等等补贴政策。此外,高德打车也了上线比价叫车、投放打车券、免早晚高峰佣金等优惠。


虎嗅从T3出行处获悉,T3出行12月10日订单量突破300万,这是T3出行日订单峰值首次突破300万单。截至目前,T3出行已登陆全国70座城市,累计注册用户数突破7600万,已经提前完成进驻48城的目标。此外,沉寂已久的哈啰打车也于近日宣布,升级运力合作平台为品牌联盟,并接入享道出行、T3、如祺出行等多家出行企业。


但在滴滴停滞的这段时间,中国网约车行业并没有出现“第二个Lyft”。时间再次拉回到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网信办等五部门,对T3出行、美团出行、曹操出行、高德、滴滴出行、首汽约车、嘀嗒出行、享道出行等11家网约车平台公司进行联合约谈。


约谈指出,部分平台公司通过多种营销手段,恶性竞争,并招募或诱导未取得许可的驾驶员和车辆“带车加盟”,开展非法营运,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安全稳定,损害司乘人员合法权益。


在监管力度加大的背后,网约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新三化”转变——合规化、低碳化、自动化。


首先。三证合一,是合法合规运营网约车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平台、车辆、驾驶员都要获得相应许可才属于合法合规经营,即《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三证合一。


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最新发布的11月份网约车行业运行基本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国共有255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4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86.4万本、车辆运输证149.9万本,环比分别增长2.9%、3.0%。而在合规压力之下,很多平台开始把运力增量重心放到出租车身上,以扩充其平台合规运力。


其次,是低碳化的大趋势。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在巡游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上,2021年传统燃油车总占比为41.8%,在非限行限购城市占比达55.4%,限行城市中燃油车占比也达到了44.3%。


而根据2018年国务院提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显示,要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出租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使用比例要达到80%。而这意味着,很多一部分比例的运营车辆会在未来几年内逐渐被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2020年11月,滴滴出行在北京发布了旗下第一款定制电动汽车D1,这也是首辆专门为网约车设计的电动车,并由比亚迪为其代工。目前已在,长沙、宁波、厦门、苏州、广州、深圳等城市上路运营。


最后,是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抢位战。


12月8日,上汽集团旗下的享道出行宣布享道Robotaxi正式启动运营。上汽集团宣称的“国内首个车企L4自动驾驶运营平台”,有20台运营车辆参与。就在几天前,自动驾驶公司智行者向T3出行交付首批RoboTaxi车辆。还有,广汽集团旗下的如祺出行,此前与文远知行宣布合作,并计划于明年在如祺出行平台上线Robotaxi运营,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我们都知道,Robotaxi的好处之一就是省去司机的成本,随着人力成本的增加,司机占据运营费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让Robotaxi相比于传统网约车有着成本优势。另外,Robotaxi可以极大程度降低人类司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提升乘客的安全性。当然,要实现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运营,对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要求也极为严苛。


这三座大山就摆在那,等着滴滴们去跨越。


写在最后


话又说回来,尽管眼前的坑还未填平、未来的路依旧迷茫。但值得滴滴庆幸的是,公司账上的现金还是充足的。据财报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滴滴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86.49亿元。


就滴滴手头这些余粮,渡过这个冬天还是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