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ID:icwise),作者:顾文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期,有一“专家”建议将中芯国际卖给华为,又是中芯又是华为、如此“大胆”地乱点鸳鸯谱,着实吸引眼球。因是圈外人士,半导体业内多当成笑料来看。这就像最近的段子,芯片大热,菜场大妈、出租车司机都成了芯片专家。他们既没有半导体的专业背景,更缺乏产业的经验积累,从他们对产业的认知水平来讲,讲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博博眼球,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更要从专业的角度来探讨这专业的话题。


开放的晶圆代工是半导体产业的核心


半导体产业环节众多,包括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EDA/IP等,细分环节各司其职、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形成一条完整而复杂的产业链。


从产业规律来讲,开放的晶圆代工是半导体产业链的核心,是重中之重。简单来讲,代工业为下游提供制造服务、满足产能需求,是芯片设计公司将想法变为产品的最重要环节;对于上游的设备和材料企业来说,又是其产品由验证到量产的最关键步骤。如没有开放的晶圆代工环节的承上启下,从图纸到现实,下游“巧妇”设计业难为无米之炊,上游设备材料业则连灶台都没有了。


同时,全球半导体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一轮大发展中,更是着力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开放的芯片代工产业。美国、欧盟、日本都在不惜重金投入制造业,大建Fab,包括“拉拢”台积电去本国建厂;美国商务部认为,如果美国境内没有晶圆生产线,就构成国家安全威胁;美国要求台积电、三星等晶圆代工公司交出客户和产能等企业核心数据……这些都说明了半导体代工业在产业中的极度重要性。


按照某些“专家”的建议,假设中芯卖给华为,真的对华为更好吗?真的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更好吗?其实,既不符合国际形势,也不符合产业规律,更不符合国内产业现状。


我们要正视现实,华为在美国的制裁下,如果接管中芯国际,相当于直接堵死了中芯国际从国际上尤其是美国购买设备、材料的艰辛之路,这在中国半导体仍然高度依赖国际供应商的现实情况下,无异于自杀。到时候华为缺的可就不仅仅是先进工艺了。


从产业规律来看,国际上的IDM公司都有数量巨大的单一产品,全球前几大IDM公司,要么有存储器产品,要么是CPU产品。但华为并不符合这一规律,尤其在美国制裁下,华为对芯片的需求也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如果将中芯卖给华为,且不说其与华为是否互补,后续运营能否成功,至少中芯的开放性和平台性就丧失殆尽,这对中国几千家芯片设计公司来说不亚于釜底抽薪。


他们所面临的可不是产能危机,而是生死存亡。


被低估的中芯国际


“专家”有此高论,无非是腹诽中芯不能打,这是圈外人士最大的认知误区。把戴着镣铐发展的中芯,与美国要抢着补贴的台积电、英特尔们来比较;把现阶段被严重限制的中芯,与正常状态下中芯来比较。有这些错误认知,要么是没有良知,故意混淆黑白;要么就是分析问题的水平太差,不仅常识欠缺,而且没有分析问题的正确框架。


事实上,在目前艰难的外部条件下,中芯已经在各方面做得堪称优秀。


相比于是市值最大、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大陆半导体公司,中芯国际的重要性仍远被低估,它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有着重要的基石、支撑和带动作用。尤其在近几年缺芯的情况下,中芯为本土设计公司提供了巨大的产能支撑。


中芯国际的大陆(含香港)客户销售额从2017年的14.57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24.81亿美元,占比从2017年的47%上升到2020年的63.5%(如下图),无论数额还是占比都呈直线上升态势,表明中芯国际对中国设计公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能紧缺的时候,这种支持是救命的。


必须强调的是,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半导体企业,中芯国际也是众多国际芯片公司的重要代工厂家,中芯国际为这些国际公司生产的芯片大多也服务了中国的终端产业,为中国产品走向全球,为中国产业链、全球产业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且中国大陆设计产业与其它地区不一样, 2021年中国有几千家设计公司企业,中小公司居多,在产能紧张的情况下,多数只能依赖中芯等大陆代工厂。


中国众多的设计公司能把希望寄托在境外代工厂身上吗?台积电前十大客户没有一家大陆企业,产能紧张时海外代工厂直接把大陆的订单取消。别说告状,哭都没门。这不仅说明了大陆设计产业的薄弱,更说明大陆设计公司在境外代工厂的优先级之低。


对境外代工厂来说,排优先级第一的客户群体肯定是美国大客户,其次则是日本、欧洲公司,中国大陆公司只能“更在孙山外”,近几年在海外代工厂里开个账号都是奢求。谁才是中国大陆设计产业坚强的后盾呢?唯有中芯国际和华虹这样的开放的代工厂。



更关键的是,除去对产能的支持,国产设备材料的验证离不开中芯国际。尤其近几年,中芯国际一直积极支持国内设备和材料产业,这对国产设备材料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几百家设备材料公司,其中大多数半导体领域的最大客户就是中芯国际,并且多数需要中芯来做他们的“小白鼠”,需要中芯给他们“baseline”。


尤其在缺芯时期,能指望境外代工厂给大陆企业做试验田吗?且不说产能紧张这一因素,这些境外代工厂本身不存在设备禁运的问题,国际设备巨头的产品对他们来说“诱惑力”更强,粘性更大。由于政治、成本、性价比、感情、合作历史等要素,境外代工厂都没有动力去为中国大陆的设备材料厂商做验证。这也是国内设备厂家在全球占比仅为1.5%的重要原因。


图:国内设备企业在全球竞争力不足<br>
图:国内设备企业在全球竞争力不足


中国半导体产业要想突破,就必须制造业率先突破。唯有国产制造业突破,国产设备材料企业才能有所突破。在这方面,国内半导体代工厂的价值却被低估了。


中芯的委屈何人懂?


枪打出头鸟。中芯冲在产业最前沿,遭受了美国的制裁,同时无形中也成为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缓冲带。当然,这是中芯作为龙头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我们必须看到中芯的付出,更不能让中芯的委屈“弦断有谁听”。


特殊的形势,敏感的产业,中芯处在两难之中。在极难形势下,中芯有两种选择: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就必须积极扩产,那就绕不过和国际尤其是美国供应商合作,自然就必须要遵守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或者中芯对美国硬气说不,自身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进而国内产业承受更大损失。前者中芯忍辱负重,实现扩产,服务国内几千家半导体公司,国内产业大范围受益;后者玉石俱焚,但中芯迎来网上或者圈外一片“叫好”之声,国内产业则失去支撑。我们需要哪个中芯呢?


作为一家遵守国际法则的公司,中芯过去、现在、未来肯定会继续遵守国际法则,合规合法地运营,继续融入国际半导体产业圈,继续与国际上下游合作,通过国际化强化自己,服务产业。


中国芯片产业目前处境艰难,外有美国明目张胆的制裁,内有看似帮忙实则添乱的干扰,不仅如此,中国大陆代工业还承受着四重压力,中芯国际也概莫能免。


首先竞争对手的降维竞争,本土芯片代工业遭遇双重打击。台积电、联电、力积电、海力士等竞争对手纷纷来大陆设厂,这意味着境外企业在中国大陆享有本土企业能享受到的所有好处:市场、人才、政府支持、甚至资本红利。但是竞争对手在境外却能享受人才优势、国际合作、税收优惠、境外政府支持。国际竞争对手境外做高端,境内做低端,上下夹击。不仅中芯,大陆的半导体制造业都面临着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


其次,在国内半导体资本活跃的情况下,创业企业多如牛毛,在资本急于求成的刺激下,国内创业公司将中芯国际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才库。在资本非理性的驱使下,开出高工资来挖人,这使得中芯人才大量流失。这里只有中芯管理不善的原因吗?


第三,不像终端产业,半导体尤其是制造业对全球产业链高度依赖,尤其是具有“美国技术”的设备、材料、零部件和EDA等上游领域。在华为被美国封锁后,中芯是依然活跃在国际上的最大、最重要的中国半导体公司,因此被美国高度聚焦,一举一动都放在放大镜下检视


现在,无论购买设备、原料,选择客户,中芯步步艰险,犹如走钢丝。在此形势下,谋发展的最大前提是求生存。不像国际公司,可以左右逢源地利用国际国内的优势政策,可以心无旁骛地聚焦产业,发展自身。中芯国际处在敏感的国际形势下,在产业之外,必须考虑更多遵守国际国内法则,合法合规运营。


第四,中芯作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半导体企业,更由于其龙头地位,又是科创板的明星企业,可谓万众注目。所以国人自然对中芯有极高的期望,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难免有求全责备之苛。但这给中芯带来了巨大压力,无论是直接干预企业治理,还是舆论层面扰乱视听,中芯压力重重。这种希望中芯发展得更快、更强的朴素心理,绝对可以理解。但产业自有产业的规律,怀胎十月最快也要八九月,并不会因为关心的领导级别更高了,媒体炒作得更多了,就能将孕期缩短为一两个月。


或许之前中芯的坎坷历史和人事变动,让大家对中芯“恨铁不成钢”,诚然,中芯国际过去几年在公司管理、文化建设、人才团结上做的有不足的地方,但这些背后,具体的原因呢?仅仅由中芯来背这个锅吗?很多时候,某些指责中芯的声音,恰恰就是造成中芯今天这种局面的力量,譬如这些伪专家。 


华为不是万能的


如果看国际影响力和业绩,中芯没有华为成功,但它们都是中国的优秀企业,对各自的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用非黑即白,褒此贬彼的简单思维看待它们。中芯成为全球前五大代工厂商,正因为它的突飞猛进,招致美国制裁,这“美标认证”也恰恰说明了中芯的成功。中芯从1X纳米到成熟工艺,均已量产。就算是被美国制裁后,其2020年收入增长25.4%,2021年预估全年收入增长将达到39%。


华为是国人骄傲,在通讯产业取得辉煌成就,但通讯和半导体还是有区别。通讯更多是产品,更偏下游,市场为主;芯片更多是产业,更多是上游,供应链是生存链。在半导体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国际化、复杂精细的产业面前,华为不是万能的,更何况现在华为被美国制裁,被严重打压。


或许华为在过去的巨大成功给了国人“无所不能”的印象,也给了某些专家这种认知。但半导体不相信捷径,更没有捷径,即便是华为。在此过程中,学费、教训、积累、时间,可能因为华为强大的管理能力有所减少、缩减或者缩短,但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


据我所知,华为对半导体产业的理解、认知也是动态的,也是变化的。从乐观到悲观,再到回归现实,更加务实,也仍在摸索中。去年9月份,我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交流时,我们也探讨了中芯国际。任正非先生说,华为真心希望中芯国际发展得更好,不要因为华为受到牵连,影响了它为众多别的中国公司做贡献。我想这不仅是任正非先生的高度和格局,更是他对华为、中芯、对中国半导体、对国际形势有着深刻的认知。


如果觉得中芯国际做得不好要卖给华为,那不如中芯的企业是否都要华为来接盘吗?中芯国际已经是全球第五大芯片代工企业,需要由华为来接盘,那别的代工企业呢?国内的存储器产业与国际差距更大,是否也要卖给华为呢?设备、材料、EDA等这些在全球市场占比更低的环节,是不是都要华为来接手呢?


现实却是华为在美国的制裁下,正在做减法,华为卖了荣耀,也有传闻要出售服务器。在美国制裁之下经营一家巨型科技企业,不像嘴炮那样“看人挑担不吃力”。华为做减法肯定是认识到自身的处境恶劣,认识到不可能靠自己做成所有的事情。生存是第一位的,特殊时刻必须有断臂求生的决心。理智来看,华为已经被美国彻底制裁,如果收购中芯会导致华为和中芯面临更进一步的制裁,到底谁更愿意看到这个多输的结局呢?


总结


不可否认,中芯和华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也都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脊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都被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产业需要华为的凤凰涅槃、需要中芯的负重前行、需要华虹的低调务实、需要存储器产业的韬光养晦、需要众多实干企业的多做少说,也需要国人认清现实,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只有整个行业发展,中国半导体产业才能壮大。中芯国际成功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才能腾飞,而中国半导体产业腾飞了,才能助力华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万里长征走不了两点一线的捷径,芯光征途不能有短期速成的幻想,伟大事业更容不下自以为是的业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ID:icwise),作者:顾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