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的讲述:

发现江村大墓

发现江村大墓的契机很偶然。

2001年,一批数量非常多的陶俑被盗,流落海外。2002年,当其中6件裸体陶俑出现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行要进行交易时,被中国考古学界注意到,由时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的焦南峰先生负责追回,并于2003年回到西安。后来经由相关部门对这6件陶俑的来历进行调查,确定是盗墓分子从江村古墓盗掘的。

裸体陶俑在西汉时期是一种级别很高的陪葬品,一般出现在皇家成员的墓葬中。为什么陶俑是裸体,甚至还是残废,没有胳膊?因为陶俑下葬时是陶质的躯体、木质的胳膊,根据身份地位不同穿着真正的丝织品或者麻织品衣物,但在关中地区半干半湿的环境下,有机的部分保存不下来,全部腐朽了,千年后出土就只剩下大家看到的陶质躯干。



2021年12月14日,西安,实拍江村大墓(霸陵)外藏坑挖掘现场。图源 | 视觉中国

不过由于当时“霸陵在凤凰嘴”的说法还未被否定,所以考古学界也不敢判断这是汉文帝的墓葬,有学者就推测,它会不会是窦太主刘嫖的墓葬。窦太主是汉文帝和窦皇后的女儿,汉景帝的姐姐,汉武帝的姑姑,同时也是汉武帝的丈母娘。既然这个位置距离凤凰嘴那么近,很多专家就怀疑这个墓葬属于窦太主。

和公众想象的不太一样,并不是有墓葬被盗,我们就会马上去做考古工作,人力条件达不到。发现江村古墓被盗后,文物部门立刻回填盗洞,加强巡查和值守,但由于“霸陵在凤凰嘴”的说法在史料上都有记载,没人想到它其实在这里,对它认识不足,也没开展更多的考古工作。然而,后来发现尽管加强了警备,盗墓贼还经常去光顾,这种情况下我们才开始觉得这个墓葬可能不一般。



2021年12月15日,西安,考古人员在江村大墓外藏坑内工作。图源 | 视觉中国

其实与霸陵相关的考古工作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6年在现在发现的江村大墓西侧,也就是江村东侧的一块坡地上,老百姓平整土地时挖出来了很多动物骨头、陶俑,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是派专家王学理等先生来做了清理。

1975年,当地老百姓修水塘时,在南陵(即汉文帝母亲,薄太后陵墓)封土的西北方向挖出了动物骨架,同样由王学理等前来清理,发现是些大熊猫与犀牛骨架。这两次“文革”期间的考古工作都非常有限,仅仅抢救了老百姓修农田设施破坏的地方,不过也使得我们初次了解霸陵陪葬文物的内容。

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庆柱、李毓芳两位先生对西汉帝陵进行整体性考古调查,其中当然也包括对霸陵、南陵的调查测量,相较于前两次更为全面,为此后的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本世纪初,咸阳市考古所又再次对西汉帝陵做了初步探查,但工作非常有限,成果不大。



图片考古勘探现场 图源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针对江村大墓最重要的考古工作,是从2006年开始的。2006年,窦皇后墓的西侧出现了盗墓的迹象,所以西安市文物考古保护研究所做了些抢救性考古勘探和试掘的工作。这时,他们就发现:第一,江村古墓的规模很大;第二,这个墓葬是4个墓道的“亞”字形结构,还有众多外藏坑。

当时我了解到西安市考古工作者发布的一些资料,觉得很奇怪。因为我一直研究西汉帝陵,对西汉帝陵的形制比较了解,“亞”字形的墓葬形制在西汉时期是皇帝、皇后级别的贵族才能使用的最高形制。根据我的研究经验来看,这个墓葬非常不一般,级别很高。但真正开始怀疑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是在2011年到2013年,我们开始对霸陵做了工作后。

排除“凤凰嘴”后


实际上,2006年西安市考古所在做江村大墓考古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启动了对西汉帝陵大遗址的考古工作。这次工作主要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前院长焦南峰先生领队,我作为副队长带领人员在现场工作。西汉的十一座帝陵,其中九座都集中在咸阳原上,只有汉文帝刘恒的霸陵以及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分别位于白鹿原和杜东原上,所以我们最早的工作也是从咸阳原上开始的,等做到霸陵时,已经到了2011年。

这次考古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西汉帝陵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基础资料,首先得知道保护范围多大,其次把重点保护对象的情况摸清楚,同时还要结合西汉帝陵考古学研究的需求,所以我们对整个霸陵陵区及周边二三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都进行了勘探,但没有进行发掘。像窦皇后和薄太后的陵墓,我们先搞清楚了它的墓葬形制,都是四条墓道的“亞”字形结构,周围有十几二十座外藏坑,外围各自有陵园设施,薄太后的南陵有石围界,而窦皇后陵则有夯墙的遗址。



此外,从2011到2013年,这三年间,我们的一个重头工作就是,花费大半年时间排除了凤凰嘴有墓葬的可能。为什么人们长久以来会误认为霸陵在凤凰嘴下?根据文献记载,南北朝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提到霸陵位于白鹿原上,但没有指出具体在哪。元代骆天骧在编纂的《类编长安志》中则记述,霸陵就在白鹿原的凤凰嘴下。

汉文帝刘恒崇尚节俭,遗诏中曾表示:“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陵墓不起封土,因山为陵,时间久了,陵园坍塌湮没,没有高大的封土就很难确定霸陵的位置。而后世的人也很难想象汉代的“因山为陵”是什么样子,便根据其他“因山为陵”的王陵形式,做出了崖洞墓的推测。

典型的比如河南商丘芒砀山的梁王陵、徐州狮子山的楚王陵,都是在当地找一个小山包,凿一个横式墓穴,把皇帝的灵柩放进去。后期著名的比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均是如此,因此后人认为汉文帝墓也是这种崖洞墓。在窦皇后陵附近,如果从灞河谷地向上看,凤凰嘴是一个非常秀美的小山丘,正适合帝王修建陵墓,符合崖洞墓帝陵的推测。我个人认为这是长久以来传说霸陵位于凤凰嘴的原因。



《西汉帝陵》剧照


通过考古工作排除了凤凰嘴,江村大墓的级别又这么高,显然可能与汉文帝的霸陵有关。但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必须要有充足的实物证据,严密的逻辑推理,形成一个证据链,最后才能被证实。一个理想的状态是可以出土直接证据,比如在陵区的文物遗址中出现带“霸陵”两字的文物。但很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这样的物证,所以最后我们只能靠一个个证据串联起来,再通过关键性的证据,给它下结论。

于是我们又对江村大墓进行了重新复核勘探。为谨慎起见,虽然西安市考古工作人员已经在2006年时发现了一些线索,但我们没有用他们的资料,又“背对背”地重新做了次勘探,反证它的形制,结果发现它确实是“亞”字型墓道,表面无封土,墓室边长约72米、面积5000多平方米、深30余米,墓室四周有115多座外藏坑。

根据文献资料以及云梦睡虎地汉简中《葬律》的记载,汉代有严格的葬制规定,而这种规模远远超过了诸侯王墓。另外我们还发现江村大墓有以卵石铺就的“石围界”做陵园边界,“石围界”外头还有门阙,石围界的边长和门阙的形制都与汉景帝陵差不多。同时,从其位置来看,江村大墓的东边紧邻窦皇后陵,南边两公里处为薄太后陵,而这两个人分别为汉文帝的妻子、母亲,关系特殊,此地绝非一般人能够入葬的。

寻找关键证据


更重要的证据,则是在2017年至今的考古工作中发现的。由于霸陵陵区近年频繁受到盗墓贼侵扰,2017年以来,我们获得了文物部门的批准,对江村大墓和南陵的外藏坑进行了抢救发掘。在这次挖掘的江村大墓8个外藏坑中,除了对东北角3处被盗的外藏坑进行抢救性发掘外,我们还根据西汉帝陵考古学研究的需求,选择了西南角形制和规模都较为特殊的5处外藏坑。

这5处外藏坑中,有2处是长宽3 x 2米的竖穴形制,比普通外藏坑小很多,并且修筑时间明显比较早,位于陵园垫土层下方,所以我们想要了解一下,它们与一般外藏坑的性质是否一致。确实,它们的陪葬品比较特殊,除了些陶罐、陶盆、小陶俑外,还有一具宰杀后的真马骨架。这和秦始皇陵的马厩坑很像,我们现在暂时判断它比较可能类似于秦始皇的马厩坑,代表着皇家的养马机构。

在古代帝王看来,帝陵是帝国在另一个世界的延伸,外藏坑象征的就是地下的官署机构。那么,这些原本着衣的裸体陶俑就是官署的工作人员。除此之外,还有为实现官署职能而配备的相应器具,例如官印、木车马、铜器、陶器等。官印是古代官署的象征,这次江村大墓的外藏坑出土了“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廥印”“器府”“车府”等明器官印。这么多的官署机构围绕着一个大墓,它的墓主会是谁?



图源 | 新华社


这些都说明江村大墓的陵园配置属于皇帝级别,但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还缺少关键性的证据。

2020年,这个最为关键的证据出现了。通过钻探试掘,我们确定了一周更大范围的夯墙遗址,将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围在了一个东西长约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的陵园内。这表明了什么?它反映的是西汉时期皇帝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也就是皇帝和皇后两人同葬一片墓地,但一人修一个墓穴。

可是为什么我们直到2021年年底才宣布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

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因素影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园墙不好确定。首先,霸陵所处的白鹿原西端,地势不平。在建设陵园时,先要把土地弄平整,所以低洼的地方使用了大量的填土。而考古的工作,是要通过土质土色来辨认遗迹。在这些填土里寻找遗迹,实际非常困难,我们找了很多年都没找到,2020年发现后,仍然不敢确定,做了好几段试验性发掘,又请来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等到现场指导,再经过学术研究、讨论,才最终确定了这一结论。

确定霸陵位置之后怎么做?

现在经过咱们考古证实之后,可以发现霸陵的“因山为陵”,最为典型的特征其实就是没有封土,地下的形制与典型的西汉帝陵一模一样,也就是“亞”字型的竖穴土圹木椁墓。文景时期是西汉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汉文帝霸陵位置的确定和陵园形制的基本明晰,对研究西汉帝陵制度极为重要。

从已有的考古成果来看,相较于其父兄的陵墓,也就是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而言,霸陵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它是双重陵园,并且在帝陵周围,有一圈外藏坑环绕,这之后的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以及其他西汉帝陵也都是如此。直到汉元帝时期,由于王朝没落、国力下降以及政治形势的变化,帝陵的形制又发生了新变化:陵庙时立时废、陪葬墓与外藏坑数量减少,还取消了陵邑。




此外,汉文帝曾在遗诏称要“薄葬”,从现有的材料可以看到:首先他的陵墓地面上没有封土,这是一项非常节俭的措施,因为封土的体量通常非常大,比如汉景帝阳陵的封土有30多万立方米,而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全靠铁锹、铁镐这类手工工具用人力堆砌、夯打;其次,他自己的小陵园是用石头铺就的界限,没有夯墙;并且,从外藏坑的发掘情况来看,他的陪葬品也很普通,基本都是象征官员的陶俑,除此之外都是陶器,有铜器、铁器也十分细小,根本没有金银器。这些表明他确实是节葬。

汉景帝的阳陵也没挖出过什么像样的精美物件,但大家都知道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金子之类的文物。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阳陵在历史上屡次被盗,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我们发掘的坑,刚好没有选到埋藏有比较多东西的地方。但起码根据现在的发掘情况来看,汉文帝的确非常节俭,文景之治与皇帝个人的行事作风以及皇帝制定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现在我们不会主动发掘帝陵,这既有国家文物政策规定的因素,也有伦理道德的考量,毕竟这些墓主都是我们的祖先,在情感上而言,如果不是确有必要,也是不愿意发掘的。这段时间霸陵受到了很大关注,但是高光时刻过去,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剩下的发掘任务,并继续勘探调查整个陵区,摸清陪葬墓的分布范围、分布位置,以及寻找陵邑。



江村大墓发掘现场 图源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汉文帝的陵邑在哪?在一定意义上,帝陵是国家政权的重要象征,而陵邑则具有防御匈奴、稳定政权、防范同姓诸侯军事威胁的目的。例如汉文帝的父兄通过在咸阳原的陵墓周围设立陵邑,迁徙民众,在京城北侧建起了一个缓冲地带。设立陵邑的举措持续了100多年,直到汉元帝时期由于这些不稳定政治因素已经消失,才被取消。这将是我未来很重要的一个考古任务。不过限于白鹿原的地形,我初步判断陵邑可能不在原上,但仍然需要更多的考古论证。

应该说,因为现在已经确定了霸陵的位置,大家似乎觉得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没找见(霸陵)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做工作,几乎是一寸一寸地去找,再通过研究、论证,最终才确定了霸陵的位置,这个过程经过了几代考古人数十年的努力,得出这个结论,其实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