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编辑:Susu,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持续的低谷


因为长得高大威猛,咋一看,快奔四的豪哥并不怎么像个搞文化的。不过人家确实是正儿八经的文教体服务中心主任,五年前来叶镇工作的时候,这个单位还叫文化站,乡镇“七站八所”中的一个站。这些个站所,跟政府的几大办公室不同,属于事业单位。


豪哥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叶镇准备申请古驿道3A旅游景区时,他们文化站可是打了头阵,同志们各个精神抖擞,向着满满的希望出发,背着重重的失望归来。满满的希望,在市里专家评审会通过时达到了顶峰,豪哥和他的同事们都仿佛看到了招展的红旗胜利地插在了古驿道的顶点。


都说高峰过后就是低谷,可是谁能想到低谷能持续这么长久,豪哥有时候都觉得恍惚。市里的专家评审通过之后,3A旅游景区的工作就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说来说去,还不是因为没钱。


古驿道修复虽然耗钱,但毕竟可以一次性搞完,问题在于工程搞好了,后续你得有人维护啊!维护需要钱,本地政府又没钱,上级政府也不喜欢扛包袱,那就想办法让古驿道自己养活自己呗。可是如果单单只有这么一条孤零零的驿道,又是处于距离核心城市鬼远的山区,几乎是不可能养活自己的。豪哥和叶镇的主要领导都想着围绕这条古驿道做点商业文章,将其打造成综合性的旅游景区,这也符合农村全域旅游的高端定位嘛!


为此,豪哥他们邀请了某学院的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在专家的指导下展开了相关文书的写作。测算下来,要按照3A景区的标准来打造古驿道,叶镇至少要再投入1000多万。现实是,叶镇连100万都拿不出来。这毕竟是一个吃饭财政的乡镇,日子本来就过得很紧巴。


叶镇的领导找到市里的文旅局,希望对方能够给点支持。可是这个年头,叶市的日子本来也不好过,根本无暇顾及叶镇的旅游事业。但是市里还是提示了一下,说省文化厅是有政策的,你们如果能把3A景区搞起来并顺利通过验收,厅里可以给300多万的补贴。


一听这个政策,豪哥的心顿时有了种拔凉拔凉的感觉。这笔补贴,跟需要的预算还是差得太多了,可以预计,不会有企业愿意来领这摊子事。事实果真如此。叶镇的领导焦虑得不得了,频繁跟县里推心置腹,希望由县里出面,让省厅给出更多的支持。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


老板的选择


村镇办的凡哥说,当初镇里其实有想过开发上村。从文旅发展的角度来看,豪哥是认同这个思路的。事实上,当初主推上村开发的正是豪哥领衔的文化站。你想啊,如果要考虑文旅综合发展的潜力,上村不仅有古驿道,还有古碉堡,古城区,可以打造的点确实比头道村来得多。因此,当时叶镇的领导询问文化站的意见,豪哥他们是明确建议选择上村。后来要搞3A景区建设,豪哥更确信他当年的思路是可取的。


但是镇里领导的考虑显然是更周全的。他们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上村的道路很不方便,风险系数比较大,根本不适合让副省长下来看。相比之下,头道村虽然景观单一,只有古驿道,但是在交通便利方面拔得头筹,非常有利于副省长驱车观览,甚至直达两省边界。思量再三,镇里决定重点打造头道村。后来县里和市里的领导也下来实地考察,同意镇领导的意见。副省长要看的点,市县乡镇各级自然都要提前谋划,万万不能在现场出了点纰漏。


就这样,头道村成了叶镇乃至叶县的明星村,各方面的资金都往上面砸,半年的投入就达到2000多万。


叶县并非没有好一点的景区,你比如说大石头景区就是个4A级,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不过人家大石头景区并非只有石头好看,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真实的历史和动人的传说,旅客来了,还是有可以看的点。而头道村除了孤零零的一条驿道,实在是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招牌。就算是豪哥所看好的上村,其实也算不上什么优质的旅游资源,要打造起来也不容易。


因此,当叶镇领导邀请大石头景区的老板来投资头道村和上村时,老板直摇头。人家是个生意人,亏本的生意自然不会做。而头道村要打造成3A景区,投入大是一方面,关键还在于可预期的收益太小,实在不值得投资。而且当地政府希望打造的是红色主题的景区,这样的景区能迎合上峰的喜好,但是对投资老板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红色景区一般都不给收门票,这可是一大笔的收入,如果有游客的话。


折腾后的残局


致命的问题是,即使前期投了2000多万,古驿道和头道村都焕然一新,但是依然吸引不了多少客流量。在国庆节这样的黄金假日,每天的客流量也只有四五百人,100多台车,而且基本上都是节假日回来过节的本地人,几乎不会在这里有什么消费,也不会成为回头客。平日里,更是没有什么游客光顾。


虽说头道村的交通比上村好很多,但是因为山间的道路总归是崎岖,而且可以用作停车场的所在也不大,就算只有百来台车,一下子就把交通给堵塞了。为此,叶镇特意安排工作人员加班指挥交通,也引发了不少的抱怨:人家放假开车旅游,我放假看车旅游。


根据大石头景区的老板初步测算,头道村就算开发成景区,一年的收益也只有几十万,回报率极低。旅游公司更愿意承接现成的能赚钱的景区,而不是自己冒险去打造。对于老板来说,最理想的就是政府先把景区打造出来,有了可观的利润,再将景区委托给旅游公司来经营。问题是,地方政府就是因为没有钱投资打造,才想着招引老板来投资。除了大石头景区的老板,镇里和县里还联系过很多旅游公司过来洽谈,结果都没有谈成。


就算老板真心想来这里冒个险,愿意花重金将头道村生生打造成旅游精品,他还要面临旅游开发用地奇缺的挑战。豪哥曾经问过县里的国土局,才知道头道村有大量的土地都属于基本农田,甚至很多山地也成了基本农田,很难改变性质用于旅游开发。至于遍布的林地,几乎都是生态保护林,动也动不得。而搞旅游开发,需要占用的土地并不在少数,这对头道村来说实在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种用地格局,不单是头道村如此,几乎附近的山区县都有这个特点。话说起来,这与当年支持发达兄弟城市搞开发建设息息相关。因为搞开发需要占用农田,发达城市就通过占补平衡或增减挂钩等制度方案,将他们的基本农田指标迁移到叶县这样的山区,结果就造成现在叶县没地开发的困境。


其实,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乡村振兴就只能搞乡村旅游呢?几乎每个地方都在打旅游的主意,结果除了折腾农民和基层干部之外,就是留下了一个难以收拾的残局。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将农民组织起来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会大富大贵,却也可以过个怡然自得的生活。要赚更多的钱,还是得到城市里去。因此,乡村振兴的资源投放,要回应的主要还是农民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在村农民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城里人对农村的各种想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ID:hangyeyanxi)作者:林辉煌(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编辑:Su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