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我喜欢穷游世界,背个大包玩徒步,拍回来一堆崇山峻岭、湍急呼啸的水流,觉得自己好帅。

那时候,特别不理解怎么会有人喜欢沙滩海边,飞机票来回不少花钱,大部分活动只是在酒店消磨时间,人又不是一件快递…

直到有了小孩才懂,海岛是「伐木累」度假的不二之选。

但是,这两年疫情断断续续不肯走,海岛去不成了,只能带娃就近放风。

上周,我就带娃去刷了环球影城。

原本遛娃加网红打卡圣地,我这种体力值的中年老母亲是不配去的。新加坡大太阳底下排队1个半小时玩一个项目的苦痛历历在目:一遍焦虑地排队,一遍还要压制住焦虑,绞尽脑汁应付两个更加没有耐心和体力的娃。

主题乐园一度被我拉入黑名单,这根本就不是游乐,而是考验。考验为人父母的耐性,能在公众场合坚持多久不吼娃。

就比如说,不少家长在遛娃前有某种幻觉,觉得小孩为了玩会乖巧听话,你说指令他能精准执行,但实际情况却是「你总以为安排的严丝合缝,他们能把计划搞得四面漏风。」

去之前我都不知道,家里那个从小玩攀岩拓展,爬高上梯数第一的大姐,居然会超级害怕坐过山车(如果知道就不买票了,花钱花时间耗尽体力很没必要)。

但是票买了,怎么办?总不能立刻就走吧,只能想办法。于是带着队伍就冲进了小黄人萌萌乐园,从幼儿过山车项目坐起,想说没准能克服恐惧。

结果鼓励加大棒方法用尽,大姐就是坐在椅子上岿然不动,仰望着过山车一趟一趟开过。

急了。我拉着弟弟的手说,走,坐一趟给你买冰激凌。

弟弟有功夫熊猫同样的优良品质,一听奖励冰激凌,义无反顾地跟着我去排队。刀山火海,还有什么比吃更重要的吗?

小试牛刀之后,他发现真没有什么危险,飞得还挺开心连忙说再来一次,但没忘提醒我要给他买冰激凌。

拖着拽着玩项目,飞跃侏罗纪完成给一个礼物奖励,变形金刚抢救火种之后买一桶爆米花。一路上靠喂食和物质激励,才保持了队伍的前进。

这事儿让人难免郁闷:你花几千块带娃娱乐,结果还要再花上千块激励娃们参与娱乐。

钱肯定是省不下来的,也不全为了小孩,还因为会屈服于带娃的各种痛苦:

怕小孩走不动你总不能扛着吧,不如花180租车;小孩不敢玩的项目总不能都放弃吧,还得豁出去各种激励,勇猛地反复刷…

大概是为了缓解家长遛娃焦虑,环球影城很贴心的推出了热门项目快通卡。

那些走快速通道的人,连卡票都不用带,只在摄像头前面拉下GUCCI的口罩和围脖,刷个脸,叮咚一下就能快速入场。

啧啧,高级。

特权,就是要给你看,看的人心里痒痒,觉得这太节省时间了,你值得拥有。

我立刻就打开app也准备买上四张,治愈已濒临崩溃的遛娃焦虑,一看全场速通卡三百多块的全卖光,只有单项快通100多块一次,一个项目四个人要五百多。

这个价格就好像清晨的一杯意式浓缩,能让你突然感觉自己其实也没那么焦虑,可以忍一忍。

倒不是五百多块钱花不起,只是稀拉的队伍,目测排个15分钟也就到头了,就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必要。

这就是普通中产和有钱人的区别,前者总会考虑花钱的必要性,后者花钱很任性。

认识一个朋友一到冬天就哭穷,说自供暖实在太贵了,根本烧不起来暖气。

还没等别人表达下同情心,下一句就接上了,全家只能去海岛过冬。

烧不起暖气,是因为住得郊区几千万的独栋别墅。上接天下接地,四维都是空气。家里就伶仃几口人,怎么焐也焐不热整座屋。真不如去海岛过冬划算…

这就不算真有钱人。住的虽然也是上千万的别墅,但过日子会掂量性价比。有钱人是从来不考虑这些的。

很久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写一对夫妻花800万带小孩儿周游世界,还说爸妈没钱给你买800万的学区房,就是去带你去纯消费,看了看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有钱人。根本不考虑学区房对教育的必要性,只考虑当下。如果没个经济支撑,一腔热血爱自由,800万环游世界,是真不怕回来拉饥荒吗?

时时刻刻惦记给小孩托底的中产,是不可能豁出去的。

没娃的人看不懂,觉得中年人的消费心态始终迷幻。

就拿双减来说吧,本意是为让爹妈省钱,能有余力继续发展生产。教育的事儿该认命认命,钱也能省着点花。但现实是,家长为小孩花钱依旧挥金如土。

之前学科辅导丰俭由人,如果只是为报个班,一门网课1600上一个学期。现在周末换了素质班,20000块的钢琴、6000块的足球、6000块的书法课…

不想报班也可以,但遛娃的成本会更高。高端的儿童乐园368亲子套票,中端的带娃游少的也要200起。这还只是娱乐项目,保健项目就更费钱了…

有个朋友吐槽,说给小孩去做了个牙齿整形花了26800。

她说,这要是搁为娘的身上花那是天价。

自己明明很需要一件跑步穿的羽绒服,惦记了两个月,看到优衣库499的价格没有松动,就觉得自己还能再忍一忍,等到网店过季处理打折款的时候再下手。

我知道,像她家这种年入百万,只敢买优衣库的中产大有人在。

算计得精明,一副要靠节流变有钱人的样子,隔天就带娃去刷环球影城。

为了不耽误小孩上学,选的都是高票价,2000块门票不包吃饭、买玩具、租车…40块一支的雪糕一买一对,眼都不带眨一下。

折腾了一天,项目没完成,订票准备再去二刷。为博娃一笑,当爹妈的都敢烽火戏诸侯,自己啃窝头吃榨菜,心里都是高兴的。

好像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奢侈品安利的大多是年轻女孩,比如女人一生要拥有一支小香包。这生娃前要没头脑发热就该囤货,生娃之后母爱一泛滥就再没机会给自己花钱了。

当年公司有个女同事特拼,总和男生抢着值早晚班。问她为什么把自己搞这么累?她说因为自己的梦想比较贵——打算靠早班费,实现偶尔的爱马仕自由…

这个目标设定过于远大,熬得在奋斗路上生了娃,铂金包的目标突然就没那么迫切了,又不是有钱人,随便拿着爱马仕当妈咪包也不会心疼。

300块就能买一包进口尿片、500块一罐富含DHA的奶粉,还有42000一年高端医疗保险,能带小孩去有小滑梯的医院看感冒…

年轻女孩的爱马仕自由不实现,终究会变成中年妇女的算计,算计自己,成全别人。

最近有一份财富报告里称,入门级的「财富自由」标准是1800万起,这大概是删掉了娃才能实现的。



有一次出差,同行的妈妈是个女强人,当时做的项目刚卖掉,手握数千万,在我看来实现了财富自由。结果上了车聊教育,就开始跟我一笔笔数小孩的教育规划,从当下学什么项目报什么班,到大学留学准备多少钱…

这让我大为震惊。都这么有钱了,还算计着过日子吗?

她同样诧异地看我,说你们家财务都没规划吗?要给孩子留多少钱读书,买多少保险…

我说没有啊,不就是花到哪里算哪里嘛。

那年我30来岁,还不知天高地厚,只记得她一个劲劝我说要早做规划。我理解不了她,但如今也到了对小孩挥金如土的年纪。

成熟,是一个远离梦的过程。带给我们安全感的不再是一柜子的大衣和包包,而是房子和车子,以及账户余额,还够不够付冬令营滑雪的费用。

我在国际学校门口,见过那些保养精致、打扮得体的顺义妈妈,坐保姆车送娃上学,都要穿着旗袍打着发胶,除了双眼皮,浑身上下找不到第二条褶。

很多人不信,后台说顺义妈妈不这样,都是T恤仔裤。我知道都是真的,因为大部分人真做不到。中年人没有时间精致。哪怕在北上广深当房东,坐拥楼面收租,还是自己吃着10元快餐,不吝惜花几百万送小孩出国。

中产不穷,但没闲钱买一场风花雪月,「生活的琐碎早就击穿了我们」,能省则省。你可能都不缺柜子里的Prada,LV,香奈儿,但有时候会觉得,没背几次就已经是二手标价,保值永远追不上通胀,很不值,还不如留着付学费。

和大多数沉浸在优衣库里无法自拔的人一样,我宁愿相信,简朴的生活是因为「人到中年发现许多虚荣都没有必要。」

如果真有钱,我想找一个替身陪娃去刷游乐园,此刻就不必瘫倒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地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