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消息是,大伙儿已经不会为了“评烂片”掏真金实银去看烂片了。

这不,拿下豆瓣3.2超低分的年度烂片《图兰朵》,最近灰溜溜下映了,累计票房不过1889万,可谓同期全场最差。

考虑到片方宣称的3亿元总投资,赔个血本无归肯定是没跑了。



恐怕郑晓龙导演也没想到,费劲巴拉集齐“奇幻巨制、中西合璧、众星云集、耗时多年”等“高(吐!)大(烂!)上(躲!)”标签,大伙儿非但全不买账,反倒是演员姜文的扮相儿吸引了全部火力。



毕竟,烂片年年有,但梳着小刘海、扎个双马尾的“麻匪头子”可不兴见啊。



(翻译翻译,什么TMD叫惊喜?)

不过惊喜之外,大伙更多是纳闷 ——

在电影里口口声声“站着把钱给挣了”、上个节目反问主持人“啥叫电影预算”的姜文老师,咋就在大烂片《图兰朵》上弯了腰呢?



还有气不过的粉丝,直接向麻子发出了“晚节不保”警告。



虽然,演员断不至于因为出演一部烂片就永久被钉在耻辱柱上,但粉丝们的情绪也很好理解 ——

本以为这波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没想到你个浓眉大眼的也这么快就叛变了啊。



而再往前倒倒,近几年这种事儿还真不少。

晚节不保,似乎已经成了流行在内娱老艺人群体中的高发性传染病。

咱们的老艺术家,咋就沾惹上这个大病了呢?

01

老艺术家们,把握不住了

前不久,咱们李云龙团长的扮演者,文艺老干部李幼斌同志面对央视6套的镜头,语重心长地分享了自己的演艺经历:

兢兢业业背台词、咂摸人物,不少重要的戏都是“一条过”;

剧本一定得精挑细选,因为“很多片子是不能接的”。



老艺术家如此操守,闻者谁不肃然起敬?

本来事情发展到这里,还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对圈内后辈言传身教的正能量故事。

坏就坏在,有人扒了扒李幼斌老师的近年履历。

大伙儿发现,这些剧的评分是这样式儿的:







观众评论,是这样式儿的:



好家伙,说好的挑剧本呢,这几年烂剧你可是真没少演啊。

之所以没啥舆论的水花,是因为剧实在是太糊,都没啥人看......



如果说63岁的李团长尚且能用“年纪大了、挑错剧本”来强行解释,那今年已经51岁的陈建斌老师接演言情喜剧可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本来嘛,托《甄嬛传》(2010年)的福,对广大群众来说,陈建斌老师还是有些情怀在身上的。

在粉丝的想象中,《甄嬛传》不也是人老珠黄的有钱大爷寻觅真爱嘛,有陈建斌这个老戏骨打底,那这部应该也坏不了。



结果刚点开这部《爱我就别想太多》就遇上了开屏暴击 ——



这不就是把20年前古早狗血爱情剧搬到了今天嘛,而且还搬得不咋高明。

天雷滚滚的剧情和台词加成下,陈建斌老师的形象也迅速滑向“油腻”。



观众只能总结一句:“和流量挨太近,还真是会大大提高晚节不保的概率”。

然后大伙儿转头一看,梁朝伟早已经和流量小生们打成一片了。





(吴某凡、杨颖、唐嫣、杜鹃...)

伟仔这势将内娱流量们合作个遍的劲头,你就说说还有谁吧:



以上,至少还是有模有样在拍戏的。

要是到了直播间,老艺人们放飞自我的样子才真叫不够看了——



先是在一场潘长江和谢光伟的直播连线里,在日本鬼子面前都没掉一滴眼泪的嘎子哥,因为被发现带货贴牌酒水,声泪俱下地给粉丝道歉;

然后是潘长江当着观看直播的上万粉丝,对嘎子哥进行一番正能量价值观输出:“网上的东西都是虚拟的,你把控不住!这里水很深!”



但谁能想到,没过多久,潘子自己也开始直播卖酒了,催粉丝下单的样子,熟练地让人心疼:



“潘嘎之交”也成为年度热词,意指仗着自己资历比较高,假意劝告他人远离行业,实际为自己清除竞争对手。



今年9月份,潘子还拒绝了反诈警官老陈的连线,不知道是真没看见还是真 ·心虚。



而不查不知道,时至今日,直播带货已经成为了过气演艺明星的夕阳工程。

一个庞大的老艺人卖酒天团正在生成:



(卖酒天团的豪华阵容)

这些老艺人台本相似,为了骗观众下单花招是层出不穷,带货手段已被公认比网红还要简单粗暴。

而要论翻车王者,还得是咱们6老师。

多年前,6子一个跟头翻进了自己编织的梦里,妄图垄断对于孙悟空、吴承恩乃至整部西游记的解释权,从此再也没出来过。



从演过孙悟空的张卫健、陈浩民、周星驰,到动漫《七龙珠》,斗战胜佛6子从未停止战斗 ——



但另一方面,6子自己就把各种匪夷所思的电视剧情节,在各个综艺节目上当做真实的历史误导观众。



各种西游题材垃圾页游也是没少接,试问这就是正经儿大圣?



更不要说,“灵堂卖片”的神转折,已经让诸多粉丝闪了腰,不管之前在说什么,都会转折到那部只存在于口头的中美合拍大片《西游记》上去。



还有替身事件、签售事件,西游铜像事件、天价出场费事件、挂网友事件......

记得那段时间,网上一片哀嚎,都是童年滤镜破碎的声音。

如今舆论已经平息,但人们想到6子,终究掺杂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再难心服口服地叫一声“老艺术家”。



内娱老艺人扎堆晚节不保,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这背后的原因,一定令人暖心。

02

老艺术家也就图一乐

真赚钱还得是流量明星

有人不解,有人惋惜 ——

本来有钱有名,一把年纪了自降身价,到底是图啥?

那是因为,很多老演员就没咱们想象中有钱。



时间往前倒30年,那个时代能吃上演员这碗饭的,演技只有好和更好的区别。

但日夜训练、流泪流汗,才勉强养家糊口。

工资比普通工人还少,连新衣服都买不起。



咱们如今看到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会直接破防,而老艺人们受到的心灵冲击只多不少:

娱乐圈热钱最汹涌的2016、2017年,一位流量明星的片酬就能占到全部投资的70% -  80%,不少小花小草不接低于1亿片酬的电视剧。

这个数字,经业内人士换算,相当于老戏骨们30年前片酬的5000倍。

而另一个可供对比的数据是,即使到了限制天价片酬的2020年,小花小草一集依然顶得上老艺人一整部戏。



所以,老艺人和小花小草们即使都在一个圈内,甚至在一部戏内,但是对于财富的概念并不相通。

更让人开眼的,是作为“演员”脸皮的参差。

不止一次,老戏骨们豁出老脸,怒斥“数字小姐”、“数字先生”。

王劲松气得拍桌子。



濮存晰气笑了,“人家孩子玩儿呢”。



要知道,台词只是作为演员的基本功。

基操都达不到,更遑论为服务角色而改变形体:

李雪健为了演好《九一三事件》的林彪一角,剃了光头,吃糠咽菜,暴瘦20多斤。



(感受下这个相似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年李雪健不过26岁,正是现在小鲜肉们的平均年龄。

转头一看好家伙,如今孩子划破个手指就嘤嘤嘤要送医院:



惹得陈道明直言:

“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职业观……

受点伤,吃点苦,就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功劳……

你就是干这个的,你拿的就是这份钱,就应该吃这样的苦……”



咱也别说吃苦了,拍戏的时候,不少明星连人都找不到:

演员张光北,就遇见过这么一个“大聪明”:

和某小鲜肉的对手戏多达70 - 80场,但“演员都没见着”,全是和对方替身拍戏。



当然了,有了抠图特效,连替身都不用找。



时至今日,“老艺人怒斥小鲜肉”都能单拎出来做个合集了,但是流量小主们改了吗?

没有。

该札戏的札戏,该玩票的玩票,1“爽”依然相当于潘子的208个w。



更气的是,“IP+流量明星”当道,挤得老戏骨们一度无戏可拍。

@毒眸就曾报道,老戏骨因为接不到戏只能被迫和经纪公司解约,而这进一步导致他们在选择作品和议价权上没有发挥的空间。

就算接了活儿,摆在他们面前的也只有金灿灿的“黄金配角”路子可走。

2020年,国产电视剧主演的年龄已经下降到了32岁;



(图源:网易数读)

再看看最受欢迎的题材 —— 玄幻、古装、甜宠,老戏骨们再难坐C位。



(图:2015 - 2020年播放量TOP20电视剧的主要类型分布)

说到底,在老艺术家们扎堆晚节不保之前,年轻人早就抢先一步抛弃了他们。

一个个口口声声说“童年回忆”的年轻人,身体其实很诚实。

不信?

看看这些年的各种榜单,哪有一个老艺人的名字?



(来源:艺恩数据)

时代变了,任你是老戏骨、台柱子,在流量面前都要靠边站。

甚至,光是在边边儿上站着恭迎时代的“新神”还不行,有些粉丝还要求老艺人们把腰也弯下去 ——

在“潘嘎之交”占据热搜之前,其实有这么个事:

2019年,潘长江因为在综艺节目中认不出小鲜肉蔡某坤,就被对方庞大的粉丝团骂上热搜。

尽管潘长江试图用“姓蔡的我只认识蔡明”来维护上一代演员仅剩的尊严,但还是在博文里给蔡某坤道了歉。



(“我犯法了吗?”,令人唏嘘)

如今回想,谁能说,这不是日后“潘嘎之交”的伏笔呢?

也许,老艺人们就是从这时悲哀地意识到 —— 今时早已不同往日,流量时代水很深,任你是长江也把握不住,只能结结实实被后浪们拍在岸上。

也许,他们就是在这时候发现,“老艺术家”就是个最尴尬和鸡肋的称号 —— 熬到这个宝座要花几十年,但被掀翻只需要说“错”一句话。

而反观那些流量明星呢?

稍作认真状,就被粉丝和吃瓜群众们捧为“演技炸裂”、“谁说偶像不是实力派”。

那如此“神坛”,不上也罢。

平心而论,身为打工人的我们,尚且会摸鱼接私活,又有啥理由不允许老艺人们有一些世俗的欲望呢?

换句话说,我们嘲讽这些老艺人,是不是真的太苛刻了呢?

03

那些人,还真就不配叫“老艺术家”

现在为翻车老艺人们鸣不平的文,通常会说,老一辈演员就算品格有瑕疵,但演技水准没问题啊,比流量艺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咋就给你们这些杠精揪住不放了呢?

但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是:

无论是演员还是导演,抑或是编剧乃至美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 创作者。



在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经济体制下,它们都只是普通的工种,工作上各有各的难。

为《红楼梦》全剧百名演员设计了2700套衣服的史诞芹,每天的生活补助,才1.2元(演员标准普遍为5元)。



(剧中的服装,美不胜收)

而在《西游记》长达6年的摄制中,更是危险遍布。

在海拔1000多米的黄石寨山顶,导演杨洁为了勘景不慎从观景台上跌落,被一根树桩半途拦下才挽回性命;



一个镜头拍沙僧举禅杖飞过,摄影师王崇秋抱着摄像机仰卧在地,

吊着演员的钢丝突然断裂,接近200斤的重量砸下来让王崇秋当场晕厥......



正是剧组上下齐心协力,才合力锻造出一部部不朽的神剧。

说白了,一部好作品,甚至一个好的角色,都是全剧组的功劳。

苦,大家都苦。

只是,在台前的演员,更容易被人记住,也就更受人同情。



某种程度上,现在被叫“老艺术家”的这批,已经是幸运儿了 ——

他们在演技巅峰、状态最好的时候遇到了好角色好作品,顺理成章成为一代年轻人的“童年回忆”,美好的滤镜撕都撕不掉,除非自己太作妖。

而更多的演员,早年连碰上“优秀作品”的机会都没有。

就像于和伟从来没想到自己背井离乡去上海读书,毕业后却等来了7年的空窗期,每天饿着肚子挨日子。

等到出演让他日后一炮而红的《三国》时,已将近40岁,可谓大器晚成。





去年,凭借《隐秘的角落》朱朝阳父亲一角,演员张颂文也火了。

在此之前,他已经演了20年戏,其中十几年都在跑龙套。

不管多小的角色,戏份有多轻,他都诠释到极致。

尽管如此,他曾有10年收入都不超2万元,生活需要量入为出。

至今,张颂文还买不起老家广东韶关的房子。



而据张颂文透露,在影视圈,顶多0.5%的人,可以做到衣食无忧,99.5%的人,都是像他一样,“工作18个小时左右,收入极低,被人不断的压榨”。

我们在心疼老艺人被骂“晚节不保”的时候,也要知道,还有很多收入远远不如老艺人、一天领50块钱排练费的专业话剧演员 和 群演们,依然在用苦行僧式的生活,为文艺圈的演艺事业抱薪续柴。

“多的钱没有,但是能活着” —— 这才是如今很多演员生活的常态。



(张颂文自述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接不到戏)

更不要说,我们也不是没有真正“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了 ——

淡迫名利如游本昌,演完济公便不怎么接戏,如此销声匿迹了20年。

虽不在江湖,可江湖处处都是他的传说。



同样淡出观众视野的还有“宰相相刘罗锅、神医喜来乐”李保田老师,但后者“退圈”的原因要更为惨烈——

为了斗注水剧本,他曾一纸诉状将影视公司告上法庭,结果被封杀。



(李保田暴躁发言)

犯得着以一人之力对抗资本?

李保田的想法其实很朴素:“老百姓连‘注水肉’都不吃,为什么看‘注水剧’?”

面对联手封杀,他回:“就算以后不拍戏,也无所谓。”

李保田也许得罪了人,但从来没有对不起观众。





去年,蓝天野接受了国家授予的“七一奖章”,很多人这才知道那个最好的“姜子牙”演员原来是地下党的交通员,老爷子鲜少声张,专注演艺事业。

而刚得了国家级名誉,先生转头就又回到了话剧舞台。

2020年,94岁高龄的蓝天野,连续演了11场3个半小时的大戏,真是令人敬佩。



李雪健,同样是赫赫有名的国宝级演员。

他是唯一一位获得“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者”的表演艺术家 —— 100个先锋人物中,只有他是演员的身份。

有如此荣誉加身,广告费一定很高吧?



但从业42年来,李雪健只接过一次代言,并且深深自责和懊悔。

那个润含片广告,广告词是:“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但之后他在《搭错车》中演一个哑巴,奉献出了高超的演技,有人拿着之前的广告来问他:“这回哑巴的角色是怎么演的?”

李雪健从此不再接拍商业广告。

从业几十年,演技、德行都无可指摘,李雪健因此被公认为“中国最贵男演员”,因为精神最贵。

而当主持人问李雪健:“您觉得什么是最贵的?”

李雪健却回答说:“最贵的是观众”。



发现了没?

这些老艺术家很清楚,自己身上的光环很大一部分来自角色,在名利面前时刻保持清醒。

回过头来再看那些被指“晚节不保”的老艺人们,有一点倒是和流量明星没啥不同 ——

他们都是任由自己被大众捧上神坛,完了还误以为就是自己个人魅力的体现。

而这些人也未必不清楚,大捞一笔的代价,是消耗多年积累的国民度和路人缘。

直播卖假货、代言垃圾页游、出演烂片烂剧乃至过度自我营销,桩桩件件不都是在利用过往角色的名气,榨取自己的剩余价值吗?

说白了,就是拿德高望重换钱。

是要“德艺双馨”,还是要“毁誉参半”甚至“晚节不保”,他们早就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至于我们,可以表示理解,但是为之辩护、甚至为之买单,真的大可不必。

尾声

说到底,年纪只是一个人不可更改的属性。

“德艺双馨老艺术家”,更不是什么年纪到了就自动解锁的称号。

“德”是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境界、职业操守,是文艺工作者安身立命之根;

“艺”是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才华、艺术水准,是艺术家成就事业之本。

唯有自觉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恪守职业底线与道德的崇高人格,才真正当得起实至名归、众望所归的这8个字 —— “德艺双馨老艺术家”。

上戏老教授的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

“演员你有什么了不起?

你这块料是父母给的,你在台上说的话是编剧写的,你走的调度是导演给的,你穿的衣服是服装设计。”

“你只有一样,你的心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