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是医生的代名词。然而在门诊大厅之外,急诊室和外科手术区域,一些医生穿着绿色制服,在冰冷的空间里匆忙奔走。



许多医疗剧抓住了这个元素,通过绿白相间的色彩还原医院内的生死时速。

相较于常见的白色,那一抹绿更是拯救生命的底色。







外科医生负责绝大部分的手术,绿色手术服是他们作战时的统一着装。绿衣绿袍绿帽,甚至室内墙面也刷成了绿色,你却很难对此保有印象。在你被麻醉后失去意识的个把钟头,是那浓密的绿色紧紧环绕在你身边,给你重生的希望。





对于外科医生来讲,绿色制服是手术顺利必不可少的关键。一台手术三五个小时,一天数台手术轮轴转是外科医生的工作常态,保持清晰的视觉和充分的专注力十分重要。而绿色的手术服能让长时间紧盯着血红区域的眼睛不被其他颜色干扰。其中原理跟补色残像有关。



可以试试,眼睛长时间盯着一种颜色,忽然看向其他地方,会看到刚才颜色的补色。

这是因为经过刺激的视神经容易疲劳。为减缓疲劳,视觉神经会诱发出一种补色来进行自我调节。



医生在手术中一直盯着血红色,容易被补色残像所产生的绿色导致精神无法集中,因此要用同样的绿色来缓和视觉。

关于这一知识点,《柯南》里有几集都有提及。



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19世纪后期,白大褂成为医生的标配着装。

这不仅能够让医生清晰的看到污染的痕迹,方便第一时间消杀和清洁,具有漂白功效的消毒水,也让白色制服成为统一着装的最佳选择。



而这对于每天跟骨肉伤口打交道的外科医生来讲却起到了反作用。

明亮的灯光,血红的工作区,洁白的衣服彼此强烈反射,极大地干扰了医生的视线。每次工作下来,血淋淋的着装也让医生们看上去极为惨烈。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绿色手术服才开始推广。很难想象这一转变跨越了近一个世纪,外科医生都是怎样通过意志力不断支撑着自己拯救患者。



绿色手术服的应用减轻了外科医生的视觉疲劳,然而提高工作效率却不等于减少工作量。

医学的发展让更多患者有了康复的机会,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接收更多的病患,处理更艰巨手术,直到体力超出负荷。



1987年,国家地理杂志选择将这张照片作为年度图片。

画面中,著名波兰外科医生Zbigniew Religa正在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这场心脏移植手术连续进行了23个小时,他的助手累倒在一旁。疲惫不堪的他依然坚守在岗位完成最后的任务。



这是波兰获得心脏移植手术批准的第一年,这场被认为不可能成功的手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直到今天,Religa医生的心脏早已停止跳动,经他之手的患者仍然可以带着他的希望继续生活。

当年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 Tadeusz Zitkevits

三年前,我国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的一张照片火到了外网。两名外科医生在经过32小时的脑部手术后累瘫在地上。“体力的巅峰,医学的奇迹。精疲力竭和胜利的手势形成鲜明对比。”网友无不为此感动,在大众看不到的地方,是他们竭尽全力默默奉献自己。

外科医生日常处理许多工作。

出门诊、办理出入院、进行科研和教学,这些是在非手术日的时间。由于医院的手术室有限,需要手术的科室众多,每个科室会把手术日进行集中安排。一到手术日,外科医生可以连续进行好几台手术,遇到重点对象,甚至挤不出一点吃饭睡觉的时间。“每一次上台都是战斗。”这是他们的工作常态。





安徽58 岁的梁明医生在当天的第7场手术接近尾声时晕倒在地。画面中他的同事一面指挥着手术一边将他安顿,此时患者的大出血状态已基本得到救治。



连续进行了28个小时的罗恒医生在手术室外沉沉睡去。

他的体力支撑到它走出手术室的最后一刻,人们称他为英雄,亦或者是生命战士。



手术室是命悬一线的重要关卡,外科医生的任何一个操作步骤都能改变命运的走向。

你很少见到,意识之外的那抹绿,是鲜红的补色,更是守卫生命的颜色。向伟大的绿衣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