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原文标题:《家暴始于“我爱你,你属于我”:关于它的 8 个真相》,头图来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截图
家暴,并非始于当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而始于“我爱你,你属于我”。
2014 年,央视的一部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事》以 Erich Fried 的这句诗开篇。
它揭开“长年生活在家庭暴力”的中国妇女的真实一隅,诉说“以暴制暴”如何成为她们最后的选择。
李翠翠,因不愿太早与村书记的儿子结婚,19 岁那年,被其在茶园中徒手挖出双眼。
杨焕莹,因丈夫忍受不了她比自己能赚钱,长期将她五花大绑,用皮鞭抽打,还用臭袜子堵住她的嘴。
周玉茹,开美发店赚的钱全部被丈夫掳去。怀孕后,她偷偷为孩子存钱,被丈夫“一刀一刀地割手”。她一再忍让:“手臂你打就打了去,只要别踢我肚子”。
向丈夫举起屠刀的那一刻,她们相信“如果没出手,我那天肯定死了”。
家庭暴力是无人胜利的“负和博弈”。事实上,“家暴反杀”在女犯中存在惊人比例。
2007 年,陕西省女子监狱因家庭暴力杀人犯罪的妇女有 171 人。其中,因长期遭受家暴而“被迫杀夫”的,占比 95.32%。
研究显示,43% 针对妇女施暴的丈夫,同时会对孩子施暴。
11 月 25 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
家庭暴力并非简单的“家务事”,也不是“男人打女人”“女人甘愿受虐”这么简单。
以下,是有关家暴的 8 个事实。
每7.4秒即有1名女性遭受家暴,家暴并非罕见之事。
2011 年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 24.7% 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其中 90% 的受害者是女性。
据世界银行,20 世纪,全世界存在 25%~50% 的妇女都曾受到过与其关系密切者的身体虐待。在美国,1/4 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平均每 7.4 秒就有一名妇女遭到丈夫殴打。
“家暴致死”,约占女性“他杀死因”的 40% 以上,超过强奸、抢劫及车祸受害妇女的总和。
不是只有“打人”才叫家暴
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不仅仅是“拳打脚踢”,它可能存在于一系列的行为中。比如情绪、心理、语言和性虐待,并且经常升级。
目前普遍认为,“家庭暴力”存在 4 种类型:
1)情绪暴力(Emotional violence)
侮辱、贬低、羞辱
故意做一些事来恐吓,比如大喊大叫、砸东西
威胁“杀掉对方或其重要家人”
损坏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东西
2)经济虐待(Economic abuse)
禁止伴侣找工作、上班、赚钱
违背意愿拿走收入
将伴侣赶出家门
3)身体暴力(Physical violence)
扇巴掌、扔可能伤害对方的东西
推、踢、拖、打、噎或烧死对方
用拳头或其他工具伤害对方身体
威胁或实际使用刀、枪或其他武器
4)性暴力(Sexual violence)
认为是“伴侣”就应该理应发生性关系,认为“既然都接吻了就应该发生性关系”
强迫对方在不愿意的时候发生性关系
强迫对方做任何不想做的性行为
强迫看色情片
男性,也可能被家暴
虽然家暴受害者主要是妇女,但不代表不发生在男性(小孩/老人)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 年)的数据,约 1/4 女性和近 1/10 男性经历过身体暴力、性暴力和/或亲密伴侣的跟踪。
在美国,超过 4300 万女性和 3800 万男性经历过亲密伴侣的心理攻击。
但是,相对女性,男性报告家庭暴力、愿意求助的可能性更小。
“我们也接到男性受害者的电话,但比例要小得多——只有不到 5% 的来电者是男性受害者”,运营一支家暴求助热线的研究者 Ray Jones 说。
家暴可致严重健康问题,留下长久心理创伤
即使暴力停止,“被虐待的阴影”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类型和多次虐待的影响似乎是累积的。
研究表明,除了身体上的直接伤害,家暴还通过长期压力引起慢性健康问题。
与未受虐待的女性相比,受害者抑郁、焦虑和恐怖症的水平更高,情绪困扰、自杀想法、自杀未遂率都明显更高。
此外,IPV 还与酗酒、吸毒、饮食和睡眠障碍、身体活动性降低;缺乏自尊、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我伤害、不安全的性行为和艾滋病死亡风险升高有关。
“受害者为什么不离开?”
报警,是许多家暴受害者的救命稻草。
但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家暴受害者在第一次报警之前,已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Jaffe,1986)。
事实上,受害者与施虐者呆在一起的原因极其复杂,是“权衡之下”的结果。
许多人之所以犹豫,首先是因为她们不想让自己的伴侣坐牢,或者——极有可能的是,任何形式的求助都将导致暴力升级。有证据表明,超过 70% 的家庭暴力谋杀,都发生在受害者试图结束这段关系之后。
对家庭暴力受害者来说,离开施虐者是最危险的时刻。一项研究在采访杀害妻子的男子时发现,伴侣威胁分居或实际分居往往是导致谋杀的诱因。
Heise 及其同事(1999)发现,受虐者之所以停留在关系中,可能是因为:
害怕被报复;
缺乏其他经济支持手段;
得不到子女监护权/不忍将孩子留给施暴者;
缺乏家人朋友的支持;
因离婚/失去子女监护权的耻辱或恐惧
认为“伴侣还有改变的可能”
此外,在对“男人打女人很正常”的错误认知下,她们得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束缚。
俗话说,“丈夫不好刀尖过”,于是她过了 30 年:
施暴者是“怪物”吗?不,ta 可能只是个普通人
虽然我们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但将施暴者妖魔化,往往导致对“家暴普遍性的认知不足”。
各个地区、社会各阶层,无论城市和乡村都存在家庭暴力。 一个会对妻子拳脚交加的男人,可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62.7%),拥有体面的工作。
以及,施暴者并非在所有人际关系中都会动用暴力。
妇联的一份报告指出,“多数施暴者在是否能够施暴,以什么手段施暴,在心理上是有预测的。如果遇到较强的对手、可预测的反抗威胁和外界力量,特别是较有力度的官方力量介入,他们往往会权衡利弊,适可而止”。
研究者认为,“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在提到施虐者时应该谨慎使用’怪物‘一词。当我们用怪物来描述施虐者时,我们不仅对施虐者进行了病态化描述,还假设家庭暴力是罕见的”。
“性别气质僵化”,是导致家暴的重要因素
不要将“家暴”简单等同于“一方的情绪失控”。
家暴是一种“控制模式”。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异性关系中的家庭暴力是一方渴望对另一方行使权力和控制的结果(Dobash,2017)。
针对女性受害者的研究显示,她们认为,施暴男性在亲密度和照顾方面较低,在愤怒/攻击性/权威/支配性方面较高(McGraw,2001)。
联合国《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指出:性别角色的僵化,是暴力“代际传承”的重要预测因素。
所谓“僵化”,即认为“男(女)人要有男(女)的样子,某个性别拥有凌驾于另一个性别的权力”。比如:
哪家男人不打女人?女人打打就听话了
性交是男人在婚姻中的权利,妇女无权拒绝
为了维持家庭和睦,妇女应该容忍暴力
男性有权对女性的“不正确”行为进行身体惩罚
暴力、性活动(包括强奸)是男子气概的标志
女人应该对男人的性冲动负责
“你无法成为一个拯救者”
这可能很难,但我们必须放弃“成为一个拯救者”。
美国最大的反性暴力组织 RAINN 认为,当你发现认识的人正遭遇家暴,你要做的是:
倾听,不要评价,提供适当水平的支持。
以及:
不要暗示“受害者有问题”。比如问“ta 为什么打你呀”?因为这样的问题暗示,是你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了暴力;
不要贸然“和施暴者聊聊”。对于受害者来说,这可能非常危险,可能导致暴力升级;
不要强迫对方“离开这段关系”。如我们在这篇文章里所说,“是否离开”可能是复杂的权衡;
不要评价。在多种形式的家庭暴力下,受害者内心自尊感被贬低。作为家人或朋友,你可以集中关注 ta 的感受,向 ta 展示没有暴力的、真正的、无条件的爱是可能的。理解事情很复杂,但你担心 ta 的安全。
但是,我们可以给予受害者支持。比如:
与 ta 谈论“目前的处境”。身陷家暴的人,可能不太容易提及“家暴”这样的标签。你可以用具体的事来进行善意接近:好久都没看见你了,你怎么样?我留意到对方看你的眼神了,而且好像你有点怕他?我很担心你。
给 ta 提供家庭暴力支持资源。求助社区、妇联、家暴热线、了解“人身保护令”,鼓励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当你认为有直接人身危险时,请立即报警;
与 ta 保持一定程度的定期联系。告诉 ta,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成为 ta 的力量;在困难的时候支持 ta ,给予做决定的时间。“不论你做哪种决定,我在这里”。
帮 ta 制定一个安全计划。比如创造离开的去处,准备紧急逃生袋(衣服、钱、身份证、食物和水)以防万一;
最后,学习自我照顾。家暴旁观者可能也会有很大压力,当你觉得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停下来,做一些自我关怀的事。
家庭暴力,是更广泛的系统性暴力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知道,家暴不是一个私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当我们谴责施暴者、质疑受害者时,我们不应该问:“你为什么不离开?”
我们该问的是:“离开,如何才能更容易?”
参考文献:
WHO: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Nanda Priya et al. (2014). “Study on Masculinity,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Son Preference in India”. New Delhi,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
Gender norms and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DOI:10.1016/j.jebo.2020.07.024
REBECCA MORLEY AND AUDREY MULLENDER:PREVENTING DOMESTIC VIOLENCE TO WOMEN
吴春《中国反家暴纪事》
陈亚亚,《亲密关系如何伤害我们:性别暴力的94个案例》,201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妇联:《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妇女之家工作手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