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首发于4月28日,上篇可点击此处,作者:刘子1984,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父亲入伙的戏团,因亏本于前年解散
父亲入伙的戏团,因亏本于前年解散


问题的问题,往往不是问题本身。市场经济下,就土地谈土地、就经济谈经济、就政治谈政治,都恐将有失偏颇,都难以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文化的振兴,人心的振兴,恐怕才是乡村振兴首要解决的问题。


从百年前的梁漱溟、晏阳初,到今天遍布大地的广大乡建者,以及以河南修武乡村美学教育、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等为代表的地方实践,都明了于此,也都不约而同地从文化教化、唤醒自觉、重建乡土内生力量的角度着力。虽缓慢,却是根本的、正确的,值得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的重视与借鉴。


社会理论创新问题


百年前,梁漱溟著《乡村建设理论》,特意在书名旁加了个副标——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在他看来,乡村文化断裂,不过是中国社会文化失调的缩影,乡村建设,也不过是以乡村为切入口,以图民族之复兴。


于今而言,虽不至如此,但仍具参考意义——今日乡村问题,何尝不是社会问题在市场弱势主体身上之投影,今天乡村振兴,何尝不是民族复兴之新切口?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中总结到,“任何一个社会,定要有大家共同尊崇的一些对象,这社会才能团结。这大家共同尊崇的对象,才是教育的最高精神所寄托,所凭依。”


今日中国乡村建设之成就,主要来自市场经济的反哺,但问题的根源,也在于市场经济的唯“物”主义,与百年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的叠加、糅合。当唯“物”成为当今社会“大家共同尊崇的对象”。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将人与社会不断“物化”。


此时,乡村与农民,能“物化”的东西实在有限——只有有限的土地产出和自身劳动力,再退一步只有更为有限的“器官”。


换句话说,面向“物化”的社会价值取向,乡村能贡献的只有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劳动力因其市场弱势地位,不管是经济还是心理,始终难以真正接受、融入城市市场。同时,国家体制,决定了城市无法获得其最感兴趣的乡村资产——土地,使得城市与现代市场对乡土始终打不起足够热情。


能卖的东西太少,又不值钱,自然要陷于市场与社会结构的底端。在现代市场经济话语体系下,中国农民的处境,恐难有本质改变。


未来在哪里?更根本的出路,在于社会发展模式的创新。


放眼中国近现代史,总体来说是一个学习西方的历史,工业化、城市化、商品经济、科学、民主、法制、生活方式、世界观……今天,诸多领域陆续反超“老师”,独领风骚。


要问何所缺?相对物质、外在,恐怕更是内在:有一些松动,有一些失去了点什么、又一时难以找补的空洞。


这个“空洞”,曾是传统文明、革命精神、共产主义建设精神、“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市场化精神……今天的中国,就像武侠小说中,一个好学上进、历经磨难的青年,终于学成各种武林绝学,成为一代大侠。各种场面游刃有余,但装的东西太多(且越来越多),又都不可能放弃,就得承受各种内力冲突——如不加以融贯、突破、开创新功法,恐将面临走火入魔、经脉寸断之困局。


好在,当今的世界大变局,为我们创造着机遇。


百余年前,当中国的寻路者将目光投向西方,许多西方寻路者就已认识到西方发展模式埋藏的巨大隐患——西方哲学的主客体、二分法、二元论,西方市场经济的无限分工、细化,必将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分化、对立。西方模式可以靠物质、靠不断细分推动科学进步,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人本身的问题。


他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的“道”,中国的“天人合一”,乃至中国高效的自然循环农业、庞大却稳定的村社群体架构……“绿色GDP”概念提出者、世界生态文明学科泰斗小约翰·柯布就认为,中国可能是高速现代化过程中,唯一还保留着悠久且完整乡村文化的国家,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


面向未来,我们只有从意识形态及自由市场唯“物”的禁锢中跳脱出来,以“中国所拥有的伟大智慧、深厚的文化、长远历史的可持续农业传统,以及理性化低消费观的悠久传统,为人类发展引领另一种模式——即利用其生态和政治伦理传统,作为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基础,替代当前‘经济增长’和‘消费主义’指标为基础的世界观,构建一个崭新的国际社会和全球治理机制”。这既是对当下的批评,也是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今天,碳经济、生态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轴,从马列毛邓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正构建起新时代发展框架。以融贯传统与未来的生态文明为OS(底层操作系统),搭载并融合意识形态、市场经济、数字化时代(而非相反),才是民族复兴与崛起的星辰大海。


而传统文明去哪里找、生态经济向哪里寻求突破?


答案显而易见。


参考资料

徐勇,《国家化、农民性与乡村整合》

温铁军等,《八次危机》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美)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

(美)贝一明(Emanuel Yi Pastreich)《为治愈积重难返的西方文化,很多西方人士在中国寻找良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刘子1984(民间观察派,独立思考者。上海朴人资产合伙人,杭州鼠打猫互动合伙人),上篇可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