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与内卷被划上了等号,我努力=我卷到别人了。实际上,这样的等式一方面模糊了二者主体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将努力这一积极主动的行为贬低为一种需要他人激发的被动行为,使努力一词带上了消极色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朝阳区热心市民,原文标题:《“卷死Ta们”视频走红:变味的嘲讽与被内卷掩盖的努力》,头图来源:IC photo


“内卷”它又双叒叕走红了!但这次,我选择“加入”内卷!


“当室友都在睡觉,我偷偷学习,卷死他们”。


“他们都在下面坐着,只有我和领导挨着,趁机联络感情助力升职,卷死他们”。



当然,不能只有学习和工作卷,生活里也必须卷起来!内卷横扫之处,没有人可以逃离。


“当室友都在熬夜时,我打开王者荣耀,但早已偷偷敷上面膜准备入睡,第二天皮肤都比他们好,卷死他们”。


更夸张的是,这一内卷行为甚至从人类扩大至整个自然界本身。


“隔壁狗狗在偷懒,我偷偷学习作揖,晚上拿到更多好吃的,卷死它们。”


在这场千变万化的造梗浪潮中,参与造梗的时间、场景等都可以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只有结尾的四个字:卷死Ta们!



“卷死他们”视频是近期在网络上流行的一种社会现象,比起拒绝内卷,表演者们选择主动加入内卷行列,在他们的视频中,体现出一种“我就是要卷”的理直气壮。


这样一种兼具讽刺与滑稽色彩的视频内容由于契合了当下青年的内心情感而迅速出圈,成为一股网络热潮,在广大青年群体中迸发。而这些被竞争不断裹挟的青年们在观看这些短视频的同时,得到了情感的共鸣和释放,暂时性地摆脱了生活的压力。尽管欢笑过后仍要继续卷下去,但短暂的抽离暂时平衡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压力与隔阂。


此外,网友们的情感共鸣和反馈亦激发了创造者的造梗热情。从卷学习到卷生小孩,固定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了创作者无尽的造梗空间。今天,内卷必须卷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些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卷死视频”中,传达出一种理念:宁愿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自)(己)



但在嬉笑之余我们仍然要思考,这些“卷死视频”在调侃当下的内卷现象之余,它们自己有跳出内卷的怪圈吗?主动参与内卷究竟是竞争压力下的反抗还是无奈?在当下愈加多样化的“反内卷”形式中,我们该如何去区分内卷与努力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逃不脱的内卷“天网”,走不出的彭罗斯阶梯


网友们拍摄这样的短视频本意是调侃内卷行为本身,但殊不知,调侃内卷行为的这些短视频也落入内卷的天网之中。这些内容创作者们在流量炮弹的轰炸下,成功“晋升”为内卷行为的参与者。


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点击量,这些内容创作者们只能不断去编造新的内容,但不断的模仿与“换汤不换药”式的创新终究还是会引发创作者之间无意义的内耗。名义上扛着反内卷大旗,但实际上却做着内卷的行为,这一巨大的反差与扭曲背后,折射出这样的反内卷行为终究也逃不开商业和资本的入侵,也跳不出社会压力下早已形成的怪圈。



所以,当这些本意在讽刺当下内卷现象却反倒陷入这样一种内卷困境中的短视频被不断模仿与扩散时,其实只是为早已形成的内卷现象添加一份佐证。


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断扩散,当下人们都被动地参与到了这样一种竞争浪潮中并被不断向前推进,而这些被迫参与竞争的人们也在有意无意地竞争中共同营造了当下的内卷现象。


那么,当人们被动地参与到这样一种竞争中时,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显然,不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似乎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去努力,而仅仅是觉得我不能比别人少付出哪怕一秒钟。在如此的往返循环中,构建了一场永不停歇的内卷泡沫,但戳破泡沫,其背后只是不知为何的忙碌以及早已被消磨殆尽的精力。


此外,四通八达的社交网络让内卷行为变得更加暴露、更容易被凝视,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内卷行为的暴露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竞争行为的加剧,而激烈的社会竞争又在不断鞭策着人们提高效率,导致整个社会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浮躁。就好像彭罗斯阶梯一般,永无尽头。


这一循环导致我们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去衡量一件事的功利与价值,计算成本与得失,从而能够在这场平等的时间竞争中获胜。我们的生活好像被被植入永动机的计算器一般,永远处在不断地忙碌中。


总之,尽管这类“卷死视频”意在解构当下的内卷现象,但其本身的制作和传播却再次向我们印证了内卷现象不断扩散的社会现实。一声声“卷死ta们”的背后,创作者本身早已陷入内卷的漩涡。


内卷卷到尽头,卷的无非还是自己。


二、内卷不是偷懒的理由,努力从不该缺席


正如前文所述,内卷被指代为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很多时候内卷被指人们被动的参与到竞争中,具有一定的批判色彩;而努力一词则具有积极色彩,指尽量的使出自己的力气来做事。



跳出视频传播逻辑,当我们去解析视频内容本身时,会发现那些创作视频大多体现出一种理念:“趁别人不注意,我要偷偷努力,然后卷死他们”。


在这样的话语表达中,努力与内卷被划上了等号,即我努力=我卷到别人了。实际上,这样的等式一方面模糊了二者主体性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将努力这一积极主动的行为贬低为一种需要他人激发的被动行为,使努力一词带上了消极色彩。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可以称为内卷,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营造内卷氛围。在二者不对等的关系中,我们为不努力找到了借口——为了不营造内卷氛围,我还是选择躺平罢了。


毕竟,躺平一时爽,一直躺平一直爽。(不是)


网友们的相关评论<br>
网友们的相关评论


但显然,在内卷的束缚中,被压力笼罩的年轻人们难以完全躺平,也难以从内卷的压迫中完全抽出,因此,一边纠结于内卷带来的竞争压力,认为自己应该努力,一边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努力。强烈的认知不协调心理终归只能选择将矛头对准那些正在努力的人,从而平衡自己内心的落差,即这些“偷懒者们”将努力行为定义为没有意义的,甚至是错误的。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努力仿佛成为内卷的导火索,不得一丝触碰,否则便会引发巨大的爆炸。“舍友都出去玩,我偷偷背单词,卷死他们”这句话既反映出当下只有通过偷偷努力来反抗内卷的社会现状;也流露出一种价值判断,即在激烈的内卷竞争中,不论是害怕激发别人参与竞争,还是怕被其他人嘲笑制造内卷,光明正大的努力已经不被允许。


久而久之,有些本身努力的人因为害怕被定义为“内卷”的造势者而选择偷偷努力。在不断地否定中,努力在内卷的外衣下成为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现今,我们时常会将任何努力的行为定义为内卷。早起读书,你很卷;晚上背单词,你很卷;图书馆坐一天,你很卷。在一次次内卷的呐喊中,我们模糊了应有的努力同内卷之间的边界,仿佛在今天的社会中,只有躺平才是应对内卷最好的态度,任何的学习与工作都只是在不断推动着内卷罢了。


实际上,那些惧怕内卷的人只是发现,自己似乎没有理由再偷懒了,而于那些本就努力进取的人而言,内卷本就是生活的常态。


网友们的相关评论<br>
网友们的相关评论


内卷的尽头仍离不开内卷,竞争的背后只有更加激烈的竞争。所以,努力也好,内卷也罢,都不如当下脚踏实地起来,光明正大的努力,从来不应该缺席。


参考文献:

[1] 马中红.“社会在加速,但我却准备躺平了”——“躺平学”全解析及理论批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朝阳区热心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