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鲨消费(ID:lanshaxiaofei),口述:李丰(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整理:和静菲,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消费是近年最热门的创业和投资赛道之一,涌现了三顿半、元气森林、喜茶等明星消费品牌。在2021新消费品牌独角兽峰会上,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做了主题为“消费的变化与第二轮的意义”的干货分享。他认为,消费行业短期看起来热闹但整体未必有想象得那么好,但长期会很美好。


未来1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会翻一倍,新增的收入(大部分)不会放在买房和租房上,这意味着会带来远超想像的行业新增量,这会让不同的品类和品牌迎来超乎预期的增长。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的(分享)主题叫《消费的变化与第二轮的意义》。


消费升级从买房开始



这张图(上图)用了很多次,讲全世界所有国家消费升级里共同的变迁规律。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消费升级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自有住房率的提高。美国最早,(自有住房率)在二战前的1940年代便达到了40%以上。


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发达国家都经历了消费品发展的三个典型阶段:


消费升级的前提是买房,这是第一阶段;有了房子(家)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汽车、电视以及家庭所需的消费品,(消费)逐渐实现从家到家庭转变,这是第二阶段;成为家庭以后,家里的老人、小孩需要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的消费),这是第三阶段。


从房地产最近的喧嚣新闻,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变化的)相关方向。中国已经过了第一阶段。那么,中国的住宅数量够不够呢?中国人均住宅30平米。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中国有14亿人口,有接近300亿平方米的可售或累积的商品住宅。如果14亿人口不减少,城镇化率达到65%(2020年是63.89%),就有9.1亿的城镇人口。以现在房地产行业的增长速度,人均面积就会达到30平米。有了这么多房子,所以中国已经过了第一阶段,一二三线城市可能已经到第三阶段了。


2020年消费投资为什么热?


财富的示范效应。投资人发现在2020年上半年投消费品时,有些消费品牌三四年时间从1亿美金(估值)涨到了100亿美金(完美日记、悦刻等)


峰瑞投了大量的消费品牌,其中大多数算各自行业的第一名。去年我们投消费品较少,一个原因是估值过高。太多创业和天使项目,一上来以后,以远超上一轮的估值在融资。去年我们只投了做奢侈品包袋的端木良锦。它卖的价格是LV的65%,也是全球唯一一个开在(上海)恒隆广场一层的中国品牌。


消费投资热背后的原因,第一跟视频化有关。


2020年3月份疫情期间,在研究流量时,我们发现,2019年四季度,中国视频用户(使用)总时长第一次超过了即时通信。简单讲,爱(奇艺)(酷)(讯)长视频加短视频,用户每天观看时长第一次超过了使用钉钉和微信的时间。第八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2020年10月份发布的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短视频以人均单日110分钟的使用时长超越了即时通讯,也就是说使用抖音、快手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使用微信和钉钉的时长。


这也预示着在互联网上卖东西已经进入了第三波。


第一波互联网卖东西时,成交要导到线下。当时的互联网以文字为主,图片很少,所以叫文本互联网。什么东西靠文字描述呢?电脑。因为电脑都是一个样,都是机箱加一个屏幕,于是大家把性能、配置、显卡讲清楚,导到线下去成交。当时的网站像中关村在线,它们主要卖的就是电脑和3C。


2003年淘宝上线,2008年~2009年电商开始快速增长并来到了图文时代。淘宝第一个起来的品类(服装)主要就是依靠图片。从媒介形态的变迁就可以理解,前五年卖的是电脑,后面七八年服装增长非常快。因为照片显然适合卖衣服,文字适合卖电脑。


从前年(2019年)开始,互联网的媒介形态从图片为主变成视频为主。当媒体形态转换以后,什么品类、什么产品更适合呢?就像20年前,互联网第一次普及时,只靠文字卖电脑;12年前,借助图片互联网,服装变成了电商最大的品类一样。


第二跟流量有关。2019年,淘宝迎来了一次大改版,流量平台和交易平台变成了大数据推荐。天猫和淘宝主要的流量分配从超过50%的搜索,变成70%的流量分配在“猜用户喜欢”和推荐。抖音快手也是大数据推荐,前台与后台共同推荐的结果,变成了“越细分的产品,越容易买到流量”。


以前不推荐时,越细分的产品,越难买流量。因为买了流量以后,效率太低,买100个流量,可能只有1个人买产品。现在,不需要买100个流量,可以前、后台买标签,定位越来越精准,3个人里面可能就有一个人买。而且标签越具体、越多,成本越低。这促使2019年到2020年崛起了非常多的细分产品,我们暂且叫品牌。


当然,也有一些困扰,越精准的流量越好买。当你变成品牌,需要越来越多的用户知道你,要扩圈时,会发现买泛用户很贵,买进来几乎(都)亏损。所以,搜索流量的变现率有限,因为用户知道自己在找什么。推荐流量最大的好处是,变现比例显著提高,这对平台挺好。反过来对品牌的坏处是,大部分流量需要购买。以前通过(打广告)让用户记住,用户搜索可以购买。


过去一个月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手机端还是互联网端,因为出现了IOS规则的调整,出现了Facebook的调整,出现了国内平台对推荐引擎的重新界定,所以不能买那么多的用户精准信息用于投放或锁定用户。也许这个途径,明年又会不一样。


第三是线下零售缺新品。受疫情影响,2020年是所有零售(消费)品公司线下新品推出最少的一年。因为消费品在线下做创新时,需要有一年到一年半的准备期,提前一年准备供应链,提前两个季度准备广告投放。2020年春节前出现疫情,因为控制疫情,大家待在家里,这让大公司措手不及,影响了配置新资源推广新品的计划。所以,去年一年,线下消费品不管是货架,还是饮料架、冰柜,都缺少来自大牌们的新品创新。带来的结果就是,谁去了线下谁就得了好处,因为没有人抢货架、抢饮料架、抢冰柜。


2021年则是最激烈的货架竞争。去年饮料货架,以我们楼下的7-11为例,2、3、4排有一排半是元气森林。今年4月26日,我又去拍了一张照片,2、3、4一整排是可乐,2排有两个SKU是百事,剩下的2、3排都是零糖气泡水:可口可乐有两个SKU,百事一个SKU,北冰洋一个SKU,还有两个我不知道的品牌,元气森林放在了第五排的最左边。由此可以看出今年的货架竞争多么残酷。


为什么残酷?因为大公司(2020年)受疫情拖累和影响,创新做得少。今年把一年当做两年做,它还学会了一些新招。可以准确猜测,2022年的全年,商品的线下货架,饮料架和冰柜的竞争跟2021年一样激烈,一样残酷。因为大家要经过一两年(才能)优胜劣汰。(所以)今年和明年,线下会打得非常狠。


未来消费投资看什么?



未来(消费)投资看什么呢?长期和短期。


过去两年,我们看到(消费)投资热潮,新品牌的崛起,细分品类和产品的大量创新,以及看起来线下零售好像有被翻新和颠覆的可能性。这些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短期现象。原因很简单,中国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比2019年下降了,当然可以说受了疫情的影响。中国2021年前九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跟2019年前九个月比,大盘增长了8%,看起来令人激动,但这是两年时间。



按年化来看,相当于2020年对2019年,2021年对2020年,每年平均增长3.9%。大盘年增长3.9%是什么水平?抱歉,过去20年没出现过这么低的数据。过去10年,大盘增长最低的一年是2019年对2018年,增长了8.1%。所以,中国的消费没有完全恢复。虽然中国有这么多创新,但消费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美好。


中国(的消费)能恢复吗?能恢复。因为有一个神奇的数据。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居民存款第一次突破了100万亿人民币,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两句话结合一下,大家就理解了。居民存款(多)的概念是老百姓有钱吗?也许(是)因为不买房有钱了。


居民存款创了新高,并没有拿出来花,这是短期现象。长期看什么呢?中国投资或创业有一个依据,看宏观。中国最确定的长期宏观是如下几个事:


第一,有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翻1倍。中国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平均以后是3万元;如果只算城镇,不到4万元。翻1倍就是6万元。6万元是什么水平呢?今天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4万元到5万元。假定2030年70%多的城镇化率,意味着10亿人跟北上广深的消费方式一样,这是中国九年以后的样子。这个数量有多大呢?(现在)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大盘是40万亿人民币,暂时排世界第二。把人均可支配收入翻1倍是6万元,这40多万亿元的大盘,不知道九年之内会长成什么样,这是第二个宏观。


第三,(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盘里不包括租房和买房相关的数据。过去三年的房地产(行业),叫房住不炒。相信对于在座优秀的创业者来说,几乎每个人都不认为现在买房是投资的一个良好手段。如果大家买房和租房所占的可支配收入比例不再显著上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倍,全中国人都像今天的北上广深(的居民一样)来消费,甚至超过今天的北上广深(居民的消费)水平。


在这三件事的基础上,九年之内或九年之后,(中国)消费的市场长什么样呢?(这)也就是我们投资(消费)和大家(消费)创业的根据。当然,里面各个品类的差别会很大。9年后的市场,我猜能涨60%,也就是从40万亿元涨到70万亿元。虽然这听起来匪夷所思。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我们实现不了,这是悲观看法。乐观的看法,年均涨5%,(连续九年)就可以达到翻1倍的水平。


结论就是,2019年、2020年、2021年(消费行业)看起来非常繁荣,创业和投资非常热情,(消费品)的销售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不看去年和今年,看未来9年,中国可支配收入增长带来的行业规模增长,远远超过今天我们的想象,远远超过今天我们对各种不同品类和需求的预期总量。如果大家相信(中国消费的)宏观目标能实现,就是难以想象的美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鲨消费(ID:lanshaxiaofei),口述:李丰(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整理:和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