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叫乔伊·琼斯,是一名美籍华人。 

在外人看来,乔伊·琼斯的人生光鲜顺遂——

 

美国长大,耶鲁大学毕业,如今已经结婚生子,家庭幸福美满。

 

谁能想到,这样优秀的她,是一名弃婴。

 



乔伊·琼斯出生没多久,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被送进了福利院,又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

 

夫妇俩将她带到美国,就这样,乔伊·琼斯在大洋彼岸,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

 

24岁那年,她通过国内媒体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然后进行了一次跨洋视频对话。

 

这次对话,颠覆了很多人对“久别重逢”的想象——

 

时隔24年第一次见到亲生父母,乔伊·琼斯的表现,很冷静。

 



没有指责,没有怨恨,甚至没有问当年被遗弃的原因,有的只是全程礼貌性微笑,感谢父母给予她生命。

 

反而是当初抛弃她的母亲,情绪激动,一边哭着一边道歉——

 

「女儿对不起,你那么一点,妈妈就把你扔掉」

「妈妈这么远,妈妈保护不了你」



 

不知如今痛哭流涕的母亲,是否想过,当初尚在襁褓的婴儿被丢弃在马路边,稍有不测,就会有生命危险。

 

面对母亲的道歉,乔伊·琼斯的回答,可谓“温柔一刀”——

 

她只是淡淡说了句,没关系,真的很感谢你,扔了是件好事。



也正是这句话,将乔伊·琼斯推上了风口浪尖。

 

有人说,乔伊·琼斯太冷血了,对方好歹是亲生父母。

 

可在主页君看来,「感谢」这个词,讽刺,却也诚实无比——

 

乔伊·琼斯很清楚,没有当初的抛弃,她就不会遇到如今的养父母,一步步长大,长成一张没有被生活欺负过的脸。

 

是素不相识的养父母,给了乔伊·琼斯第二次生命和崭新的人生。

 

而她的亲生父母,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重男轻女的糟粕思想也好,生活所迫也罢,当初抛弃亲生骨肉,就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

 



生而不养,那又何必生呢?

 

乔伊·琼斯的故事,也让主页君开始重新审视那句话——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养育之恩大于天”的思想。

 

可实际上,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当父母的。

 

做父母不用考试,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

 

我们看过太多自私的父母,亲手毁了孩子的一生。

 

还记得”杀鱼弟“孟凡森吗?

 

9岁那年,他因为一张蹲在地上杀鱼的照片迅速走红。



 

后来人们才知道,小男孩早已辍学。

 

身为家中长子的他,在坚信「读书无用论」的父亲的“逼迫”下,早早接过了生活的重担。

 

父亲不仅剥夺了孟读书的权利,因为性格暴躁,还总是打骂孩子。

 

在孟凡森走红后,父亲更是将他变成了赚钱的机器——

 

以他的名义开店,带他上节目,挣快钱,榨干儿子的价值。



 

就这样,孟凡森被父亲推入一个利益熏心的世界,和本该有的美好纯洁的校园生活,渐行渐远。

 

这样窒息的成长环境,导致孟凡森心理有些扭曲。

 

长大后的孟凡森,几次重回大众视野,都是因为负面新闻——

 

打架斗殴;被父亲殴打,差点摘除眼球。

 

这每一条新闻背后,都带着原生家庭的伤。

 

最令人心痛的,还是他17岁那年,喝下百草枯试图自杀。

 

喝下毒药之前,他和父亲大吵了一架。这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么多年过去了,原生家庭还是没放过他。

 

和孟凡森的父亲一样,是利己主义者的,还有演员毛晓彤的父亲。

 

在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一向以甜美形象示人的毛晓彤,有个千疮百孔的原生家庭——

 

她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父亲没有参与她的成长。

 



可长大后,那个没有尽一点义务的父亲却出现在她面前,张口就要五千万赡养费。

 

女儿不给,他就闹到电视台,放出狠话「咱们一块下地狱吧」。



毛晓彤父亲的所作所为,常常让人想起那句——

 

做父母的唯一门槛,就是有生殖器官且功能正常而已。

 

不过,上面这些例子,终究是极端个例。

 

大多数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创伤,是藏在细枝末节里的。

有多少孩子,第一次感到绝望与无力,是拜父母所赐?

 

你或许看过最近刷屏的那个新闻——

 

一个妈妈,觉得《阿衰》这本漫画书不适合小孩子看,再加上孩子考试马虎出错,一气之下,当着孩子的面,把书撕了。

 



她明明知道,孩子有多喜欢那本漫画书。

 

那本《阿衰》,对孩子来说,或许是重压之下的乌托邦。

 

如今这个心灵寄托,被妈妈亲手摧毁。

 

孩子有多难受呢?

 

书被撕了之后,他再也没有提起过。

 

悲莫过于无声。

 



还有那个因为儿子和自己顶嘴,就借着酒劲儿,将儿子亲手做的模型,全部砸了的父亲。

 



等第二天酒醒了,看着心碎的儿子,他非但没有悔意,甚至还放出狠话:

“如果还敢顶嘴,就继续砸。”

 



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子与他们从来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他们对孩子,毫无尊重可言。

 

这些家长或许都忘了,孩子也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附属品。

 



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但不幸的源头,大多来自原生家庭。

这一个个揪心的故事,也让主页君再次意识到——

 

为人父母,绝不仅仅是生下孩子那么简单。

生下孩子,只是开始,「育人」才是为人父母的根本。



孩子生来都是一张白纸,TA们世界观的搭建,性格的养成,都离不开父母的引导。

 

多少孩子,就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活在水深火热中。

 

很多父母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一套,可实际上,它酿成的悲剧还少吗?

 

一男孩落水后被救上岸,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别打我”,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爸爸的打骂比失去生命更可怕。

 



知名作家麦家,也是「棍棒下」长大的孩子,他从小对父亲恨之入骨,恨到什么地步呢?

 

20多年,从未叫过父亲,甚至自己偷偷改了身份证上的名字。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孩子早年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决定了其一生的幸福。

 

的确。

 

主页君一直认为,除了父母的教育,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很多孩子,因为成长环境,变得不再相信婚姻。

 

比如春夏。

 

她说家族所有女性都离过婚,她无法在任何一个人身上看到婚姻幸福的影子,所以对结婚的欲望没有那么大。



 

还有人,变得浑身是刺。

比如《安家》里的房似锦,她总是一副强势的面目示人。

那是因为,她从小长在重男轻女不被父母待见的家庭,她习惯穿上厚厚的铠甲,保护自己。



太多人,从少年走到中年,再走到暮年,童年创伤却从未结疤。

最可怕的伤害,从来不是山崩地裂的,而是琐碎、平淡、且持久的。

 



多年前,《欢乐颂》热播,樊胜美的一句“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戳中无数人。

 

可总有人,不信命。

 

美国年轻作家塔拉·维斯特弗,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塔拉·维斯特弗在17岁之前,和父母家人生活在闭塞的大山里。

 

在这里,父亲是绝对的领导者。

不许塔拉·维斯特弗上学,还从小给她灌输“女人的身体和精神都是男人的附属品”这样的思想。



 

可以说,塔拉·维斯特弗的原生家庭糟糕透了,但她从未妥协。

 

她自考了本科,后来还拿到了剑桥大学的硕士学位,彻底走出了大山,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

 



 

还有我们熟悉的孙俪和上面提到的毛晓彤。

她们都在小时候被爸爸抛弃,长大后把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化为前进的动力,靠自己逆风翻盘。

 



所以,如果你曾经受伤,或正在经历痛苦,

我想和你说——

 

原生家庭的不幸,从来不是你的错。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身。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想穿梭到你快要放弃的那个时刻,告诉你,

就算全世界都忽视你、为难你,你也要看见自己。

看见一个事实,那就是,你值得被爱,也值得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