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突然发现,十几岁的梦想,早就已经实现了"
我是在一个春天辞职的,离开了一家大厂的软件园。因为我是四川人,就想着回成都试试。
在北京时,你生活中90%操心的都是工作,但回到成都后,你对生活操心的比重就会变大。
和家里人的关系、亲密关系、日后的规划等摆到工作之前时,其实我也会有点慌乱。
当时,正好看到我很喜欢的书店在招人。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如果我很有钱,会想去开书店。但这个梦想太理想化,去书店应聘店员其实是用最少的成本去接触这件事情。
面试时,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写简历,我没应聘过这样的职位。我给老板附了一份我的书单。
另外,我还写了一份我在书店买过的书的书单,包括一本维特根斯坦的传记和一些关于哲学的书。我觉得这个可能还算比较有心。
Gigi的书单。(受访者供图)
面试时,我就直接跟老板说,我就是奔着店长的位置来的,面试很成功。
我们书店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做折扣,我们会去出版社进一些库存书,然后以折扣价卖出去。上次我们意外地发现,读本屋在成都大众点评排名第二,第一名是新华书店。
我选择来书店工作,我身边的亲朋好友都不太理解。
我们老家是那种小县城,我妈到现在都觉得,我是新华书店的阿姨。
出去玩结账时,我朋友会说,“算了,(你别结了),你工资还是挺少的。”
但其实,我的内心平和且喜悦。
我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曾写过自己畅想的20多岁的生活,那时我觉得幸福的20岁就是可以看很多我喜欢的书,可以不学我讨厌的数学。
之前有段时间我很怀疑自己,很痛苦,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和朋友聊到这个事情。我想起我十几岁的时候,不过也就是想过我喜欢的生活。
我好像已经完成了我的梦想。
在北京工作时,我反而觉得离“梦想”越来越远。
甚至整个环境,我都感觉“有毒”。
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完硕士后,我来到北京,进入短视频平台,成为一名实习生。
当时我在一个内容运营部门,大厂会同时孵化很多产品,我当时所在的部门就是其中一个被孵化的产品。
其实在我投简历时,我本想进入平台的最主流业务。我研究生读的是数字媒体与社会学,论文会更加关注土味文化、亚文化的研究。
我觉得我的专业和公司很对口,但最终还是被分配到一个信息流产品中。
工作挺无聊,岗位性质就决定工作内容是搬砖式的。
我很讨厌无效信息,尤其很琐碎的信息每天充斥在你的生活里面,但我还要去做这份工作。
部门领导每天衡量你的标准就是点击率,流量至上。
我觉得这跟我一直以来相信的那些东西,一直以来的驱动力都是相反的。
公司的氛围也挺让我窒息。
当时我们组织团建,去的是一个大型密室基地。我们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分成不同的组,以组为单位做游戏赢取积分,兑换奖品。
我并不太在意这个规则,想着好好玩就行了,毕竟那个基地如果自己报名的话需要花三四百,而且确实很多项目都很好玩。
我却发现组里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他们会去把很容易得分,但是很无聊的项目重复做,甚至插队也要一直做,特别结果导向。
后来我就自己去玩了,但他们可能会觉得我没有集体感,不太团结。但平时明明都是不太熟的同事,这时候硬要变成一个组,还要有荣誉感。
但最傻X的还是我那时的领导。他对所有的女实习生,尤其是好看的都会有骚扰行为。
这个人40多岁了,已经结婚生子。
他就是那种在互联网高速扩展的时期进入行业的,站在风口上的猪,所以他觉得自己特别牛逼,还老跟我们吹嘘他老婆。
他就这样一边吹嘘自己的老婆,一边给我们这些女实习生发暧昧信息,比如我一个同事叫李小薇(化名),他就跟她表达了想要包养她的意思。
当我同事拒绝他之后,他就发送了一条这样的信息:“你知道吗?薇薇比你更聪明。”
意思就是如果接受他,就是薇薇,就是聪明,不接受他就是普通的李小薇。
他也偷拍过我,就是我当时去食堂吃饭,然后就收到了他拍的我的照片,而且还会给我发一些暧昧信息。
在这个环境里,我每天都会特别压抑。
那个被骚扰的女生,最后去了另外一个部门。即便如此,她每天都要我跟她一起努力,想要转正。
似乎每个人心里想的都是要转正,如果不是,还会被认为“疯了”。
这个女生,还给我讲过一个案例。她的一个学姐,很聪明,本来也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后面却跟着她男朋友去了云南的一个地方,找了一份也不是“很好”的工作。“她简直是疯了,生活在堕落。”
我当时就跟她说,大家的生命不是非得完全在一条路上。
相信,我也会是前同事眼中的“疯子。” 但我知道,我想要什么。 现在我的工作没有绩效考核。书店有专门的饮品区,工作内容还包括做咖啡,我接受了专业的咖啡培训,学会了拉花。 我觉得这种生活简直太棒了,竟然免费学会了做咖啡。
Gigi的拉花作品。(受访者供图) 目前,我来书店也工作了快一年,经常会遇到很多有趣的客人。 我看到过中建铁路,戴着工人帽的工人在我们书店选书,最后选了一本林达的《扫起落叶好过冬》,这是一本讲美国民主的书。
外卖小哥穿着制服来我们书店选书,我当时很好奇,就问:“你送订单还有时间来看书呀?”他告诉我,“上一单送完了,还能一天都在送单吗?”
饿了么小哥自己定制了衣服,上面写着”脑壳痛了么”。(受访者供图)
最近还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问我们书店有没有渡边淳一的书。 有位客人拿着鱼皮花生来磕,我说,你这个看起来好好吃呀,他就送了我一包。 除了买书的,还有一些客人来问有没有地图、有没有手机贴膜,卖不卖奶茶…… 白天的客人经常是一些自由职业者,还有一些学者、编辑、译者等,晚上就会有周边的一些居民下了班之后带着小孩过来看看。
有的客人自己带了鸟笼来看书,Gigi戏称这是自带白噪音。(受访者供图) 在工作的同时,这是我人生中看书最密集的一段时间,有一些书我终于有时间拿出来看了,甚至《尤利西斯》都读起来了。
Gigi手写的畅销榜单。(受访者供图)
我还碰到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客人,我觉得他应该挺有钱的。我们书店的书真的已经很便宜了,只比淘宝贵个两三块,实体店价格只比网店贵个两三块,这能叫贵吗?
但这个人就会觉得贵,他回国之后发现国内有很多电商平台,他之前不知道可以在网上买东西时浪费了好多钱。
他就会比价,说这本书在淘宝、拼多多上也就买个24块钱,你们书店非要卖个27。最后他说了一句,行,就让你们书店赚个3块钱。
看他选的书,明明是一个很有品味,一个很爱读书的人。
在这个小小的书店,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品到了人生百态。书里有,生活里也有。
我们书店的老板也很“有趣”。
我特别喜欢一个叫《布莱克书店》的英剧,那里面的老板脾气特别臭。
我们的定价其实都是一个市场的最低价,这就会导致客人老问你们会员会不会折上折,或者说节日会不会特别有打折活动。这时老板的脸色就会“阴沉沉”的。
但我会说,羊毛出在羊身上,你还能做节日折扣,那就说明平时的折扣不够低呀。
摆在读本屋窗沿的玩具小人,这些小人代表了读本屋最初的店员。
其实,我并不讨厌北京这个城市。
大四快毕业时,因为当时已经拿到了学校的offer,不愁找工作,有几个月的时间,我认真地在北京晃悠了一下,没有压力的那种,对这个城市有了更多了解。
但在工作和学习时,你这个人基本上是跟北京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你的生活就仅限于那个软件园里。
很多人都说,成都的狗都比北京跑得慢一点,其实所有城市的狗跑得都比北京的慢。
很多人在网络上看到的“光鲜亮丽”的生活,都是一线城市的生活,会将自己的生活、选择跟一线城市比,但其实很多人的生活跟一线城市没什么关系,大部分人生活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是18线城市。
现在,我已经不把“北京”当参照物了,我的参照物是一个正常的城市。在成都,我感觉我学会了正常生活。
这个世界似乎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就是你要为我们的世界做些什么,你要活得有“意义”。
所以要“能者多劳”,博士就要去做研究,高学历人才就要考公务员,留学归来就要去大厂发光发热……
但,到底是谁来定义我们人生的意义呢?
我们可以自己定义人生的意义吗?
我觉得我可以。毕竟每个人只能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