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arga Santoso on Unsplash

10月13日,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CEO拉里·芬克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投资者把更多资金投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应当加强信息披露。

贝莱德获批在中国经营全资共同基金业务后,一直在扩大其在华业务规模。

自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的监管风暴虽然“吓坏”了一些国外投资者,但像贝莱德一样的华尔街“顶流”,以及查理·芒格等投资大佬,依然看好中国资产,并且全球量化投资巨头也悄悄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信号不禁让投资者们好奇,他们嗅到了什么?他们为何看好中国?

华尔街“顶流”加仓中国

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根据监管文件,芒格掌管的Daily Journal第三季度对阿里的持股几乎增加了一倍,而对美国银行、浦项综合制铁公司、US Bancorp (USB)和富国银行的持股不变。

芒格和巴菲特一样,很少买入科技公司股票,此次大举买入阿里,可见其看好。

截至9月底,Daily Journal持有302060股阿里股票。据资产管理公司Great Hill Capital的董事长兼管理成员汤姆·海斯估算,Daily Journal的买入成本在180美元至200美元之间。海斯也投资了阿里。

截至10月13日收盘,阿里股价为167.4美元,总市值约4550亿美元。



图源:阿里官网

贝莱德不仅扩大其在华业务规模,旗下投资研究机构还呼吁投资者将中国资产在其配置中增加二至三倍。

以MSCI全球指数为例,中国资产目前在其中排第三,比重为4.2%。贝莱德投资研究机构认为中国资产占比应该接近10%,超过日本,但仍然远远低于美国。

债市方面,中央结算公司发布的统计月报显示,9月境外机构全面加仓中国国债、地方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低风险债券。

截至9月末,境外机构主要托管券种仍是国债,达22794亿元,较8月末增加771亿元。当月境外机构还增持政策性银行债152亿元、地方政府债17亿元。

全球量化巨头悄然而至

除了公开看好中国的外资机构,还有一些机构更为低调,比如纷纷布局中国的全球量化投资巨头。

所谓量化投资,是指通过数量化方式及计算机程序化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目的的交易方式,在海外的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

据《金融时报》报道,量化交易先驱德劭集团(DE Shaw)上月提交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申请,希望直接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德劭集团没有进行宣传,但当媒体发现此事,在投资界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上个月,德劭集团还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介绍了计算受长期停牌影响的中国股票收益的方法,这也表明了其对中国资产的兴趣。

德劭集团由计算机科学家大卫·肖于1988年创立,《财富》杂志称其为华尔街最神秘的投资机构,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德劭集团还是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的老东家,他曾于1990年至1994年在这家投资机构工作。

和以往一样,德劭集团继续保持神秘色彩,未就在中国申请QFII资格回复外媒的置评请求。

除了德劭集团之外,和它颇有渊源的另一家量化投资巨头Two Sigma(腾胜)最近在华也有动作。Two Sigma的联合创始人大卫·赛格之前也在德劭集团工作过。

Two Sigma目前管理资产规模为580亿美元,号称运用机器学习,分布式计算等方法分析不同的信息源的数据,从而建立投资模型和算法。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显示,Two Sigma上月在中国备案了第二只私募基金。



图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

该基金名为腾胜中国瀚量多元资产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于8月31日成立,9月9日完成备案,管理人为“腾胜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此外,据《中国基金报》报道,知名量化投资机构锐联(Rayliant)控股的上海锐联景淳(简称锐联景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月完成了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备案登记,将专注于国内本土化的量化策略与因子开发。

截至今年6月30日,使用锐联投资策略的基金管理规模达到270亿美元。


图源:锐联官网截图

他们为何看好中国资产

芒格、贝莱德、量化巨头等等要么加仓中国资产,要么在为此做准备。他们嗅到了什么?他们看好的理由是什么?

首先,从个股层面来讲,自中国监管机构加强对科技公司的管理以来,有一些中概股股价大幅下跌,但基本面良好,所以对于外资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同时也是个抄底的好机会。

以阿里为例,股价较去年10月创下的阶段高点319.32美元腰斩。

海斯表示,阿里的收入一直在增长,预计未来几年的现金流将增加一倍以上。海斯说,现在阿里股价比该公司不到目前规模的三分之一时的股价还要低。而且要找到一个拥有10亿用户的公司非常不容易。

高盛集团也认为,阿里是值得配置的标的,截至2020年,阿里以69%的份额主导中国电商市场。阿里在中国有9.12亿活跃客户,在全球有11.7亿活跃客户,并且业务范围覆盖了消费者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海斯称,他和芒格这样的投资者做决策是基于事实和数据,并且愿意为长期收益而承受一些短期(股价下跌的)痛苦。

其次,外资看好中国资产背后是对整个中国经济的乐观。

方舟投资创始人凯茜·伍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对中国并不悲观,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具有创业精神的社会。当然,政府正在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但我不认为其想要阻止增长和进步。

伍德认为,在中国政府心目中,创新是居于高度优先地位的,因此,会仔细观察中国的每一项创新。比如,中国在机器人研发方面走在前列。

在具体行业上,方舟投资专注于食品杂货、物流和制造业的公司的仓位。

摩根大通和高盛集团也在近几个月发布报告,表达了对中国投资前景的看好。

摩根大通认为,目前,中国似乎更专注于在国内建立它认为健全的金融和社会政策,而不是迎合外国投资者。对于中国的中长期前景,摩根大通表示乐观。

从宏观层面来讲,“与过去十年相比,(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现在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通货膨胀率也相对较低。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预期也较低(因此容易超预期)。”

摩根大通建议可以关注有政策支持的行业公司和盈利的科技公司,避开房地产开发商和普通制药公司。

高盛报告称,监管风暴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实现可持续和对社会负责的增长的目标。尽管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市场波动、对增长有所拖累,但对中国的长期增长和投资前景损害有限。高盛认为,应当投资中国资产。

最后,中国的投资环境改善,吸引外资,尤其是量化基金。

贝莱德等大型对冲基金此前在中国运行标准量化策略的能力较弱。这种情况逐渐发生改变,最明显的是去年9月的改革,允许QFII投资者使用包括一些期货和期权在内的衍生品,并取消了禁止金融期货投机性交易的准则。

据一些基金经理和主经纪商介绍,今年以来,量化基金对中国的兴趣爆炸性增长。更好的对冲工具、更便捷的投资渠道和中国散户投资者的大量交易,都吸引了量化基金进军中国市场。

Zentific投资管理公司的首席投资克里斯托弗·李表示,对冲和做空的效果现在更好。

最吸引量化投资人的是中国的散户投资者。一位欧洲量化基金主管表示,“那里有大量的系统性流动……因为有大量的本地散户交易,提供流动性”。

不过,国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仍保留一些警惕,尤其是对冲基金和量化基金,《金融时报》称,他们在中国并不总是受欢迎的,尤其是市场波动加大的时候。

亚洲的市场资深人士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国不能太出格,挑战极限会带来更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