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ID:IamaScientist),作者: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编辑:吴欧、酥鱼,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0月5号下午,2021年物理学诺奖宣布了。


当地时间10月5日11时45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奖项授予Syukuro Manabe、Klaus Hasselmann和Giorgio Parisi,以表彰其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 Nobel Prize
当地时间10月5日11时45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奖项授予Syukuro Manabe、Klaus Hasselmann和Giorgio Parisi,以表彰其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方面的开创性贡献 | Nobel Prize


挺遗憾的,中国人没有获奖,对,就很遗憾!也挺遗憾的,获奖名单中没有天文学家,当然也不意外,这正是这次我又一次拒绝了所有诺奖直播解读的邀请的理由之一,毕竟过去的4届诺奖,天文学研究成果蹭走了3次物理学诺奖,今年要是再给天文学家,恐怕天文学家们都会高度怀疑诺奖物理学委员会是在处心积虑地捧杀天文学了!


联合国科学院(这个梗可以自行脑补)可能就会直接调查诺奖委员会是不是被天文学家收买了,倒不是一般的那种收买,毕竟天文学家也没啥钱,但是各大名山的各种天文台,甚至深海、南极、空间站的天文台,也都是不错的考察圣地啊,我当年入这行就是这样被导师老板们忽悠进来的,当然也基本上都兑现了,最近的一次都跑到了中国南海非常非常靠南的海域,就很开心!疫情期间不能出国,出海也行啊,而且是很远的很折腾的那种,就很过瘾!


好像有点跑题了,虽然获奖名单中没有天文学家,但是不一定天文学研究的成果没有获奖,毕竟天文学的确是很重要啊,就是非常重要啊,每次都获奖也挺好的啊。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我做天文学研究算是半路出家,所以我老爸一直觉得我是做物理研究的,毕竟当年高中竞赛我经常物理获奖,考大学又是我老妈亲自把我的第一志愿从国防科大改成了她认为的宇宙第一牛校的和物理最沾边的系,我回国后又是在这个牛校的已经恢复的物理系工作。


到后来老爸看到对我的报道(八卦)都说我是学天文的,就问我,我的研究能不能预报天气,我说不能,我爸就很失望,又问能不能造机器弄点效益?我说可能也不行,我自己肯定不会去造机器卖钱,说不定别人用我们的技术能干点啥,我爸稍微满意了一点,毕竟我花了国家很多钱,满世界折腾,天天看天,不能预报天气也不能造机器产生效益,不是对不起国家嘛!


我要是早知道研究天气(气候变化也算)能够获得物理学诺奖,肯定当时就说我们天文学家也能预报天气,只是我本事小预报不了而已(这个肯定得声明,否则就得整天为全家预报天气了),我爸肯定就开心了,那就可以说今年的物理学诺奖又被天文学研究蹭走了,天文学家就很厉害!


天文学家就很厉害!| giphy.com
天文学家就很厉害!| giphy.com


上面是开场白,我的文章习惯性的开场白比正文长,做学术报告也是这样,刚刚读/听到高潮,突然就结束了,就不讲武德!


其实我是故意给读者和听众造成不过瘾的感觉,大家就会期待下回分解,这是我的小技巧,今天很开心就告诉大家。开心的原因是我又一次拒绝了所有诺奖直播解读的邀请的另外一个理由,其实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十一国庆节我要陪我爸妈过节,我不想过节期间为了准备直播去查资料做准备,直播之后还要接受采访、审查稿件等等,躲过了这些所有的活动,就很开心!


但是诺奖还是没有饶了我!不对,是诺奖没有饶了天文学,媒体没有饶了我!今年诺奖颁奖词里面对乔治·帕里西 (Giorgio Parisi)的介绍就是表彰他“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行星”肯定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别忘了,2019年的诺奖的一半就是奖励发现了太阳系外行星的两位天文学家,所以这次的物理学诺奖还真的是和天文学有关,可以碰瓷地说2021年物理学诺奖被天文学研究蹭走了1/N,N等于多少就只能读者自行脑补了。


“行星”肯定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哇!| giphy.com<br>
“行星”肯定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哇!| giphy.com


5年4次蹭人家的诺奖,天文学(家)就真的这么厉害吗?并没有!其实最近几年的物理学诺奖虽然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让我每到诺奖周就躲媒体,但是表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趋势,那就是近几年的授奖情况表明诺奖委员会愈来愈重视公众对科学成果的关注以及科学成果对人类的影响,这是我前天晚上物理学诺奖揭晓之后我接受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采访的时候所做的评论。


我告诉采访者,“过去四年里已经有三年是天文学研究领域的成果获奖,从2017年的引力波、2019年系外行星的发现,到2020年的黑洞研究,今年则授予全球气候变化背后的复杂系统原理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现象已经超越了科学的边界,变成非常具有社会关注度的事情,当然也是对人类影响非常大的事情。”


我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做的一个科普报告的主题是“四年三次蹭到物理学诺奖,天文学做对了啥?”诺贝尔奖并没有专门的天文学奖,哈勃当年没有获得诺奖就是这个原因。虽然后来天文学研究也偶尔能够斩获诺奖,但是也只能蹭别人的,然而最近4年就蹭了3次物理学诺奖不要太过分!这么古老的学科,诺奖委员会一开始是拒绝的,然而现在竟然给天文学研究发奖到手软,天文学到底做对了啥?这些事情背后有很有趣的科学故事、深刻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对人类文明的意义。


我这里就不讲科学故事和科学方法了,我想强调两点。


首先,科学已经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有时候说,和古代文明相比,现代文明主要是科技文明,和古代文化相比,现代文化主要是科技,现在世界上有文化自信而且向外输出文化的文明都是科技最发达的文明。我们今天张口闭口的黑洞、宇宙演化、外星人,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部分,而这些都是天文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带给我们的,这些都对我们的现代文明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诺奖授予这些研究成果就凸显了诺奖委员会很重视影响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那些科学成果。


第二点是,为什么是这些科学成果对人类文化和文明产生了影响?我认为,一大批天文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对天文学成果的长期和高强度的科普肯定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让每个人举出几个对自己认识科学产生影响最大的科学家的话,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名单里面都有天文学家,比如卡尔萨根、霍金(虽然他是理论物理学家,但是公众知道的还是他关于黑洞和宇宙的那些事情)等等。


提起霍金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黑洞”和《时间简史》 | Pixabay<br>
提起霍金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黑洞”和《时间简史》 | Pixabay


因此,可以说天文学为科普提供了很多营养(素材),科普又扩大了天文学的影响,为天文学研究成果频繁蹭到物理学诺奖做了铺垫,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


不仅仅是天文学成果获诺奖是如此,我觉得今年这次诺奖授予了和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温室效应)的成果,也是凸显了诺奖委员会很重视影响人类文化和文明的那些科学成果,一方面气候变化的确是关乎人类未来的大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包括科普在内的种种原因,使得气候变化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大问题。因此,尽管我没有本事预料到今年获得诺奖的具体成果和具体科学家,但是这次物理学诺奖还真是和前面4年3次天文学成果获得诺奖一脉相承地反映了诺奖的一个大趋势。


最后,我觉得今年的物理学诺奖很美,是意外的惊喜,符合我的美学理论,从价值观的角度判断找不到毛病,就是属于没缺陷,而从见识的角度甄别又是很不常见,气象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的组合,而且天文学还能够碰瓷,的确不常见,没缺陷不常见,就很美。而获奖的具体内容又属于复杂美的审美现象的一个体现。


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了,复杂性是现代物理特别关心的问题,就像大家常听说的混沌现象“蝴蝶效应”其实是非常难的问题。如何预测气候和长期变化,理解复杂系统背后的物理机制,有学者能够做出重要贡献,是很大的进步。


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可能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 giphy.com
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可能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 giphy.com


如果换个角度,从 “审美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人们常说混乱不美,表面上看起来混乱是没有识别出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则,用科学的眼光来看,从混乱中找到规律,从复杂中理出规则,恰恰正是“科学之美”的一种体现,因为透过表面的混乱,“看到”背后不常见的秩序,就是找到了规律,从科学价值观上看就是没缺陷,也是没缺陷不常见,当然也很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ID:IamaScientist),作者: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编辑:吴欧、酥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