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恒大危机震撼全球,引发投资人恐慌,影响力持续扩散。恒大虽负债累累,却从未收到过审计警告,这让人不禁好奇,审计报告还可信吗?国际注册会计师刘朝霞进行了深度分析。

资金紧张的恒大汽车已经终止了在上海科创板上市的计划,该公司于9月24日晚发表公告称正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公司在接触潜在战略投资者,可能无法履行财务义务。

同时,恒大美元债券持有人尚未收到到期的利息支付。知情人士表示,在9月23日付息日截止时,持有恒大集团美元债券的全球投资者依然还未收到这家房地产巨头的利息支付。



去年恒大集团大幅打折销售房产以保持销售的增长,市场认为恒大可能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中国政府当时表态的大致意思是该公司已借债太多。然而中国恒大的审计机构给该公司出具了一份一切正常的“健康证明”。

据华尔街日报9月25日报道,中国恒大虽负债累累却从未收到过审计警告。

于此同时,另一家同样负债累累的巨无霸海航集团由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于2021年1月29日发布声明称,相关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对海航集团的破产重整。该公司于9月24日再次公告,董事长陈峰和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犯罪已被拘。

面对巨无霸集团的不断搁浅,作为评估公司成长和风险依据之一的审计报告还可信吗?投资人在面对一份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时候,该如何鉴定投资风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不同的审计意见所隐藏的含义。

审计意见分为无保留意见(unmodified opinion) 和保留意见(modified opinion) 。无保留意见表示审计师没有异议,该审计报告合格。

而保留意见则分为3类:

第1类,除了审计师在意见里面所强调的部分以外,其余合格;

第2类,审计师因对公司重要的信息无法审核,无法发表意见;

第3类,审计师发表负面的意见。

审计意见从第1到第3逐步加重,3最严重,1最轻微。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审计报告到底能提供怎样的保障?

审计报告的用语是Reasonable Assurance,就是说审计报告提供的是合理的保障。那“合理”代表什么?合理代表保障为“有限”而不是“无限”,因为审计报告能受到管理层人为的作假,审计师本身的责任心以及专业素养和经验,还有审计标准流程等等的限制。

同时,任何一份报告的编制都是有用途的,审计报告的用途是通过审计流程的审核让财报数据达到相当的可靠和真实来保护股东的利益。

新加坡《公司法》规定,公司营业额或资产达到一定的数额则需要完成法定审计。

但如果投资人需要对公司进一步了解, 则需要对公司开展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和审计报告的差别是:尽职调查更多的是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以便对公司将来的成长性予以预估;此外,审计报告侧重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而尽职调查则侧重在公司资产的价值性以评估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比如高科技类企业的价值在科技领先性而带来的市场占有率,贸易类企业的价值则在销售渠道而带来的利润,互联网类企业价值则在活跃的流量带来的销售额等等。

那么,到底哪些错误能够被审计师发现?为何上市企业频频暴雷审计师却没有提早警告?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审计的流程。

审计流程是依据审计标准制定的,只要是标准,就能找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漏洞部分。

比如审计样本的选择,以往的审计样本需要覆盖交易额至少50%以上,但如果一间贸易公司有几间大客户和多间小客户,审计师只需要选择了几个大单就足以覆盖50%甚至90%了。

当公司管理层明白了这一套样本逻辑之后,他们只需要把虚假的大单伪造成足够多的小单就能避开审计师的抽查。当然这一个漏洞近几年已经通过修订审计流程进行了弥补,新的审计标准规定样本的选择由一个固定的公式来随机抽取,抽到的样本不限交易额大小,也不限新老客户以确保审计的抽样无法预测。



我们看到审计标准和会计准则的入账标准一样,本身也在根据市场的变化不停的在修订中。在这个不断改进越来越严格的审计流程面前,只要企业提供给审计师的数据是真实的,审计师大概率是能发现错误的。(前文提到也会受到审计师本身的责任心,专业素养和经验,还有是否执行了审计标准流程等等的限制)。

但又是哪些情况公司逃过了审计师的审查呢?

一是管理层人为的造假,二是审计师的行业经验不够或是标准流程设计上的不足。

比如瑞幸咖啡的销售数据造假。审计师在审计销售额的时候,不会只信赖销售发票,因为销售发票可以由内部产生,但审计师更信赖第三方证据,比如发货单,客户签收单,银行付款单。



在财务数据上的一个谎言同样也需要更多个谎言来掩盖,中国财政部网站2020年7月31日消息,瑞幸咖啡自2019年4月起至2019年末,公司通过虚构商品券业务增加交易额22.46亿元,虚增收入21.19亿元,虚增成本费用12.11亿元,虚增利润9.08亿元。

但即便是如此严密的系统操作,有经验负责任的审计师也能通过分析比对发现漏洞。同样用瑞幸咖啡举例:我们可以看出公司虚构的销售和虚构的采购没有实现完全的匹配必然会造成虚构期间的某一个店面,某一个时间段的利润率特别高,有经验的审计师能通过销售区间的利润率比对,来发现这个区间的不正常从而发现销售造假。



这就像警察和小偷的博弈,警察实行了现场勘探并没有抓住小偷,你是无法责备警察失职更不能革这个警察的职务。毕竟审计师需要完成的是审计流程而并不是完成商业调查,同时如果管理层有计划有目的的提供给审计师虚假的数据,由此造成的后果也由管理层自行承担。

2004年,发生在新加坡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事件,由于期权交易出现的账面亏损额度高达5.5亿美元。此后,时任中航油公司总裁陈久霖被控,因他制作虚假的2004年度年中财务报表故意隐瞒巨额亏损、不向新交所汇报公司的实际亏损、被新加坡司法机构判处33.5万新元的罚款及4年零3个月监禁。

2015年新加坡城市丰收教会(City Harvest Church,CHC)挪用公款案,教会创办人康希牧师及其他五名被告在2015年11月21日被裁定,滥用款项等3项罪名成立,其中康希牧师被判三年半监禁。

由此可见,对于管理层造假,其实也是法网恢恢,代价极大。



关于第二点关于审计师的经验不够或是审计流程设计上的不足。

我们判断一间公司是否高风险,在审计进行前有几个判断指标,比如公司的会计主管是否有行业经验又是否频繁更换,公司的审计师是否频繁更换,公司的会计系统是否透明。因为公司的会计师或审计师如果发现公司有不规范的行为,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执照或是行业处罚的时候,一般会主动辞职。而会计系统的便利和透明也能让公司的关联交易一目了然。

至于公司的负债率是否过高,审计师会观察两个指标,一个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率,另一个是总资产与总负债率。

根据审计标准,如果公司的流动负债超过了流动资产,或是总负债超过了总资产才会收到警告,审计用语是Going Concern“公司可持续性的警告”。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的负债率即使到达99%,根据审计标准,审计师无需在审计报告上对公司提出可持续性的警告,但是审计师可以给与管理层内部管理的书面提醒或是警告,提示公司的负债率过高,或是给与适当的管理上的建议。然而这些建议更多属于内控管理的范畴而不涉及到修改审计意见。



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巨人史玉柱破产能东山再起,交个朋友的罗永浩欠债6亿也能努力实现“真还传”,只要公司不贪念虚假的繁荣,不作假的数据,聘请的是有责任心的审计师,审计报告应该是可信的。

但是审计报告如果用做投资用途,还需要补充财务数据以外的分析,比如产品竞争力,市场前景,金融风险,行业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分析,同时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和可信赖的人来完成。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