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指出,经济不再可能出现过去三四十年的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连年增加。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日子恐怕已经成了历史。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气候变化等宏观变迁,新加坡需要在医疗保健和各类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上投入更多资金,财政支出会进一步增加。



昨天我看到一条新闻,说义顺有座政府组屋,电梯坏了一个,只剩一个。组屋有13层楼,近百名居民感觉十分不方便。四十多年前,我小时候,组屋电梯经常坏,我住十二楼,根本当一回事,爬几步楼梯就到了。昨天我看到这条新闻时,第一反应是“这些人是不是太娇贵了”?不过转念一想,四十多年前新加坡青壮年居多,而现在是老龄化社会,许多老年人需要电梯,尤其有些坐轮椅的如果没有电梯完全就寸步难行,我八旬老父就是一个。时代变了,电梯四十年前可有可无,今天却成了必需品。人口老龄化,有钱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没钱一定是万万不能。

财政收入增得慢,支出增得快,如果找不到创收渠道,到了2030年,新加坡有可能出现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

提高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让人人有动力求上进、不躺平,继续发展经济,提高财政收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迫在眉睫。



我是亲历过新加坡从七十年代到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那是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大跨步。

1965年独立时,新加坡人均GDP是517美元。七十年代,新加坡失业率很高,高达双位数。独立后五年,新加坡人均GDP只有926美元。当时,政府开始大举工业化、城市化,引进外资,发展劳力密集型工业,创造就业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失业人口尽快就业,能够养家糊口,维持社会稳定。



1978年,财政部长韩瑞生参观位于兀兰的电视机工厂


八、九十年代,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健康,人们对新加坡的信心俱增,外资持续进入,就业岗位增多,带动了人们的收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2000年,人均GDP已增长至2万3852美元,是十年前的1.98倍。

经过了七十年代以来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新加坡经济进入本世纪之后,虽然绝大部分时间仍维持正增长,但增长开始放缓,不再像当年那般腾飞。到了2010年,人均GDP增至4万7327美元,是十年前的一倍不到。2019年,增长至6万5831美元,新冠疫情发生的2020年降至6万零729美元,疫后开始复苏,到了2021年回弹,回升至7万2794美元,是2010年的1.54倍。



新加坡经济就像一个幼年家贫的孤儿,当年姥姥不疼舅舅不爱,靠着天资聪颖和刻苦努力,考进名牌大学。毕业之后进了跨国企业,有份体面的职业,收入不错,家里经济条件逐渐好转。进入壮年期之后,任职的企业搭上全球化的顺风车,水涨船高,风生水起,小日子越过越好。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随着在跨国企业的职务和资历越来越高,高处不胜寒,事业逐渐进入瓶颈期。加上全球出现“逆全球化”浪潮,大国玩起了“脱钩”,新加坡这个“跨国企业中年高管”,尽管收入还是不错,但不再有青年时期的那种突飞猛进,而且,虽然暂时没有被裁员的风险,但见到同行一个个萎靡不振,感觉自己也前途未卜,揣揣不安。



正在此时,偏偏家里其他长辈年岁越来越大,必须有更多钱留来当医疗费备用,而且,随着孩子长大,家里需要重新装修了,甚至有些设备需要增添,这些都需要钱。换作十年前,钱根本不是问题,反正自己每年工资涨得不少,往往奖金也很丰厚,但是,现在工资涨得慢,而支出却越来越多,要维持目前的高品质生活,就必须有更高的收入,如果费用增加而收入不增,财务就有可能入不敷出,一脚踩入“吃老本“的陷阱。

妥妥的中年危机......



当年有普通榴梿吃,就感觉是天堂了;现在吃惯了苏丹王、金凤、黑刺、猫山王,想想普通榴梿就感觉没意思了。从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无法提高收入,家里早晚要闹矛盾。

2022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

2023年财政赤字预计为GDP的0.1%


2月13日,贸易工业部发布最新数据,新加坡2022年全年经济增长3.6%,低于预期的3.8%。

相比之下,2021年全年经济增长为8.9%。当然,这是因为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封控时期,经济增长大跌3.9%,基数很低。



在2022年,新加坡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分别为4.0%、4.5%、4.0%、2.1%。

2023年,新加坡经济预计增长0.5%至2.5%。财政经常性收入包括消费税、企业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预计增长7.1%,达到967亿新元(人均1.7万新元);国家储备金净投资收入预计增长8.7%,达到234亿新元(人均4119新元)。

总体来说,2023年政府部门总开支预算为1041亿5000万新元(人均1万8272新元),比上一年度减少2.6%。政府部门当中,国防部、卫生部、教育部、交通部开支占总开支的60%左右。教育部、国防部开支分别增加10.2%、5.6%,交通部、卫生部开支分别减少8.7%、1.9%。

去年,新加坡财政赤字为20亿4000万新元,占GDP的0.3%,低于预计的30亿4000万新元;今年赤字预计为4亿新元,占GDP的0.1%。

医疗和基础建设支出将大幅增加

新加坡财政部指出,新加坡政府支出目前占GDP的18%,但是,由于人口老化,将来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多,以及医疗领域的通胀,医疗开支很可能从目前占GDP的2.3%,上升至2026年至2030年的2.9%至3.5%之间。换句话说,医疗开支的占比有可能要增加高达50%。



财政支出的另一个大头是基础建设,由于有新的地铁线路及其他长期基础建设项目,基础建设开支占比很可能从目前的4%左右上升至2026年至2030年的4.4%左右。

另,政府在学前教育、帮助低收入人群、保护海岸线应对海平面上升、加速经济转型、绿色转型等方面都会有大笔支出。仅仅在应对海平面上升,新加坡政府承诺在未来100年投入至少1000亿新元。仅仅在2020年,就拨款50亿新元设立海岸与洪水防护基金。

除了这些支出,其余财政支出应该与目前差不多。

2030年财政或入不敷出

政府开支目前占GDP的18%。由于这些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到了2026年至2030年期间,很可能增至19%,到了2030年,甚至可能超过20%。



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18.5%,面对18%的支出毫无问题。但是,如果财政支出占19%甚至超过20%,而财政收入没有增加,就会出现入不敷出。



在过去大部分时期,新加坡财政都是收入大于支出,有盈余,除了2001年经济衰退、沙斯/非典期间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等。

财政盈余拨入国家储备金,而国家储备金进行投资,取得的收益可以负担财政支出的20%左右。

整个九十年代,新加坡财政收入是GDP的20%左右。进入本世纪之后,第一个十年降至14.7%至13.9%,到了第二个十年,维持在14.8%至14.9%左右。



财政部指出,九十年代这种的高经济增长和高盈余将来不太可能持续。相反的,新加坡面对财政入不敷出的可能。

人口老化是主要因素。2010年,新加坡每7.4个纳税人养一个老年人,到了2020年,比例下降至3.8。再往后,肯定还要降。

由于存在入不敷出的可能性,新加坡政府必须有开源措施。



财政部指出,由于2022年国会批准提高消费税,以及买卖高端房地产的印花税、超豪华汽车的税金等,因此,在2021年至2025年的短期,相信仍然能够维持收支平衡。

但是,在中期,财政收支平衡会更为困难。



财政部指出,相对其他OECD国家与发达经济体如香港特区,新加坡政府支出占GDP比例不算高,这显示了新加坡政府对待财政的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