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陈林,原文标题:《最新7个超大城市名单解析:深圳重庆超广州 长三角为何只有1个超大城市?》,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超大、特大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转型新阶段,中心城市所起到的引领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现阶段,我国的超大城市有哪些呢?
近日,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在2021年第18期《求是》杂志上公布。
该图表显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按照城区人口排序,全国现有超大城市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增至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一、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及意义
在谈超大、特大城市之前,先说一下城市规模评级的标准。
一般而言,当前我国涉及城市人口时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市域人口、市辖区人口和城区人口。
市域人口即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全部人口,不仅包括市辖区,也包括下辖县市,不仅包括城区,也包括农村。有些城市如南阳、周口、阜阳、济宁等地虽然市域人口很多,但大多数人口分布在下辖的县、县级市,这些地方大多以农业为主,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并不多。这些地方显然都不是什么大城市。
同时,近年来撤县设区较多,但很多县(市)改成区后,农业人口仍然占比很高,因此这些地方的市辖区(或称市区)人口规模虽然大,但真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并不大。因此,市辖区人口也不能准确衡量城市规模的大小。
城区人口规模才是衡量城市大小的重要标准。城市的本质是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城区人口规模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这座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能力。
根据2014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为I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II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说明,前述图表中的城区人口指城区常住人口。而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包括镇区和乡村。
也就是说,有些地方虽然总人口很多,但扣除下辖的县市,以及市辖区内的农村人口,规模就达不到特大城市标准了。比如经济发展较为亮眼的两座城市苏州和合肥,这两个城市都尚未达到特大城市标准。
其中,“最牛地级市”苏州GDP高居全国第6,市域总人口达到了1274.8万人。但苏州下辖昆山、张家港、常熟和太仓四个县级市的人口合计就达到了603.27万人。在市辖区中,吴江是2012年才改区的,吴中区、相城区是2001年撤销吴县时分设的,这几个区内都还有部分农业人口,因此扣掉四个县级市和几个市辖区人口部分后,也就不符合市辖区的标准了。合肥也存在类似情况。
那么,这个城市规模级别划分有何意义?
意义非常大,它关系到诸如地铁等大项目的审批,关系到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
比如9月10日住建部公布的《关于加强超高层建筑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严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二、深圳成为广东第一大城市
当前,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
这7个城市包括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成都这3个副省级城市。其中,上海、北京和深圳这三大一线城市的城区人口规模位居前三。
从城区人口规模来看,近百年来上海就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上海的经济腹地非常大,尤其是长三角内的江苏和浙江分别是第二和第四经济大省,安徽也是近年来工业快速崛起的人口大省。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有这样的腹地做支撑,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的基础也十分牢固。多年来上海的居民人均收入一直位居第一位。
上海之后,北京以1775万人位居第二,占该市市域总人口的81%。深圳以1744万人的城区人口规模位居第三,仅比北京少31万人,比第五名的广州多了256万人,深圳也由此超过广州,晋升为广东第一大城市。
当然,深圳的城区人口规模较大,也有统计口径的因素。早在2004年,深圳就宣布取消农业户口,所有户籍居民全部改为城市居民,也就是全域城市化。所以深圳1749万人口中,有1744万列入到城区人口统计中,仅有的5万非城区人口,主要是来自深汕特别合作区。但实际上,深圳市辖区内仍有少量的农业地带。
深圳之外,来自西部的直辖市重庆城区人口达到了1634万人,也超过了一线城市广州,位居第四。这里面也有统计口径的原因。毕竟设区市的城区人口统计的是市辖区的范围,重庆总面积达到8.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
辖内的一些市辖区如万州等,到市中心还有很远的距离,过去在普通火车时代,坐车得几个小时。如果只计算中心区的话,重庆仍是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但是还是比广州要小不少。
三、长三角为何仅有1个超大城市
从7座超大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7个城市分布在四大城市群,其中珠三角、成渝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各有2个,而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却只有上海1座超大城市。这里面有经济结构、城市群体系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
从经济结构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属于民营经济发达、乡镇经济、产业集群发达的区域。从城市群内部体系来看,长三角是四大城市群中层次最合理,结构最为清晰的一个城市群。
在长三角地区,有绝对的龙头老大、超大城市上海;也有两个特大城市南京和杭州,分别是第二经济大省江苏和第四经济大省浙江的省会;再次一级的也有宁波、苏州、合肥、无锡这些等城区人口规模处于300万到500万之间的I型大城市;再次一级有绍兴、扬州、南通等城区人口规模处于100万到300万之间的II型大城市。
此外,江浙大量的经济百强县,这些经济强县都形成有各自特色、分工合理的产业集群,城区人口大多达到了几十万人,而这些城区还连接着一个个经济大镇。
也就是说,长三角城市群呈现的是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县级市市区、县城—经济强镇这样一个层次合理、结构清晰的结构体系。
按照施坚雅先生的“区域体系理论”,“核心—边缘”的区域结构和区域系统,不同层级的城市作为区域层级的中心,起着连结和整合人类活动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龙头城市、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外溢和带动作用十分突出,比如苏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五,逼近1万家,主要就是得益于上海的辐射带动。
再比如,随着这几年南京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南京周边的滁州家电等产业发展十分突出,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地级市之一。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同样十分发达。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如深圳和广州,产业外溢同样明显。比如这几年深圳的产业大量外溢到东莞、惠州乃至珠江西岸的中山。
只不过,与长三角有大量的平原、面积广阔相比,珠三角的地理空间范围更小,因为粤东西北山地多平地少,而珠三角平原虽然是广东最大的平原,但是平原面积也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珠三角9市中,山地也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因此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珠三角的城市和人口、产业等各种要素的分布更加集聚、更加紧凑。
比如,由于珠三角的地域空间小,是全国密度最高的城市群,目前珠三角之间的大城市基本是无缝对接,已经没有了县域的发展空间。沿着广深高速走,基本都是城市连绵区,几无农田。
可以说,珠三角的很多经济强镇、街道的人口,就相当于很多地方一个人口大县的规模。因此,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几个主要城市的人口规模都特别大。所以,珠三角坐拥深圳、广州两个超大城市和佛山、东莞两个特大城市。
相比之下,成渝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结构体系是另外一种模式,即城市之间的规模差距悬殊。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成渝城市群,两个超大城市本身的土地空间也大,仍处于要素加速集聚的阶段。
根据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成渝城市群的流动人口高度集中在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且愈发聚集的趋势明显。2000年,在重庆和成都的流动人口占城市群的比例分别为29.9%和11.8%;2015年,在成渝两地,这一比例为57.6%,聚集程度大幅度增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常住人口总量达到2093.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这一增量在各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和广州这两个一线城市,位居第三。增加的人口,有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周边的地市州。数据显示,十年来四川有13个地市州人口出现减少。
从城市结构体系来看,成渝城市群拥有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但在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到1000万)以及I级大城市(城区人口100万到300万之间)的城市群均出现了断层。
在京津冀,京津两个超大城市之后,目前该城市群内也没有一个特大城市,只有一个I级大城市石家庄。近年来,随着北京非核心功能的疏散,北京周边的城市加快发展,包括廊坊等城市人口增长较快,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体系也将不断优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