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照片,刺痛了主页君的心。 

一片白雪皑皑中,一只赤狐叼着鲜血淋漓的北极狐,打算细细品味自己猎得的美味。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这只不过是自然界食物链中最寻常不过的一环。

 

但实际上,赤狐和北极狐,根本不应该是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

 



 

赤狐和北极狐,同属犬科、狐属动物。

 

从血缘上讲,它们的的确确称得上是「近亲」。

 

只不过,这对近亲很难相见,赤狐的栖息地分布于整个北半球,包含欧洲、北美洲、亚洲草原以及北非地区,但因为极地气候寒冷,赤狐的足迹最远只能达北极圈附近。

 

而寒冷的北极圈内,则是北极狐的天下。

 

绝大部分情况下,赤狐和北极狐都是“王不见王”,相安无事。

 



 

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多赤狐开始北上“入侵”近亲北极狐的领地,原本的「近亲」成了相互厮杀的竞争者。

 

于是,就有了赤狐捕食北极狐的一幕。

 

《人与自然》纪录片在拍摄旅鼠时,也曾捕捉到了类似的画面。

INSIGHT视界,

气候变化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因为气候变化、领地扩大,赤狐竟然开始扑杀北极狐! 上一秒,被称为「苔原王者」的北极狐,还在充满阳光的雪地上懒洋洋的晒太阳。下一秒,一只赤狐就突然窜了出来,北极狐被追得东奔西逃。 由于两只狐狸体型大小悬殊,这完全是一场赤狐单方面的追杀,北极狐单方面的大逃亡。 #气候变化

视频号

 上一秒,被称为「苔原王者」的北极狐,还在充满阳光的雪地上懒洋洋的晒太阳。

 

下一秒,一只赤狐就突然窜了出来,北极狐被追得东奔西逃。

 

由于两只狐狸体型大小悬殊,这完全是一场赤狐单方面的追杀,北极狐单方面的大逃亡。

 

万幸的是,这一次赤狐并没有追上北极狐,「苔原王者」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如果放在一百年前,赤狐捕猎北极狐的画面,根本就是闻所未闻。

 

就像我们从没听说过狮子会以捕杀老虎为食物一样,赤狐和北极狐原本也应该有着各自的猎物,而不是自相残杀。

 

但是随着气候的逐年变暖,赤狐的活动范围向北扩大,北极圈也成了它的栖息地。

 



 

适应力极强的赤狐来到了白茫茫无尽的冰雪荒原,没有丝毫的不适应,杂食性的它是几乎完美的“机会主义者”,蚯蚓、甲虫、鸟类、野兔等食材都来者不拒。

 

为了在北极圈内找到更多的食物,赤狐的捕猎名单中,还加入了和自己在食物链中同等级的——北极狐。

 

面对比自己体型大了一圈的赤狐,北极狐唯一的选择,就是让出食物充足的领地,退居缺少食物的荒僻角落。

 



 

到那时,留给北极狐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只有灭亡。

 



 

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只雪豹匍匐在岩石之后,等待着猎物的到来。

 

它没有失望,悬崖的下方不远处,一只落单的岩羊出现了。

 



 

转瞬之间,雪豹一跃而起,飞速冲过层层岩石咬住了岩羊的脖子。

 

但因为它冲得太快,悬崖又过于陡峭,一时刹不住脚步,雪豹和岩羊双双摔下山崖。

 

撕咬在一起的两只动物,如同一个滚落的巨石,一次次地重重磕在岩壁上。

 



 

整整35秒的坠落过程,雪豹一直死死咬着岩羊,没有松过口。

 

等到最终停下,雪豹的后背早已鲜血淋漓。

 

实际上,根本不会有任何一种动物,能为一口吃的,豁出去自己的性命。

 

但雪豹没有办法,越来越热的气候让他已经无法适应原有领地的环境,一身厚厚的皮毛能抵御住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却对越来越多的零上高温天气无可奈何。

 

只有等到哪一天难得降了温,雪豹才能一展它「雪山之王」的身手。

 

在遇到那只落单的岩羊之前,雪豹已经好一星期没吃到东西了。

 



 

否则,它怎么可能为了捕猎岩羊,活生生摔掉自己半条命。

 

雪豹因为全球变暖而难以捕猎,有的动物却因为全球变暖而吃掉了同类。

 

在北极,生存着一种靠外界环境调节体温的狼蛛。

 

随着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北极变得越来越温暖,狼蛛的体型也变得越来越大。

 

👇下图有蜘蛛,谨慎点开

就像胖子通常需要的食物比瘦子多一样,变大的狼蛛,需要的食物也会增加。

 

不仅如此,在无脊椎动物中,雌性个体的体型大小与生殖能力之间通常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越来越大的狼蛛们很有可能繁育更多的后代。

 

因此,雌性狼蛛为了减少下一代的竞争对手,往往会选择残杀掉其他狼蛛,再将其吞食肚中。

 

虽然这种「同类相食」现象在狼蛛种群里一直存在,但随着气候变暖,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导致了狼蛛在繁殖能力变强的情况下,数量却不断变少。

 

👇下图有蜘蛛,谨慎点开

这样的悲剧,不仅发生在陆地,同样也在海洋。

 

气候变暖会导致海水中含氧量减少,海洋生物们不得不离开原本的生活区域。

 

据测算,海洋物种分布的外沿正在以每10年平均72公里的速度,向南北两极推移。

 

用华盛顿大学教授Curtis Deutsch的话说就是:"要么逃亡,要么灭亡。"

 

还记得那只看哭了无数人,瘦骨嶙峋的在浮冰上求生的北极熊吗?

 



 

连北极的冰盖都开始融化,北极熊们已经无处可去。

 



 

去年夏天,南极的最高气温首次突破了20℃。

 

曾经连绵不绝的冰川融化了上百公里,美国NASA发布的卫星图发现,在短短9天之内,南极的雪消失了1/5。

 

和高温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个诡异的景象——

 

曾经白茫茫的冰原,竟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红色!

 



 

有人好奇踩了上去,发现脚下的颜色越来越深,宛如从冰川深处渗出了鲜血。

 

同时,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甜甜的西瓜味儿。

 

研究人员连忙将鲜红色的雪地样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后才发现,白雪之所以变成红色,是因为一种蕴含类胡萝卜素的“雪藻”的存在。

 

在冰雪覆盖下,雪藻虽然能够存活,但处于休眠状态,并不会大量繁殖。

 

但当温度升高,冰雪融化时,雪藻便会苏醒,随着温度的升高大量繁殖。

 



 

当时,南极气温直逼20℃,结束冬眠的雪藻在温暖的天气下复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侵占南极积雪。

 

于是,就有了罕见的“西瓜雪”。

 

更可怕的是,雪藻的出现并非仅仅是温度升高、冰雪消融的标志,它们的存在还会降低积雪反射率,使冰雪消融进一步加剧。

 

与其说那些令人类惊叹的赤红、粉红的雪营造出了一个人间仙境,不如说是地球在高温下已血流如注。

 

最为令人无力的,是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逆转气候变暖。

 

从工业革命开始,电力、火车、汽车、飞机,甚至更多更好吃的粮食……那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无时无刻不在向大气层中排放着无数的二氧化碳,最终也导致了地球气候越来越热。

 

但是,在这样一个由人为原因导致“狐狸兄弟”相残的世界里,人类自己的未来又会怎样呢?

我们总是感叹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但或许,看过这篇文章的你可以选择慢慢的开始做一些保护环境的选择。

 

假设你一个月要用100个塑料袋,那如果你改用帆布袋,那么一个月下来就能减少100个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

 

即使你嫌弃帆布袋的样式不好看,两个月换一个,那么一年一下来也只不过用掉了6个帆布袋,却节约了1200个塑料袋。

 

缓解气候变暖,并不是像非要像西方人说的那样,禁止火力发电、少吃乳肉蛋,而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水电、多用公共交通出行。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