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ID:IamaScientist),作者:一只哈代,编辑:银古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吃,人类的本能。但为什么有时候吃起来就根本停不下来? 


想到这,眼泪真是不争气地从嘴角流了下来。难道因为我馋?因为手滑?还是生产商套路我们?广告们洞悉了人性的弱点?又或者是,干饭人干饭魂,干饭不需要理由…… 


别想了,先来回想一下你上一次吃得停不下来的情况,对照下面看看属于哪一种:


吃得停不下来的类别:


多巴胺在说:来快活啊


美食不仅是嘴巴在享受,大脑的奖赏回路也很热爱它们。收到大量脂肪、碳水化合物后,奖赏回路也会投递让你愉快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为了追求这种愉快感,多吃两口在所难免。


肠道菌群:耶耶耶,我们也要吃好吃的


有个说法叫“不是你要吃,是你的肠道菌群让你吃”。这也颇有道理,所谓肠道是第二大脑,你的肠道微生物们也在追求能量的道路上把你拐走。


味觉:我麻了,没有最甜只有更甜


就像吃辣可以锻炼出来,甜味也一样,如果你经常吃甜食,甜味神经元就会被重塑,对甜味的敏感度也就下降了,最后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条件反射,有事没事吃两口


只要摇铃,狗狗就会流口水,太憨了吧——且慢,人类其实不必狗子强多少!这次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个新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下丘脑里能“记住”美食的干饭神经元!


稳态进食:活着就行

非稳态进食:一百种吃的理由


先来认识一下我们干饭人的食欲是怎么被勾起的吧。干饭并不是你想干就干,干完就走。简单地说,作为哺乳动物,有两套机制管理着我们的干饭行为:


稳态进食(homeostatic feeding)非稳态进食(non-homeostatic feeding)。前者就是你觉得能量不足了,就会收到“饿了→想吃饭饭”的指令,简单粗暴,却让我们生存下来。


后者则是“饿了”以外的所有可能:受到学习、记忆和认知过程的调控;受到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系统输入的信息的刺激;还有广告、特定的记忆、压力、情绪对食欲的影响。所以当你在离家万里的地方吃到家乡菜就会多吃,失恋了可能就根本不会计算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甜食,压力大的时候控制不住从油炸食品中汲取安慰。


简单地说,非稳态进食就是“不饿,但馋”,吃得停不下来就是非稳态进食的一种。在摄入的能量满足新陈代谢后仍然想吃,甚至陷入到对某些食物上瘾的状态,原因就是前面说过的追求快感、肠道菌群的指引、耐受太好等等,而条件反射,让你无意识间被和美食有关的情景唤醒食欲的那个神奇神经元在哪里呢?


觉醒吧,干饭之魂!| Pixabay
觉醒吧,干饭之魂!| Pixabay


干饭神经元,是它先动的手


在我们下丘脑外侧结节核中有一群生长抑素神经元TNSST)。以前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个部分受到损伤时,人们就失去了食欲,容易瘦成一道闪电。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群神经元不仅影响着我们“吃”或“不吃”,还是一群“挑肥拣瘦”的神经元。


在实验中,科学家们给小鼠分别安排了普通食物、高脂食物和甜味巧克力棒,发现只有在小鼠狂吃高脂食物和巧克力棒的时候,这群神经元才活跃起来——小鼠们遇到好吃的就开心,遇到不好吃的就很嫌弃。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人为激活这群神经元,小鼠就会被“欺骗”,误以为自己在吃好吃的,两分钟前还很不屑的东西,现在也吃得津津有味,并且欲罢不能!也就是说,这群神经元不仅帮我们识别“是好吃的”,还控制着我们“停不住嘴”。


而且不只是一次停不下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当小鼠在自己的“干饭箱子”里连续被“欺骗”九天后,即使不再人为激活这群神经元,只要再来到这个熟悉的“干饭箱子”,它们就会失去自我管理,无法抑制地吃个不停。


开个脑洞——如果你被激活这种神经元的话……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了?


这感觉有点似曾相识,没错——不就是发生在巴甫洛夫的狗身上的经典条件反射吗!不过在巴浦洛夫面前,人人平等。仔细想想,当我们走进某些特殊的“美食”环境,譬如能让我们自动联想到炸鸡香气麦当劳或鲜美肉卷的火锅店,是不是容易控制不住地多吃(可恶,光是写下这段文字,作者已经饿了)。所以这个干饭神经元会自动学习记忆“情景环境”了?为什么它这么高能?


天下没有什么烦恼是干饭不能解决的。如果一顿解决不了,就干两顿!| Pixabay<br label=图片备注 class=text-img-note>
天下没有什么烦恼是干饭不能解决的。如果一顿解决不了,就干两顿!| Pixabay


上游boss,竟在海马体里!


干饭神经元的厉害,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记性好,而是因为在它们的上游还有一个管着记忆的大boss——在记忆的形成与提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马下托(vSub)


当小鼠在“干饭箱子”里狼吞虎咽时,从海马下托到生长抑素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被反复加强,训练到了一定程度,小鼠再次进入“干饭箱子”时,管理记忆的海马下托神经元活跃起来,并迅速发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给下游的生长抑素神经元,让它们变身成干饭型神经元——小鼠们就会条件反射地感觉眼前是好吃的,要多吃。


那么,这个神经元会让小鼠(或者我们)变成干饭机器吗?


能不能从情景记忆的暗示中逃过一劫,不受其蛊惑呢?


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科学家发现,假如把小鼠放在“干饭”箱子中,但在激活生长抑素神经元的时候不给与任何食物,无论多少天的刺激也不能使小鼠建立起“干饭箱子”与“好吃的”之间的条件反射。也就是,没有吃的时候,这组神经元是不会变成干饭神经元的。


所以,说到底,要想管住嘴,还得“管住嘴”。


只要不去吃第一口,就不会有第二口、第三口……


科学干饭,健康快乐


看到这里,你大概会觉得要想拒绝美食的诱惑实在是太难了,日常的广告营销手段那么多,我们很难不被设下心理暗示,像“干饭箱子”里的小鼠一样掉入美食陷阱里,在“干饭神经元”的驱使下鬼使神差地干饭,然后悄悄地变胖。


非稳态进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又非常复杂的行为机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调控,不大可能被自我约束至完全“戒除”。我们可以尽量避免那种会让人吃得停不下来的环境(如果热爱看吃播的话……),避免这种条件反射的形成。另外,如果“稳住”稳态进食,不要在非进餐时间吃太多,少吃高糖高脂的食物,一日三餐吃饱了,吃好了,就也自然规避掉大多数不良饮食习惯。


要不要试试拿苦瓜做壁纸?| Pixabay
要不要试试拿苦瓜做壁纸?| Pixabay


对本来就自律的人来说,是不是感觉“听君一席话,真是听君一席话啊”?不要低估这个研究哦,这组神经元处于下丘脑,这意味着它和意识不相关,更不可控,和奖赏回路的机制完全不同,就像解开了大脑里另外一个关于吃的秘密。


本文对想要自律的人的帮助可能在于:理解了原理就可以合理地自律了(放过自己)


参考文献

[1]Lutter, M. and E.J. Nestler, Homeostatic and hedonic signals interact in the regulation of food intake. J Nutr, 2009. 139(3): p. 629-32.

[2]Berthoud, H.R., H. Münzberg, and C.D. Morrison, Blaming the Brain for Obesity: Integration of Hedonic and Homeostatic Mechanisms. Gastroenterology, 2017. 152(7): p. 1728-1738.

[3]Liu, C.M. and S.E. Kanoski, Homeostatic and non-homeostatic controls of feeding behavior: Distinct vs. common neural systems. Physiology & Behavior, 2018. 193: p. 223-231.

[4]Lee, P.C. and J.B. Dixon, Food for Thought: Reward Mechanisms and Hedonic Overeating in Obesity. Current Obesity Reports, 2017. 6(4): p. 353-361.

[5]Chloé Berland, Enrica Montalban, Elodie Perrin, et al. Circulating Triglycerides Gate Dopamine-Associated Behaviors through DRD2-Expressing Neurons, Cell Metabolism, 2020.

[6]Coccurello, R. and M. Maccarrone, Hedonic Eating and the "Delicious Circle": From Lipid-Derived Mediators to Brain Dopamine and Back. Front Neurosci, 2018. 12: p. 271.

[7]Mohammad, H., et al., A neural circuit for excessive feeding driven by environmental context in mice. Nature Neuroscience, 2021. 24(8): p. 1132-1141.

[8]Luo, S.X., et al., Regulation of feeding by somatostatin neurons in the tuberal nucleus. Science, 2018. 361(6397): p. 76-81.

[9]Roy, D.S., et al., Distinct Neural Circuits for the Formation and Retrieval of Episodic Memories. Cell, 2017. 170(5): p. 1000-1012.e1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ID:IamaScientist),作者:一只哈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