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作者:番茄(法律出身的文艺中年。工作10年+后,跑去美国法学院当学生,旅途偶遇人生伴侣,定居纽约哈德逊河谷),本文首发于2021年4月11日,头图来自:《阿甘正传》剧照


说起纽约,总是很容易想到“纽约客”。其实如果你住到纽约就知道,只有那些住在纽约City尤其是曼哈顿的人才会被称呼或自诩“纽约客”,其他城外的人就没有这个标签了,就像法国人认为巴黎城内才是“本省”,巴黎城外的地区则统称为“外省”一样。


几年前,纽约摄影师 Brandon Stanton 创办了一个摄影项目“Humans of New York”,通过曼哈顿街头人像摄影,收集了很多普通尤其是底层纽约客在纽约城里追寻美国梦的故事,引起很大反响。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Goodbye to All That: Writers on Loving and Leaving New York”,是一本曾经生活在曼哈顿的作家关于纽约 City 的回忆录,回忆的往事都是发生在纽约城里的大街小巷,足以打动人心,主人公便是传说中的“纽约客”。既然称为“客”,也许就注定了他们是“过客”的宿命。


可还有一些人,他们散居在曼哈顿城外方圆一两百公里,一片出了 Bronx 就被称为纽约上州的地方,甚至可能一个城镇都抵不上曼哈顿一栋大楼的常住人口,他们也被称呼为纽约“人”,却不是纽约“客”。


既然不是“客”,便也意味着别于那些“客”的匆匆而过。他们安于一隅,在与曼哈顿近在咫尺又远离繁华的纽约乡村,过着平淡却也有故事的生活,是寻常人的平凡故事。


今天的故事是《美国寒门妈妈的梦想》(本篇故事均用化名,此篇为“乡居纽约”系列第一篇文章,第三篇详见:《乡居纽约:中年人的爱情是看不见的,只藏在生活里》


▲ 作者拍摄的主人公<br>
▲ 作者拍摄的主人公


一、差钱不缺爱


周末去朋友辛迪家拜访,赶上她家二娃游泳私教课。于是跟着她去游泳馆,小朋友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时间,我们坐在一旁聊着天。


辛迪是我先生好朋友阿诺的太太,数年前不幸患上 MS(多发性硬化症,一种神经系统绝症),行动已经不便,病情随时可能恶化,生命随时可能终止。阿诺自己患有先天遗传性心脏病,依靠长期服药维持。


当初两个人是在同一家公司打工时相识,那时辛迪是一个人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被有才华但体弱的“常年病号”阿诺吸引,嫁给了这个同时还带着患病老母亲一起生活的男人。


婚后,阿诺领养了辛迪的儿子,视如己出,两人后又育有一子。二娃三岁那年,辛迪检查出 MS,并逐渐失去工作能力回到家。如今,大儿子十五岁,小儿子九岁,两个人睡上下铺,住在二楼过道改造成的角落。同母异父的他们感情很好,生活上彼此爱护,学习上相互督促。


同住一起的还有阿诺的老母亲露西,年过七十的她多年前查出乳腺癌,治疗后前两年二次复发,化疗后更加体弱。她住在家里采光最好、最宽敞的房间。当年她对辛迪未婚先孕还带着娃嫁给自己从未结过婚的儿子还有些不满,如今两个人相处得亲如母女。


自从露西因所帮佣的老人去世而失去了难得的收入,辛迪就帮助她把手工产品放到网上售卖,从拍照到网上设置和联络,都是辛迪一手包办。两个人一起进进出出,形影不离,在美国的婆媳里绝对是难得一见。辛迪说:“我知道她总有一天会接纳我的。”


这么一大家子以阿诺收入和政府给辛迪的残障补贴为主要生活来源。幸亏阿诺做得一手好雕塑,工作之余会制作影视剧道具,会画画的辛迪负责涂色,再在网上销售。因手艺好、售价合理,在业界也有了口碑,销售不错,为家里三大病号的医药费账单支付多了一份保障。听说每次额外的医药费账单一出,他们就得加班加点地接活。


奶奶露西年轻时就做得一手好手工,现在虽体弱眼睛也大不如前,但也会做一些编织家居用品出售。两个孩子也没闲着。刚读高中的老大在游泳俱乐部当救生员,二娃也会在妈妈涂色时打打下手,做些家务。辛迪说,“这个家每个人都要劳动”。


相识四年多来,虽然知道他们生活常常捉襟见肘,有时艰难到要等着货款入账才有钱给辛迪买药,甚至要去网上买没有牌子但据说有同等疗效的“山寨药”,却没见夫妻俩愁眉苦脸抱怨过,更多的是感受到全家人为生活的齐心协力和其乐融融。


辛迪告诉我,根据美国政府政策,他们的微薄收入相距政府补贴的下限就差一点,但如果她搬出去自立门户,以她的残障条件和无收入来源状况,可以完全享受政府的医疗和生活补贴,不至于全家人一起日子过得这么差钱。可是,为了钱要和家人分开,她做不到。


人可以差钱,不能缺爱。


▲ Photo by Joseph Pearson on Unsplash<br>
▲ Photo by Joseph Pearson on Unsplash


二、寒门也有欢乐秘笈


爱好电影的夫妻俩把家里地下室不到十平米的空间改装成小型影院。人家不要的沙发,他们进行改装,做成排排座,还有放饮料杯的设计。墙上贴满了喜爱电影的海报,在墙角有个玻璃框,里面有几个经典电影造型模型,一个大屏幕连接着光碟机和音响,效果出来还真有影院小包间的感觉。他们说一家人不用花钱去电影院,坐在家里,捧着可乐爆米花,一样能享受到美好时光。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夫妻俩用简单器材,拍了一部喜剧片,道具全部自制,全家人和朋友友情出演,前后历时两年。我看过片花,都是各种搞笑段子,让人欢乐之余,也让我佩服他们的创意和动手能力。


生活有苟且,有不堪,他们选择面对、克服和化解。辛迪说,“我们家的欢乐不用钱或者不用很多钱就可以买得到”。


三、妈妈的魔法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交不起很多费用,尽管因罹患 MS 行动不便,辛迪在孩子的 PTA (美国学校的家委会)主动承担了大量义务工作,以代替各种缴费捐款。


当她发现小儿子有游泳兴趣时,又通过义工服务为儿子在校外俱乐部赢得了低学费练习游泳的机会。只是这次当她告诉我小儿子上私教课时,我还是有些吃惊,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费用高吗?“她悄悄告诉我:“免费的”。


原来,这个游泳教练原本就是她儿子的指导老师,因为一场是非面临解雇危险,是辛迪挺身而出,一个人摇着轮椅车去到俱乐部找到负责人,说明这位教练从业务水平到和孩子互动方面都非常优秀,继而保住了这位教练的饭碗。


为答谢她,那位教练主动提出免费教授她家二娃。尽管不能像其他家长一样给私教小费,但她仍坚持在节日时买点礼品卡表达感激。辛迪说,“我怎么着也要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表达我的感激”。


相处时间长了,也慢慢听辛迪说起更多自己的过往。她年少时和父母有矛盾,早早离家独立,迈入社会,在很多城市流浪过,打过很多份工,虽只读到高中,却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会了很多本领。


在因病残障在家后,她一刻也不闲着,不仅各种网上兼职,微薄收入贴补家用,还积极求学。不仅拿到了大学文凭,还考取不少职业技能证书,有些是所谓“无用”的文凭,比如理发、护理,今年她还将拿到某大学语言学的硕士学位,而且因为她成绩优秀,学费全免。她自嘲喜欢“collect education”(收集文凭证书),享受学习的乐趣,也能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两个儿子不负所望,在学校都是优等生。辛迪说:“I want to teach them by showing instead of telling them what to do(我想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做,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四、过好一生,记得相爱


常年服药及并发症导致辛迪体重一度达到 300 磅。听医生说控制体重有助于缓解病情,延长生命,辛迪开始减肥。她说自己要尽可能活得久一点,才可以为孩子的未来多做一点准备。因极度自律,严格做到积极锻炼,控制饮食(一天就只是摄入800~900卡路里),一年下来辛迪减去 100 多磅体重,让自己对未来多了一份信心。


两个儿子性格各异,她会根据各自个性对其兴趣爱好和技能进行培养。大儿子安静腼腆,喜欢数学,早年出于爱好修过大学数学专业的她,就用所学刻意训练儿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二娃活泼开朗,喜欢表达,她就积极训练儿子的演讲能力,带领儿子做手工的同时让他进行讲解并帮助上传到 Youtube 上。


她弄来一架别人不要的旧钢琴,开始教儿子弹琴。平日里自己做画工时,也顺便指导儿子做雕塑涂色。她的愿望就是在自己离开以后,两个孩子可以专业互补,在过好各自生活的同时相互关照。


辛迪说:“我想训练他们可以独立过好一生,又能相亲相爱”。  


这几年国人总是说寒门再难出贵子,阶层固化的形势越来越严重,即使在美国也一样甚至更有过之无不及。尽管美国政府和民间有不少援助项目,可穷人家的孩子比起富人自然缺少很多资源。很多美国父母望子成龙之心没有中国父母那样迫切,但终究有为人父母最朴素的期待。


辛迪说,她对孩子没有太高的要求,如果非要说理想的话,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兄友弟恭,相互扶持。“At the end of the day, only family matters”。她眼里,这世间,亲情最可贵。


五、写在后面


中国人说“眼因流泪而愈发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苦难本身从来不是财富,能够因为经历苦难而保持对世间的温柔和善意,而不是对世界的防御和生活的猜疑,才是生命最美的绽放。


辛迪作为一位美国的寒门妈妈,有天下所有母亲育儿的初心,对于命运发放的重疾罹患和经济拮据的难题,她年纪轻轻却随时可能进入生命倒数,却以自己的宽容、坚韧、勤劳、乐观、感恩、自律和上进,给孩子交了自己的答卷,树立了一个如何好好活着的榜样,让孩子见识到在生命里真正长出来的力量。


这两个寒门孩子所拥有的特别“资源”不是钱买到的,却相信已经足以化成孩子的内驱力,成长为母亲期盼成为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作者: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