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Kuma、毓宁,头图来自:《小欢喜》剧照
上周编辑部讨论了一条报道,讲的是孩子7月初在书架上翻找资料,不小心碰落了本子,意外发现后面露出一台摄像头。
主人公知道父母用摄像头“监控”他之后的第一感受是:“我像个在拍小电影的呆子,还感觉自己像个宠物”。
还有这样一条微博:一位女生晚上给自己手办拍照的时候,偶然间发现储存罐里有光线,仔细翻看才发现里面有妈妈偷偷安的摄像头。
明里暗里给自己孩子房间装摄像头的新闻其实很多,而有一条新闻里爸爸的发言让我感觉似曾相识。孩子因为房间安摄像头报警,爸爸说:
除了未成年人,成年人也有这样的困扰。在豆瓣上还看见一些发言,比如家人把自己的内衣内裤随便放在任何地方、在垃圾桶里面翻自己用过的避孕套、把自己在家脱毛的事情直接说给邻居听......
那种不舒适的感觉,除了自己的秘密暴露的无所适从,还有一种无法控制自己私人空间的无力感。
真的很想对父母说,请尊重我的隐私!
谁说小孩不需要隐私
大人常常觉得小孩没有隐私。
但美国国家卫生系统发展心理学家 Liggett 表示,其实大多数孩子5岁开始就觉得需要隐私,他们会拒绝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裸体。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对隐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比如想要拥有自己的房间等等。
孩子们对于隐私的渴望,其实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建立隐私的观念,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会有利于建立与他人的边界感、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保护自己的意识、和在意他人感受的能力。
需要隐私也不代表孩子一定干坏事
在针对父母在小孩房间安装摄像头督促写作业的一个新闻采访中,有位小孩提到:“她(妈妈)说我好好学习就不怕这个东西了。”
其实想要更多的隐私也不一定意味着孩子有什么要隐瞒的。
在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青少年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凯勒霍克说:在青春期,孩子的大脑、身体和社交生活正在迅速变化。当他们尝试自己的身份和自我表达时,他们需要空间来弄清楚这一切。
隐私代表的不光是物理空间,也是心理空间。成长本身就是一个慢慢跟爸爸妈妈分离,并逐渐独立的过程,拥有这样的空间也是学习“独立”的必经之路。
将心比心,其实每个人不管扮演什么社会角色,都会希望自己有拥有小秘密的自由。
偷看隐私,可能损害我们的信任关系
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侵犯孩子的隐私会损害亲子关系。
当父母窥探孩子的隐私时,对孩子传达了不信任的信息,孩子反过来也会觉得不能信任父母。
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父母进一步侵入以获得更多信息,一方面即使他们需要帮助也不跟父母主动沟通。
在电视剧小欢喜里面,妈妈对英子的控制就非常强势,她房间有巨大的窗户,妈妈在客厅可以看见房间内的一切。
而当英子过生日收到爸爸的乐高时,选择的不是告诉妈妈,而是藏到朋友家。因为妈妈曾经翻过她的书包,替她保管了朋友送自己的玩具。
电视剧最后,英子也非常直接地跟妈妈表达,自己想离开家读大学就是想要逃离她。
缺少隐私的小孩,成长有可能受阻
建立身份是青少年期的重要任务,父母对于隐私的侵犯造成他们很难建立自己的身份,从而会缺乏自信和自我效能。这又进一步影响与同龄人的关系、交朋友的能力、和相信自己能做成事情的能力。
当孩子们觉得他们的隐私被侵犯时,甚至可能导致专家称之为“内化”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比如焦虑、抑郁和退缩。
天普心理学教授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也说过:“有很多研究表明,在父母过度干涉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原因是他们破坏了孩子对自己独立应对问题能力的信心。”
正经说,这有可能是违法的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也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为进一步厘清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边界,该条还特别明确: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
真正的关心,应该在双方都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自我表露管理理论(Communication Privacy Management Theory)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被要求提供的信息越多,他就会越觉得自己有必要透露信息,而他们会透露得越少。人们倾向于只在他们觉得自己能控制多少信息和哪些信息可以让人们知道的情况下披露信息。
我们也理解有的家长因为要监护小孩,或者其他不得已的原因,需要在家安装监控等,但也许可以尝试更平等的沟通方式, 比如:
如果要利用摄像头监督孩子的学习,需要公开和孩子说明,可以约定使用时间和地点
进房间前敲门
需要查看书包、邮件、房间时提前告知
询问孩子看医生时是否希望自己在场
不要将孩子的信息随意透露给其他人
尝试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规则,讨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突破界限(比如你真的觉得不对劲时)
最后,写这篇内容时,我一直想起电影《初吻》里,苏菲玛索饰演的维跟自己父母和外婆的关系。
外婆会在知道维的男友去卡布尔后,直接掉转车头带她去卡布尔见男友,晚上在舞会远远看着她跟男朋友约会,还会跟她坦诚聊到避孕话题,让她别轻易把自己送出去。
维去参加派对,父母去接她的时候,只是停在派对的楼下等她出来,其他家长也都是在楼下车内等着。
在电影里,他们除了家长,也像年长的朋友,在监护的同时,也给到了足够的空间和支持。
也许,一些适当的空间和信任,能带来另一种更深层的开放和亲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Kuma、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