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秦半两,原文标题:《金鸡奖海报投票引争议| 以审美之名围猎编外雄鸡》,头图来自: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海报设计大赛网络人气投票页面截图
“救救这只鸡!”
2019年,全网自发组织和参与金鸡奖海报“民间”挑战赛的盛况犹在眼前;2021年,由“官方”主办的金鸡奖海报设计大赛在5月拉开序幕,并于近日开启大众投票通道。
截至目前,手绘卡通风格强烈的《雄鸡凝视》在网络人气投票中排行第一,引起广泛热议。
不少人对这只“不正经的鸡”感到真香,认为它风格鲜明,突破常规,值得被欣赏。但也有人并不认可该排名对最终海报设计的艺术参考价值,认为网友的投票多是出于恶搞心理。
两年前,在怒其不争的“全网监考”热潮下,备受瞩目的金鸡曾顺利实现了从“土味鸡”到“争气鸡”的华丽转身。
两年后,在官方发起的“全民参与”活动中,刚刚从街头牛皮癣广告风中逃出生天的金鸡似乎又受到“娱乐至死”的威胁。
无论是“官选”还是“民选”,近年来金鸡奖的海报设计总是牵动着大众的目光,也似乎难逃被“吐槽”的命运。而在其背后,一场关于审美与话语权的讨论从未远离。
一“鸡”绝尘的《雄鸡凝视》,与难以消解的审美“巴别塔”
从金鸡奖海报设计大赛开启网络人气投票到现在,《雄鸡凝视》几乎是以一“鸡”绝尘的姿态冲上排行首位。
从百张入选海报的整体风格来看,简洁准确的抽象表意、创意独特的文字设计、整体和谐的色彩运用等仍然是在电影节海报制作中相对受认可的视觉元素。
与其他主要依托数字技术制作、完成度极高的候选海报对比,《雄鸡凝视》的手绘画风、手写字体、初稿设定确实略显“格格不入”,不符合电影节海报的一贯“标准”。
它不像是一张服务于电影节海报的设计图,更像是一幅涂鸦而成的儿童画,人们对它究竟是“美”,还是“丑”的讨论也难以达成较为统一的意见。
许多网友从创新性、艺术性等角度阐释该设计的可取之处,解读作者的创作意涵。随后,海报原作者其他作品在网络上的曝光让“五彩大鸡之凝视”的“出道”愈发合理,图片中眼神睥睨、色彩绚烂的鸡不乏可以理解为一种不流俗的个人风格展示。
但即便有“小众”“独特”等词作注脚,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可特定风格的“美”。
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框架与感官体验,每个人对同一视觉表现的鉴赏势必会产生私人化的不同解读与喜恶情感,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审美经验也会有所区别。
这种审美层面的差异固然存在,且难以消除,如果以此为主题的对话仅仅停留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和企图互相说服的排他争论,这场有关“美”“丑”的讨论就会陷入各说各话的僵局。
李砚祖教授曾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一书中指出,“为传达而设计也就意味着为沟通而设计,沟通正是视觉语言的终极目标。”
因此,某张电影节海报在设计师笔下的“出生”“问世”,不仅是为了达成传递奖项基本信息的目的,同样意味着它正以视觉语言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发出“沟通”的邀请。
这样的邀请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包容共存的基础之上,它无意引起一味的玩笑与观点的互轧,也无意筑起限制表达和交流的审美“巴别塔”。
放权大众的网络投票,一场娱乐恶搞的闹剧?
在审美层面的争论之外,不少人也认为《雄鸡凝视》能位列第一,其中不乏有网友娱乐恶搞的因素存在,会对金鸡奖海报大赛网络投票的选拔意义产生影响。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在某种角度来说,网络投票的结果确实难以切实体现人们的整体意见。
尽管网络投票看似因参与门槛低、公开程度高而获得较大的传播覆盖范围,但事实上真正主动关注并持续参与其中的,往往仅是互联网虚拟社区中的一小部分群体,而这些群体通常有特定的身份标志和联系,容易导致结果的同质化。
此外,网络用户的匿名性、投票程序的简易性等因素使得人们在选择时难以完全保持“理性人”的态度,以求在博弈下寻求整体最优解,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游戏”心理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本次金鸡奖海报设计大赛的流程也体现出官方在这一方面的综合考量,不仅在复议阶段设置“专家”与“大众”的两层评选,在初评和终评时也有来自“专业”“组委会”的双重把关。
可是,如果由此全盘否定电影节海报大赛网络投票的存在价值,或许太过武断。
诚然,“大众评委”的集中选择可能会造成群众意见的遮蔽,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投票的过程就是一场娱乐恶搞的闹剧,投票的结果毫无参考价值。
一方面,网络投票环节的设置让网友实现从“监考官”到“阅卷人”的转变,体现出主办单位官方对大众意见持吸收采纳的态度,展现出其向大众不断靠拢的决心。
与此同时,对于主办来说,以网络投票形式赋予公众一定程度上左右结局的权力,能够有效刺激后者对金鸡奖海报及其本身的讨论,为即将展开的电影节相关活动打造热度。
对于网友来说,大众投票流程的确也为“民意”的整合和释放提供了一条渠道。
在“非主流”登顶的《雄鸡凝视》之外,目前位列第二、三名的《金鸡啼晓万象争鸣》《巍巍雄鸡,东方破晓》海报作品皆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水墨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大众审美的“主流”取向。
许多人也在亲身参与或号召他人投票的过程中,重拾对金鸡奖乃至电影、平面设计等领域的好奇与关注,对自身审美取向的认知和确定,以及对视觉意象文化内涵、艺术表达的探索与追求。
“设计专家”vs“全民参与”,该由谁来拯救金鸡?
这些年来,金鸡奖似乎一直在寻找电影节海报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延续几年的“土味”出走以后,2019年的金鸡奖海报采取了与专业团队合作的形式,主要由LAVA熔岩观设计工作室负责。
有备受诟病的“地摊广告风”在前,大部分网友对此设计持乐观欣赏的态度,但仍有部分人指出,该海报中规中矩,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同样试图从“土味”定势脱离的第10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先导海报却没有那么幸运,该海报由“科班出身”的设计团队“立入禁止”负责,采用了比较前沿的动态海报形态,但仍受到许多网友的吐槽。
如今的金鸡奖海报又迈出革新的步伐,首次采取“全民参与”的选拔形式,不仅在社会各界范围内征集海报设计稿,在评选流程中也加入“大众评委”的环节。
但不论是“官选”还是“民选”,不论是“专业设计”还是“业余设计”,金鸡电影奖海报总是难逃被批评的宿命,其产生方式似乎陷入无解的两难境地,难以做到皆大欢喜。
在对各大电影节海报审美争论的背后,其实是专业与大众、官方与民间的话语权不断交锋,而在此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边界不断模糊与重建。
通过对电影节海报的审判,专业领域的神秘性与神圣性一次次被削减,而全网参与设计海报的行动也让专业与大众之间的分界渐渐走向消弭。
每个人都可以谈论金鸡、制造金鸡,从自己的角度解构金鸡,它可以是轻松的、戏谑的,也可以是严肃的、讽刺的。
因此,当一件“非主流”的设计作品成为热门时,我们或许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大众娱乐的结果,还要从中看到对主流范式的反抗。
但矛盾的是,大多数人往往也不愿意将“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完全颠覆,后者打造的一些审美规范仍然会时刻影响前者对“美”的感知。
在这一过程中,“专业”与“官方”的引领性和权威性再一次被建立,人们仍然期待它们对一定标准限制下的“偏航”进行纠正。
那么,究竟该由谁来拯救金鸡?
或许,金鸡并不需要拯救,它只需衔来一个与“美和艺术”相关的话匣子,而每一个人都有权获得一把将其开启的钥匙。
参考资料:
[1]签约艺术家|秦国强——将心中的小怪兽放出来透透气吧. 个人图书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秦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