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我陪女儿Jenny逛超市,意外发现学某思竟在摆摊做推广。

Jenny凑过去,发现是在推广线上课程。Jenny拿着工作人员送她的笔记本说,没想到啊,没想到,学某思竟然有超市摆摊的这一天!



确实新鲜!还记得人头涌动的面诊考试吗?还记得狂刷APP抢学位报班吗?还记得中午12点至2点的奇葩课时安排吗?

现如今,竟然在超市里摆摊宣传,实在是有些自贬身价,从云端跌回地面。

双减政策在暑假期间出台,时机选得好,正好给方方面面消化和缓冲的时间。刚开始,学校、家长、培训机构和教培老师们,都有点应对失措。现在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出台双减细则,大家开始陆续缓过劲来,理性思考双减政策下,该如何调整。

△“双减”政策一出,各地陆续发布实施意见

这两天,手机微信陆续收到教培机构《致家长的一封信》,都用委婉的语言,描述机构面临的困境,以及呼吁家长配合,共度时艰。教育部门也以公开信形式,提醒家长选择正规培训机构,谨慎缴付学费。

△ 深圳家长收到的《致家长的一封信》



8月24日,夏夜凉风中,好友如常散步消食。楼下停着一辆货车,几位工人在路灯下,噼里啪啦地拆着家具。原来楼上开业不久的教培中心,偃旗息鼓,及时止损,关张后把桌椅板凳回收成劈柴。





△ 深圳结业的教培,连夜拆家具(小文/图)

在深圳,几乎所有临近学校、住宅区的社区商业中心,都有一个特点,四楼是影院餐厅,三楼是清一色的教育培训,二楼是商店,一楼是餐厅和咖啡店。学生们假期在这些小而全的综合体里安排得明明白白。

好友和我说,楼上的教培倒闭了,学生扎堆的这些餐厅也离关张不远了。

作为一位准初三的学生家长,我对补课的最初印象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女儿Jenny当时就读家附近的公立幼儿园,每日练拍球、跳绳、涂鸦、游戏,和贵族私立幼儿园的课程相比,显得对人生起跑线不太敬畏。于是,有些小朋友转去了语数英的学前班,有些小朋友开始去上教培机构的幼小衔接课程,翘首以盼考入尖子班。

虽然当时他们只有五六岁,却如踏上无止境的天梯,预示着以小升初为阶段性目标的鸡娃生涯开始了。

△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当时觉得不可思议,小学六年的文化知识并不复杂,值得那么早开始揠苗助长吗?所以并没有报学科类的补课班。低年级的Jenny也没闲着,围棋、国际象棋、舞蹈、英语、钢琴……还有鼓励她增加中英文阅读量。

直到五年级下学期,惊觉身边的优等生都很有针对性地补课,发力冲刺百合外国语、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中学、高级中学,一些家长的目标甚至是远在广州,被称为“神学院”的华附。一直对补课和鸡娃嗤之以鼻的我,莫名其妙地就被这种气氛裹挟进去了。

Jenny中途加入补课大军,却抢不到时间合适的学位。于是咬咬牙刷卡,报了价格不止翻倍的数学8人小班和英语一对一。一个星期总有两三天,当时只有10岁的Jenny放学后不回家,自己去吃简单晚餐后,直接去补课。下课时,晚上八九点的路灯下,一团稚气的Jenny背着书包,等我的车挤过来。而那条街,停了一溜来接孩子的私家车。回家吃点水果,Jenny就要把剩余的学校作业做完,赶紧洗漱睡觉。

有一次下大雨,Jenny到达补课班时鞋袜尽湿。我带着干衣服赶过去,发现Jenny 缩在补课老师的大披肩里,手里捧着一杯热茶,可怜得像一只流浪的小猫。这种高强度的课外培训,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接近于犯罪。

△ 综艺节目《告诉世界我可以》里有这样一位杭州妈妈,一口气给孩子报了英语、画画等10个兴趣班

猪年出生的深圳宝宝们,大概是经历了最滑稽最疯狂的2019年小升初点招,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有些过于狂热,疯狂补奥数,补英数,模拟人机对话……各名校为了掐尖,夜色中悄悄举办点招考试,民校网站因报考人数太多瘫痪,音乐特长生因奥数获奖而被点招……

幸亏,后来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慢慢降温下来,针对小升初的教培也略有降温。



以前看过一个反鸡娃的视频,演讲者带着预设答案,反问台下家长:你们强迫孩子补课,强迫孩子考名牌大学,那你们自己呢?你们考上名牌大学了吗?

如果台下坐着深圳家长,也许会答:考得上!确实,我身边家长朋友中,学历本科以上居多,硕士博士不鲜见。甚至有几位当年就是家乡省市的高考状元。所以希望孩子上重点大学,并不算是奢望,毕竟血液里有学霸基因。

但残酷的现实是,有一个并不权威的统计数据显示,60%的深圳高中生考不上父母的本科母校。

△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剧照

公平一点来说,生于70后、80后的家长的童年轻松快活很多,回忆里都是游泳爬树卡通片,没有培训班,那时的很多家长对学习抱着随缘的态度。凑巧孩子是读书的料,则把孩子的奖状随手糊墙上,年节聚会和亲友炫耀一下。孩子成绩不好,也不会太介意,只要不打架,不逃学,就是好孩子。

我推测,父母当年并不强求我考大学,去读中专,读技校,也是很好的。20岁不到就分配去国营单位,例如在轻工商场当一名售货员,嫁给领导的司机,住进单位分的房子,生一个独生子女,就相当体面了。

当年我们在深外读高中时,就曾有深圳机场的工作人员来晚自修教室,游说同学们放弃高考,去贵宾候机室当一名懂外语的接待员,直接端铁饭碗。这是今天很难想象的戏码。

△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句话曾出现在《新华字典》上

时代变迁,人们尝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甜头。

家境平平的小镇做题家,可以通过寒窗苦读,晋身城市精英,闯出一片天。最典型的例子是强子哥,当年背着茶叶蛋进京求学,投入互联网时代的滚滚洪流,创立企业。家境贫寒的农村青年,如今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业界大佬。不知妻美成为笑谈,但绝对不是土猪拱了城里的白菜,而是英雄配美人的旗鼓相当。

因为腾讯等高科技企业云集,深圳的南山粤海街道也许是平均学历和收入都最高的社区。去那附近的豪宅区逛逛,万家灯火里有学霸小镇青年们温馨的家,他们通过高考,跳出原有生活圈,在北上广深实现梦想。

△ 教育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剧照

与此同时,在后海绿树亭亭如盖的马路上,骑电动车挥汗如雨送外卖的小哥,早出晚归,赚取微薄收入的,同样也是是小镇或农村青年。每当外卖员为几分钟的延误而道歉时,总会触动我。理论上职业无贵贱,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份艰辛,没有福利保障,甚至有些卑微的工作。不得不承认的是,生活对无心向学者的惩罚过于严酷,而这种惩罚有可能伴随终身,甚至延续到下一代。

也许,这就是教育内卷,家长和学生不敢轻易放松的原因。



近日的闲聊扯淡,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双减,各种段子层出不穷。有一个培训班变身奶茶店的段子——奶茶每杯380元,附赠服务员伴学45分钟的服务。素来节俭的妈妈们,马上有一个不情之请:请问能不能三四个孩子作堆,只点一杯奶茶?

朋友Wendy家住莲塘,是一位有全职工作的二胎妈妈,也是蓝天教育的老主顾。今年二胎女儿要上小一,喜闻蓝天将开设莲塘分店,没有接送压力。刚做完评估,女儿分到了尖子班,谁料莲塘分店竟取消了。如果想继续补课,则要在非周末、非节假日,翻山越岭送孩子去翠园分点上课。对Wendy这个双职工家庭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 网上疯传一位上海妈妈的年度花销:为了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她在教育上的花销一年下来约20万

Wendy将信将疑,大家真的都躺平吗?真的都不补课了吗?真的平时不考试排名,到中考才勇敢开盲盒,不管孩子进普高或者技校,都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吗?

一位移居新西兰的朋友,提到朋友女儿15岁第一次参加考试的情形。确实没听错,9年级的中学生第一次考试,老师还温柔安慰,考不好不要紧,只是一次尝试。这新西兰小姑娘生活在一个人口很少的小镇,从小放养,就读普通公立学校,每天放学就去马厩忙活,给她心爱的骏马洗澡梳毛喂草料。这家父母是普通中产,但并不焦虑孩子未来,只要女儿在房间听音乐时,音量别太大,和朋友出去玩记得按时回家,就觉得没什么可抱怨的。

在深圳,一位15岁的中学生,已经身经百战,开学考、小测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摸底考、区统考……每次考完排名,分析丢分知识点,和补课班的老师沟通,调整学习策略。

△ 教育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剧照

在深圳的社交场合,如果一位哥儿们有意无意显摆:老弟我啊今年承蒙各位关照,终于赚到了一个小目标,在某某一号入手小房子……顶多赢得在座朋友几句敷衍的奉承:恭喜恭喜啊,那今晚老兄你买单了。

而当一位衣着朴素,背着帆布包的中年妇女进门,还没等落座,就有人介绍,她家大公子今年拿到有立体门楼镂空剪纸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座的家长二话不说,纷纷拿出手机,要求扫码加微信。什么搞钱项目先放一边,赶紧请状元妈妈和大家分享一下育儿之道。

深圳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很多直言快语的家长表示,躺平是不可能躺平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上升通道狭窄,竞争者众,孩子的真才实学,才是最可靠的保障。就算薄有家财,也万万不敢掉以轻心。双减后的能量守恒,此消彼长,孩子真的能减轻负担吗?



△ 教育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剧照

作为普通家长,对教育体系的研究,肯定不如专家透彻,但最表层的感性认识告诉老母亲们,中国学生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却在接受能力最强,创造力最旺盛的青春年华,不得不埋首刷题。

尽管不再是一考定终身,但也是决定社会阶层的关键节点。就算禁止小升初点招,甚至取消中考,实现12年义务教育,一刀切禁止节假日学科培训,都不能解决应试教育的内卷问题。

也许,只有兜底的福利保障,无分贵贱的职业观,同一天空下,既有鱼翅捞饭、豪车游艇的精英生活,也有老百姓们选择躺平,清粥小菜,但不用担心医疗、养老、教育支出的恬淡日子,才能缓解应试教育的内卷。

路远迢迢,现在启程,就是最好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