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教师一轮岗,学区房就凉凉。

现在有这样的想法没什么不对,因为它看起来逻辑满分:

为什么有学区房?因为有好学校。学校为什么会好?因为老师教得好、硬件配置好。所以,要改变学区房,只要让优质的师资流动起来,老师都去轮岗,到每个学校都教一段时间,自然每个学校都能搞得好。

每个学校都搞好了,家长还会为孩子上学的事焦虑吗?还非要较劲去买上千万的学区房吗?大概率不会,谁也不傻。

所以,“老师一轮岗,学区房就凉”,很多人忙着给出了结论。

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

01

真的会这样,在短期内。

任何新的政策发布,都会经过一个下意识的反应期,很多人对未来市场看衰,自己就会主动下船。卖房的人多了,买房的人少了,供需市场的话语权自然就逆转了。

所以,学区房的热度和均价就下降了。

“热度下降”是因为买房子的人开始迟疑了,“均价下降”则是因为多片划校、西城非就近入学的调剂止住了房价上涨,让高价房买学位,甚至买“学位机会”都变得玄幻了,三个小时就决定掏3000万买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谁的心里不打鼓呢?

现在老师又可以轮岗了,给正犹豫买不买房的家长一些安慰,海淀普校、甚至菜校的娃也是可以被六小强的老师教的了,那还折腾什么呢?

没准还有人更大胆一些,想着自己价格洼地的房还能顺势涨点,摇身一变潜力股…

但还没等家长有更多想法,“老师轮岗”的变化对学区房的影响就结束了。

在北京“双减”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提及“教师轮岗”有两种类型:

一是城区完善学区(教育集团)改革,着力推进跨学区(教育集团)交流轮岗。过去的以单一学校、班级为孩子提供服务的供给方式,调整为学区集团的供给,让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多的资源,见到更多的老师。

二是远郊区全面推进交流轮岗,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

除此之外,在校际、集团之间,甚至区域之间,通过双师课堂等方式将优秀的老师、学科课程和作业布置向薄弱学校和地区输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从规则上看,现在轮岗的目标主要是集团校,像是人大附、清华附等下属很多分校的教育集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做师资流动;另外就是远郊区,也就是东西海朝之外,当然东城说自己已经提前试点轮岗了了…

什么意思呢?

老师都在自己学校所在的区里面“交流”。“跨学区”是指同一行政区内不同的学区进行交流轮岗,“跨区”才是跨不同行政区。

简单来说,就是东西海的老师还是东西海内流动,是不会去朝阳、丰台、昌平、顺义去教书的。

这个可以理解。老师这个职业,上班早下班早,一般都住学校附近,如果同一个区轮岗跑一跑路如果还能接受的话,让东西城的老师跑到昌平丰台去上课,有点不近人情。

而且,学校教育经费不同,老师收入也不一样,如果集团内的流动还能有个略微统一的标准,那跨区不同校的轮岗就很难算明白这笔账了。这就涉及到名校名师到底有多少可以轮岗,很不好说。

当然,也有家长担心频繁的换老师,影响孩子的学习。有这个担心,只能说要么是太未雨绸缪,要么就是身在名校忧患意识太强。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北京的东西海都是强者恒强,就算怎么轮替,教育高地都还是教育高地,变化可能是面积大了,尖儿没了(这是理想状态)。

买了西城学区被划拉到隔壁的家长此刻没准还能松口气,这波老师轮岗好歹是没让自己的投资输个底儿掉。

至于郊区县孩子读书的福利呢,就是名师双师课堂,资源全开放,想上就上。师资随便搜一个都是硕士,清华附小老师,副校长当指导老师。

没准以后,家长还可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让孩子在家读书,自学成才。

02

讲真,我一直期盼教师轮岗可以均衡师资,但每次也就是想一想,因为问题比较多。就连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都说,能在学区内搞定轮岗就不错了。

此刻断言“教师轮岗政策落地,就会对学区房就会有毁灭性的打击”,不太靠谱。学区房降温是大势所趋,但彻底凉透不太会一步到位。

“教师轮岗”政策是好的,但想要实现“在哪里读小学都一样,因为老师和同学都差不多”,还需要有个过程,毕竟就已出的“规则”而言,也只是在有限地做内循环。

治标不治本,这一点真正有需求的家长心知肚明。

对很多买学区房的家庭来说,房价涨跌是会让自己有一定的心理波动,但并不影响自己的教育决策,因为他们所关心的,还是孩子能不能进好学校。

一个好学校的标准是多维度的,除了师资强,还有周围的学习氛围,同学环境。这些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换一个老师就能解决的。

教育作为家庭的刚需,大多数人不会去认真衡量投资教育的性价比,只是有能力就想要去努一把,不然总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娃。

之前有个家长说,她自己心里明白,买了房子进了好学区优质学校,并不意味着孩子以后就一定会有一个好前程,但是“近朱者赤”,就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思路跟孟母当年三迁的逻辑一样,但特别神奇的是,孟母是这个时代的偶像,而他们却是教育的反面教材…

虽然早就意识到学区房会下跌,但她说自己并不关心房价的涨跌,毕竟不炒房也不投资,只是为了上学这个刚需。

但即便如此,在打击学区房的严厉政策之下,她还是遇到了上学的困境。

今年入学的孩子实在太多了,所以她只能接受调剂。但幸运的是,因为自己对口的学校是大校,最后是一校多址入学了目标校的其它校区,而没有被多校划片,像那些重注学区房、买核心区的家长一样,被无情地调剂到了隔壁普小,上千万打了水漂。

下一步会怎样,不知道。但感觉在不久的未来,“上一个好学校”可能都不再是家长最焦虑的问题。

2016年二胎开放,17年北京新生儿数量接近20万,比15年暴增6万多人,所以2023年如果满足所有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学位要扩近7万个…

到那个时候,是不是读个普校都无所谓了,老师轮岗不轮岗都行了,只要能有个学上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