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ID:icwise),作者:顾文军,编辑:柴宗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年中国已经新增超过20多家半导体制造主体,但新厂越来越多,芯片却越来越缺。目前缺芯紧张愈演愈烈,依然看不到缓和的迹象。为何新厂越多、芯片越缺?看似悖论,实为行业规律定论。


近五年国内新增产线分布(8和12英寸)
近五年国内新增产线分布(8和12英寸)


其根由是人才太缺。最近有一桩跳槽引发的人才官司,某半导体制造新主体重金挖某一线大厂技术专家,专家违反同业禁止协议被起诉,法庭判其赔偿百万。按理说这是一笔高昂的罚金,但挖人方毫不犹豫,立马代缴,高高兴兴把人挖走。这只是个案。


过去几年,新主体挖得老主体千疮百孔,以至于出现如下奇闻:某人才流失严重的老主体业务部门接到订单,但因为工厂没有足够的工艺集成工程师,竟然无法开工。该老主体的另外一个厂有的部门被挖严重,三个小组被迫合并为一个小组。


这就形成了前述悖论,为缓解产能紧张,上了很多新主体,人才有限,各路新主体只好去挖老主体。原本稀缺的、整建制的团队四分五裂后,新老主体都无法有效运转。团队分散导致行业效率低下,也就制造了“主体越多、产能越缺”的定论之悖论!


芯才难觅,岗位多培养慢


新建一条产线需要多少技术相关人才?以一个月产能4万片的12吋晶圆厂为例,其核心部门如下:



其中总监及以上岗位需要30人左右,培养周期在15年以上;总监以下的部门经理需要近百名,培养周期在10年左右;骨干工程师需要350人左右,至少需要3至7年培养;初级工程师需要630人左右,需要2年左右培养。





产能为4万片的样本只是一个勉强能达到盈亏平衡的主体。20多个新增主体的规模与它相比有大有小,我们以样本为中间值来衡量。下图是某个月产能为4万片的代工实体发布的招股书中员工组成。



以此来计算,20个新增主体,意味着需要3万多齐装满员、训练有素的产业老手,去哪里去找?


去留无意,老厂成唐僧肉


目前形势下,国际人才很难加盟,台湾一线人才也很难挖到,新主体只能从老主体中去挖。毕竟挖人比培养来的快!


“培”慢“挖”快的大潮下,如果老主体在人才挽留上再处置不当的话,那就“屋漏偏逢连夜雨”。根据中芯国际《201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透露出来的数据,堪称触目惊心,2018年中芯国际在上海、北京、深圳工厂的员工流失率分别为52.2%、25.7%、11.7%,整体流失率为22%。



2018年只是国产替代大潮的起步阶段,3年后的今天,老主体被挖其实更加严重。


而且这两年随着整个行业的热度提升,从代工厂挖人的不仅是新代工实体,还有芯片设计、EDA工具、材料、设备、半导体投资等各个领域,据芯谋研究调研,代工厂研发人才有3成流向了非代工领域。巨大的人才缺口决定了接下来几年更是挖人高峰期。


老主体被挖,那新主体的产能就起来了吗?


团队拆散,新旧产能皆输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新主体建了厂房,买了设备就万事大吉了。相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厂房和设备却是最简单的一步。


最难解的还是人才难题,既关乎项目生死,又不能完全靠钱搞定。代工厂在每一个技术节点都要与优质客户合作,才能顺利发展,越早对接到合适的客户,对其发展越有利。客户选择代工厂是慎之又慎的重大决策,一旦选定就长期绑定,但要想获得大客户青睐,代工厂在一开始就要有完备的人才团队,因为代工厂与客户的合作要从采购设备就要开始,客户的需求必须有合格的团队才能接得住。


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新主体很难组建成型的技术团队。新实体挖人再狠,也只能三三两两地挖,在成熟大厂以股权激励等办法来稳定人才队伍后,新实体无论怎么不计成本,也无法成建制地挖人。新主体的夹生团队,缺乏研发能力,甚至连设备选择能力都没有。即便达产,也只能赔本做非常成熟的工艺,根本没有机会做先进工艺。


芯片制造对人才和规模都要求严苛。芯片制造产线内不能带手机,且24小时运营。即便下班,从厂长到基层工程师(制程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等)也要保持24小时在线,随叫随到,从业人员要承受极大压力。这要求工程师不仅技术过硬,还要对高强度、高压力、全封闭的工作保有长久热情。


这不是人人都能够适应的工作,因此一支成熟的、成建制的产业队伍的形成,既需要严格的训练,也需要长时间的筛选才能形成。技术人才如此,成熟工人也是如此。现在年轻人越来越崇尚个人自由,喜欢网络社交,以至于愿意长期在高压、封闭、无网的环境下,熬夜倒班的产线工人越来越少。


产线人才的储备决定着芯片厂的即战力。台积电的一线工程师/工人中工龄几十年的比比皆是,台积电每上一个新厂,当工艺通关验收之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产能扩张到五六万片。


在相同条件下,一条产线从投片到大规模量产所需的时间,国内成熟主体是国际一线厂家的1.5倍,国内新主体是成熟主体的2倍。


“聚是一朵花,散似满地渣”。成建制的团队四分五裂,导致新老实体双输,老主体缺人严重,新主体严重缺人。工厂缺人,产业缺芯。


结语


主体越多,产能越缺,这种“新树不开花,老树难结果”的怪象,严重威胁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全球产能紧张,本来是长期承重的中国半导体制造崛起的大好机会,但乱上项目,反而让中国半导体制造业陷入“剜老补新,新旧俱灭”的乱局。这必须引起各界高度重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ID:icwise),作者:顾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