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偶制这样的烂事,毕竟是来自封建时代的糟粕,在现代文明社会无疑意味着一种反动。
不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比起多偶制,人类历史上还有另一些更今天看来十分奇葩,甚至重口的婚姻制度。
比如生活在极地的因纽特人,就曾奉行过一种“以妻待客”的共妻制度……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正准备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也许要过很久才能回来,但就在这时,你的邻居老王忽然登门造访了,于是你很愉悦地对他说:
“老朋友,我不在的这段时间里,麻烦你好好‘照顾’我的老婆!”
而这样的“照顾”,有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
Waht?如此“开车”的桥段,不是岛国小电影里的情节吗?!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所谓的婚姻制度,实际上也是“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要想探究因纽特人这种奇葩的婚姻制度缘何生成,我们就必须把目光聚焦到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或者说自然环境上来。
由于因纽特人生活在极地地区,所以他们的一切习俗,都是为了适应极地环境,北极地区常年冰封,全年平均温度极低,以至于这里无法生长大型树木,可以捕食的动物,也只有很少的一些鱼类和海豹。
这样的情况,让匮乏长期笼罩着因纽特人。因为极地地区的总能量又较少,无法养活较多的人口,以至于生活在当地的因纽特人并不多。这就导致,男人在选择配偶时,遇到的女性往往是自己的姐妹,同理,女人能遇到的对象,也往往是自己的兄弟。
这就导致他们非常容易陷入近亲繁殖的危险。
现代考古学家发现,早在4000年前,北美的北极圈内就曾生活过一支古老的古爱斯基摩民族,然而这个熬过了无数个寒冬的古民族,却意外地在700多年前突然消失了。
研究人员在搜集了这些古爱斯基摩人的遗骸,并采集了DNA样本后,发现古爱斯基摩人的线粒体 DNA 非常均一。由于线粒体 DNA 只通过母亲遗传,研究人员推测,古爱斯基摩人中女性人数非常少,近亲繁殖可能很普遍。
实际上,在人类的历史中,因近亲繁殖而导致灭亡的例子,并非只有古爱斯基摩人,到了16世纪,即使是自诩“文明开化”的欧洲贵族,也曾遭此不幸,不过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自己作的。
16世纪的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王宫贵族们为了保证皇位不管怎么轮换,总是自己人能上位,因此最求极致的家族血统纯正;而这所谓的“纯正”,就是让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乱伦。
而血亲之间胡搞的结果,就是导致遗传疾病在一代又一代中无限地被放大,最后整个王朝只经历了短短的184年就因为唯一的男丁无法生育而灭绝。
比起在血亲乱搞中灭亡的古爱斯基摩人和哈布斯堡王室,现存的因纽特人显然更有效地避免了近亲繁殖。
经过对比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古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土著民族以及因纽特人毫无遗传上的关联。这说明,现在生存下来的因纽特人,一定是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演化出了某种避免近亲繁殖的机制,从而确保了种群的健康繁衍。
而这样的机制,就是前面提到的交换配偶,以及以妻待客的方式。
有时候,一些家庭里的丈夫,在自己外出打猎期间,会将妻子独自留在家里,此时他们有可能会拜托自己的朋友前来照顾妻子,虽然男性会让妻子与朋友发生关系,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比较多见的是交换配偶或者是与其他家庭组成共同婚姻。
实际上,因纽特人的这种婚姻制度,带有比较强的“对偶制”色彩,在一夫一妻制之前,世界上很多地方是一夫多妻制,即一个男子可以有多个女人作为妻子,这样能够保证有确定的父母关系。
但是,在共夫共妻制度到一夫多妻制度之间,还有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夫妻关系,即对偶婚。
在这种婚姻制度中,一个男子可能有一群妻子,但是,已经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同样,一个女子在她的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但是,这样的夫妻关系很不稳定,随时可能重新组合。
而因纽特人的婚姻制度正是如此,他们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区是一夫多妻制(2~ 3个妻子),这就要求丈夫有很强的狩猎能力,以保钲供给妻子们足够的食物。在妇女较少的地区也会出现一妻多夫的家庭。
不过,为什么因纽特人没能再往前一步,变成更彻底的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呢?
这是因为,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人们必须要群体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个人的安全,在氏族家庭式的公有经济的基础上,对偶家庭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不能作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细胞组织。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具效率的提升,群体活动被分工取代。生产活动完全可以由独立家庭完成,于是这时,专偶制家庭开始出现,所以就不能让妹子们乱搞啦!
而在资源匮乏、能量不足的北极,因纽特人的生产力难以得到发展,由于人口稀少,地域分散,他们的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不存在阶级等级观念,除了男人负责打猎,女人负责加工食物、缝制衣服外,整个社会就没有更复杂的劳动分工了。
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对应的上层建筑也不会发生改变,于是,这种奇葩的“以妻待客”的传统,也就一直维持了下来。
资料来源:https://www.uaf.edu/apua/files/Rubel196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