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注点回归选手和竞技体育本身,哪怕单纯地为其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和拼搏精神喝彩,也是一种传递善意的方式。”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秦半两,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太牛了!我往水里扔个硬币都比她水花大吧!”
8月5日,体操奥运冠军李小鹏发布的一条微博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那天,14岁的全红婵进入东京奥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的决赛,并最终以466.20分的成绩“断层”夺冠。
从跳台上轻盈跃下的她,就像一尾灵活潜入池中的小鱼,在奥运赛场上展示着有关“水花消失术”的神奇魔法。
一时间,大众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跳水界的“天降紫微星”身上,与之相关的采访和影像记录也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
这位年少的奥运冠军既有孩童般的稚气和直率,也有超越其年龄的成熟与担当。在她的赛后愿望清单里,有不限时的游戏,有吃不完的辣条,有可以抓娃娃的游乐园,也有脱离病痛的妈妈。
她的纯真与韧劲令许多人为之动容,期盼帮助她实现这些小小愿望也成为网友们传递关怀、表达喜爱的方式之一。
当来自个人和社会的善意向全红婵奔涌而至时,我们不免在其中目睹带有功利意味的私心之举,也瞥见想象错位的偏航解读。但在种种行为前感动与愤怒之余,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一、有关“辣条”与“妈妈”的愿望:稚气未脱的跳水“天才”
大众对全红婵的关注不仅出于对她“教科书”般跳水动作的感叹,也源于对她不凡夺冠之路的触动。
作为一名刚满14岁的跳水小将,全红婵的奥运故事听起来多多少少带点传奇色彩:在奥运选拔赛三周前才堪堪学完所有动作,却在决赛中成为夺冠黑马;由于东京奥运会延期恰巧赶上这次国际赛事,也因此“一跳成名天下知”……
这样的传奇自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由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的练习共同造就。全红婵突出的身体素质和训练馆里每天四百多次弹跳留下的汗水,都成为其比赛折桂的敲门砖和助推力。
她就像是武侠小说中骨骼清奇、性格坚毅的主角,凭借绝对实力在跳水台上精彩亮相,惊艳全场。
然而,全红婵并没有因此被抛入高高在上的“天才”叙事之中,在与她相关的采访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略带稚气的冠军形象。
因面对众多记者提问而分外紧张,因爱玩的游戏存在时间限制而小小抱怨,因喜欢吃辣条而想要开一间小卖部,渴望在赛后的假期前往未曾踏足的游乐园……
这个操着一口广普的女孩有着属于平常孩童的单纯愿望,她从传奇的武侠擂台上走下,成为了大家身边一个普通且亲近的邻家妹妹。
但随着对其训练经历、家庭背景的挖掘和了解,人们又发现了这位邻家妹妹的“不同”之处。
她不服输、不急躁,“慢慢去练”一个个跳水动作;她懂事又感恩,曾表示“想要发挥出最好的自己,目标是让父母过得更好”。瘦弱的肩膀又承载起一个励志动人的成长故事,不仅关于汗水与梦想,也关于生活与亲情。
在全红婵的身上,“天才”与“常人”的形象、“国家荣誉”与“家庭眷恋”的追求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位跳水冠军的奥运故事格外立体、鲜活与真实,它走出“高、大、全”的国家英雄母题,在金色奖牌周围闪现出人性的弧光。
这种情况下,对全红婵产生好奇、敬佩、爱护之心都是人之常情,而对其个人采访和家庭生活普遍高涨的关注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大众面对奥运冠军的心态转变。
在冠军故事里曾着重强调的国家意义与民族认同正在逐渐弱化,“夺冠”并不意味着一项背负集体使命不求回报的选手义务,人们更愿意在其中看到个人成长的路径、个性发挥的空间和个体内生的驱动力,也越来越重视社会层面对个体付出的正向回馈。
二、变味的围观与互动:个人的善意表达该是怎样?
在满屏对全红婵的祝福和加油声中,我们也不乏看到一些杂音。
在全红婵夺冠后,抖音博主@司氏砸缸发布了一则配文为“当你的粉丝群里有一位世界冠军时”的短视频,晒出全红婵接连发送表情包和照片暗示他画画的聊天记录,极具喜剧效果。随后,名为#全红婵的小心思#的相关微博话题也登上热搜。
事情却没有到此结束,该博主在受到网友的接连质疑后发文表示,视频的大部分内容由其团队策划,画画也并不是全红婵的要求。
自然,奥运冠军的称号既能带来荣誉,也能带来巨大的关注度,更何况年少成名的冠军。不少人利用“奥运冠军”的标签为自己的行为标榜,而全红婵也似乎成为他人博好感、博目光的工具。
令人愤怒的是,“蹭冠军热度”的想法不仅弥漫在线上,也延伸到线下。直到8月7日,位于广东湛江买合村的“冠军之家”仍要在一天内接受超2000人“打卡”围观,前来拍照、合影、直播的人群已经对全红婵家人的正常生活和隐私造成实质的负面影响与侵害。
他们或许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了分享喜悦、祝福鼓励、聊表心意的“正能量”外衣,但本质上都是借“冠军效应”打造景观、宣传自己的方式,是流量漩涡席卷下一种早已变味的互动与围观。
有的人想要通过屏幕搭上冠军头衔带来的流量风口,而有的人也确实想要通过屏幕传递自己的关切,可是当关切的落点错了位,就会成为一种越界的“保护”。
在同为东京奥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选手陈芋汐的抖音账号评论下,部分网友从陈芋汐的抖音里没有“艾特”金红婵这一现象,步步推导出两人关系不合,乃至金红婵因出身农村会被孤立的结论。
与之类似的是,部分网友将有关全红婵父母的采访与报道层层解读,最终得出她的家人可能会恶意谋取冠军所得奖赠品的言论。
他们透过网络信息中的只言片语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自己好似能“自圆其说”的逻辑和个人经验构建出一个虚无缥缈的悲情人物故事,并始终将自身放在代表正义与善良的一端,来以此传递自己的真情和关怀。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在全红婵身上寄托“好心肠”的初心,但这样过度的想象在无形中否定了眼前真实的存在,也让错位的“保护”成为了攻讦他人的借口和利器。
在流量思维和偏航解读的加持下,真情与好意或成为部分人的吸睛密码,或成为指向他人的利刃,它们似乎将全红婵团团包裹进一个真空的网络世界,并试图通过社交平台完成一场场对私人领域的触碰和围剿。
但是,这显然不是个人表达善意的正确手段。
或许,不过度打扰、不任意解读,让关注点回归选手和竞技体育比赛本身,哪怕单纯地为其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和拼搏精神喝彩,也是一种有效传递善意的方式。
三、脱下“奥运冠军”的标签:社会的善意应何处惠及?
除却网友们对全红婵的关心之外,社会各界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明对全红婵的关注,希望能满足她的心愿,解决她的烦恼。
不少辣条品牌将旗下零食成箱送至全红婵家门口,全国各地的游乐园、动物园纷纷向全红婵发出暖心邀请,广东医附属医院也表示“让全红婵放心”,将为她的妈妈和爷爷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服务。
在奥运会上一举成名的跳水小将由此获得了来自各行各业资源上的帮助,这不仅是对她坚持运动生涯的激励,也让人们为成功者得到一些相匹配的奖励而感到欣慰。
但如果暂时地摘下全红婵身上“奥运冠军”的标签,在她的故事里,我们还能看到一个更加普遍的社会问题。
当一个14岁的女孩将“赚钱给妈妈治病”作为现阶段前行的重要动力之一时,这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全红婵的懂事和孝心,而在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普通民众的医疗保障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缺口。
这个缺口切实存在,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填补,因此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于将其完全归结于个体的不幸,也青睐于通过个体的成功迎来问题解决的完美结局。
可是,奥运冠军的故事难以被复制,一个良性循环的社会在为领奖台上的健儿们喝彩的同时,也应该惠及未能走到台前的大多数。他们可能没能在某一领域拥有过人的天赋,或者没能拥有足够的人生机遇,但是同样面临客观存在的基本生活困境。
社会对全红婵的普遍关注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世间“善意”的存在,但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善意”并不止步于此,它能够越来越纯粹,越来越完满,越来越充盈,直到足够支撑起每一个人康乐、自由地走向未来。
参考资料:
[1]雷斯林. 全红婵不需要你们去“拯救”. 为你写一个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秦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