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推出“双减政策”予以纠偏。没有了补习班,家长与学校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能力呢?
这是媒体公布的,近期南京疫情传播链中,一位病患在确诊新冠前的行踪轨迹:
确诊病例21:女,45岁,住南京市XXX自然村,在禄口机场从事客舱保洁工作。
7月10日7:20送儿子到培训班,后前往禄口机场上班;
7月11日15:00送儿子去禅武道馆,17:10接儿子回家;
7月12日7:20送儿子到培训班,后往机场工作23:00下班;
7月13日7:50送儿子到培训班,16:00接儿子;
7月14日7:20送儿子到培训班,后往机场工作23:00下班;
7月15日7:50送儿子到培训班,16:00接儿子;
7月16日7:20送儿子到培训班,后往机场工作至次日4:00下班;
7月17日13:20送儿子到舞蹈学校,15:00接儿子去禅武道馆,17:10接儿子回家。
7月18日7:20送儿子到培训班,后往机场工作;
7月19日8:00送儿子到培训班,16:00接儿子;
7月20日上午7:20送儿子到培训班,后往机场,核酸采样后留观;
7月21日15:00左右转至隔离场所,后专用救护车转运至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治疗。
这位禄口机场的保洁员,也是一位母亲。她的行踪单中有一个令人五味杂陈的关键词:培训班。
辛劳的母亲除了上班,每天都奔波在接送儿子上培训班的路上,而儿子暑假里也几乎整天呆在培训班。
没有理由对妈妈和儿子说三道四,这大概是多数家有中小学生家庭的常态。
上培训班,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哪怕起早贪黑做保洁,也希望孩子能“学而优则跃龙门”。也许妈妈工资的大部分也交给了收费不菲的培训班。
对于这位怀揣最朴素愿望的妈妈,我们除了理解,还有些敬意。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这些年教育生态的畸形演变。大量培训机构成了“校外校”,孩子们出了校门就进培训机构门。用培训机构的话就是“你不来培训,我们就培养你的竞争对手!”
贩卖焦虑、圈钱、抢钱般的运作,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剥夺了休息娱乐时间、影响了体质健康,更让多少家庭在精神上和金钱上皆不堪重负。
近期,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回应社会的强烈关切。这个“双减”政策中的一记重拳,就是从严整治校外培训市场。
《意见》中关于从严治理校外培训的要点,大致可概括为:
1. 不再审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即“精准”针对“学科类”培训机构,亦即学科类超前学、超纲学的培训今后将凉凉,对“内卷”重要推手的培训机构可谓釜底抽薪;
2. 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即切断了培训班高收费的财路;
3.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往大了说,就是不准用资本控制祖国的未来;往小了说,资本的天性是逐利,当资本逐渐形成对一个产业的垄断时,处于弱势的家庭与孩子就沦为待宰羔羊;
4. 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即要还孩子们一个人格健全、健康成长的环境。
这次中央果断出手,是对当前基础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及时纠偏。
客观地看,民营教育对我国教育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希望此次整治,能以《意见》为纲,依法行政,既要让教育回归她的初心与本质,也要保护民营教育的合法权益。
那么“培训班”没有了,教育的重任自然回归到了家长和学校的身上。
这就更需要我们家长认真思考,到底应该最注重“培训”孩子什么能力?而没有培训班,家长又如何“鸡娃”?欲成牛娃又当如何“自鸡”?
这里笔者以一个美国顶尖菁英寄宿校为例,样本虽小,但可以看看在这所学校,在没有培训班加持的情况下,牛娃们如何生存并“自鸡”。
这所学校最着重的“培训”,反而可让我们看清教育的初衷、那些让孩子们行远的源动力。
这所菁英美高,最大的特质就是孩子们“自推”(比“自鸡”更准确)。
由于是寄宿学校,大部分家长在外州、甚至外国,家长真想“鸡娃”都鞭长莫及。近年网络教学发达,网培也有,但学校本身学业、课外活动等是出名的繁重且多,想再找多余时间网培也非易事。
总体看,多数家长“鸡娃”只能“鸡”价值观层面,以及沟通、爱与支持。所以,欲在该校“生存”,主要靠孩子“自推”,而这也是学校最着重“培训”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学校就开宗明义地宣称:“本校是Student Self-driven之校”。
来看看孩子们在这里习得了哪些“自推”的能力。
1. 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是“圆桌教学法”的首创者,即学生和老师围桌而坐,老师几乎不“教”只引导,主要是学生们自己教自己,互相启发、提问、讨论。
这种学法需要孩子主动运用书本、图书馆、互联网等一切可以合法利用的资源来学习。
当然,你也可以猜测,个别孩子会参加培训班,快速超越同伴学会一个知识点。
但是,圆桌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一群年轻人和老师在一起探索、提问、互相启发、教学相长。
探索学习过程更艰辛,但比在培训班里“包教包会”的学习哪个更有乐趣呢?长期的“包养式”填鸭,毁灭的将是求知欲最强烈的青少年的好奇心,并形成不思考的惰性。
举一小例,“自由落体定律”是中学物理的基础内容。
学此知识点时,老师不会条分缕析地讲解定律,继而让学生们练各种题型的题。
孩子们会分成小组,一人从教学楼上将一个球轻轻松开落下,同伴在楼下用手机录像,从中提炼出球每秒下降的高度,然后用EXCEL绘成曲线、拟合。
各小组带着各自结果来到班上,在剔除一些误差后,最终共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当然现代人没必要都当伽利略再上比萨塔。但此例反映出的是学习更注重的是学之过程,而不仅是学会定律的结果。也许做题上拼不过培训班的“熟练工”,没有人“替你避开了已知的坑,告之那条最快捷正确的路”,但学生们学到了“万变不离其宗”的“宗”。
孩子们在这里一点一滴地培养出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索、深度思考、从错误中学习,从已有的知识中推导、发现、创造。
2. 找到“我是谁”的能力
“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也毕业于该校,他可是上过培训班的人,且还是一对一的私教!中学时小扎就一直跟随软件专家学习编程。不过,他的课外培训跟学校的学科学习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是基于喜欢和“吃不饱”超前学。
学校还有一个著名的学生社团—数学社团,曾多年为美国国家奥数队输送选手并夺得金牌,作为理科学霸的小扎也参加了社团,但他从未把精力投在奥数竞赛上,他始终明确自己真正的热爱是编程。
高中时小扎就编出了一个音乐小程序,以分析和追踪用户听音乐的习惯,这是他首个被社会注意到的小程序。
进入哈佛后,他又开发了Facemask程序,即通过学生们的浏览和投票自动生成“辣妹”排行。他做这个只是觉得“好玩”,但网站瞬间被学生们挤爆,且只生存了一个周末,周一一早即为校方关闭,因为收到了大量投诉。
之后的事就尽人皆知了,小扎退学,最终从Facemask走向了Facebook。
这样的社团在学校有上百个,无论是名头响亮的数学社团,还是编织毛衣社团,只要能招到兵买到马就能成立。
国内蛮多中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并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进入大学大松一口气,却又陷入迷惘。这里的孩子们则在高中里,较之学习,更重要的是努力发现“我是谁”,找到真正的热爱与天赋。唯有天赋与热爱能持久地推动一个人排除万难走向彼岸。
3.同伴互助的能力
孩子间在学习上肯定有差异。
学校有一个“同学互助制度”,即学科学得好的孩子,会被老师和同学推举为“学生助教”,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承诺。在自己学业已很繁重之下,要每周雷打不动地“坐班”帮助同伴补习。
不过这里的补习是“补差”而不是“培优”。“学生助教”也非“虚名”,它是大学申请中金字招牌的志愿服务。无需山区支教,无需非洲扶贫,帮助身边的小伙伴就好!
小助教从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我能够帮助别人,而不是我压倒了别人”。唯有伙伴携手、团队互助,人生方可行远。
4.自我成长的能力
学校所有学生社团完全由学生自己运营;二百年历史的校报也是学生们自编自写、找广告与销售;数学社团参加国内外数学竞赛需要学生自己找资助。
以参加哈佛-麻省数学竞赛为例,先要找一位老师愿意牺牲周末义务驾车送参赛学生去波士顿。到波士顿前,学生们还要联系当地的热心家长,确保抵达后能有住宿的场所。
以该校命名的国际中学生数学竞赛,每年吸引人大附中等国内名校前来参赛。竞赛完全由学生们出题、监考、阅卷(已毕业学长会回来帮忙、反哺),一众组织事宜、吃喝都由学生们自己操办。
无论AMC、AIME,直至入选IMO,就靠一群真正热爱数学的孩子们聚集在社团里,以“师徒切磋”的方式训练,学校自身无“冲刺培训”,甚至不闻不问。一群少年因热爱而聚拢,因“自推”而成就。
学生们总有一天要离开学堂,而社会的大赛场是无法“培训”的。以培训获得的一时领先是“抱养”长大,而在放手与试错历练中才是真正的自我成长。
有人会说这是所菁英学校,富人家的孩子有钱任性,可以自由探索。简言之,得益于时代进步,该校目前50%的学生拿助学金,大量孩子从公立学校升入。
坦率地说,高考在当下中国也还是不可替代的最公平的方式。无论哪国,教育都有不完善之处。而问题只能通过更大的发展和更深入改革来解决。
只是,前行的路上不可动摇的是教育的初心和本质,她是育人的事业,她是良心的事业,她当然具选拔性、但更应坚守公益性和普惠性,她是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公民的阶梯,她掌握着一个国家未来创新和不竭发展动力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