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14个月后,武汉这座城市再次遇到本土疫情,出现中风险地区和本土输入性病例。2020年6月2日零时起,武汉东西湖区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至此,武汉市所有区均为低风险地区。14个月后,这种平静的局面被打破。

面对传播力更强的德尔塔变异病毒,面对武汉人员流动性大、1天内武汉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出现7例阳性的不利因素,这座曾经与新冠正面战斗的城市快速响应,重新迎接疫情的挑战。

8月3日上午,武汉经开区沌口街道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武汉宣布启动全员全面核酸检测。“发现7人阳性—封锁区域—区域核酸检测—公布7人流调路线—公布全市核酸检测,这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这就是武汉速度。” 武汉翼若科技有限公司员工郭伟的这条朋友圈,引来30多位朋友的点赞。

与时间赛跑

气氛是从8月2日早上开始紧张起来的。早上7时,武汉翼若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郭伟打开微信,多个微信群里都开始流传武汉部分小区被封闭管理的视频和照片。

郭伟在看到这些消息时,脑海里突然浮现出2020年疫情的场景。短暂的慌乱之后,群友们的讨论安慰了他,“大家戴好口罩,做好防疫,等待官方消息”。

群友们的笃定,来自于过去一年来湖北防疫工作“快、狠、严、扩、足”的要求。

“快”,就是出手要快、以快制快、争分夺秒 ,做到发现快、响应快、决策快、处置快,确保应急响应和处置措施跑在病毒蔓延扩散之前。“狠”,就是依法依规严格管控,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切断传播途径。“严”,就是措施要严,确保各个工作环节环环相扣,严防死守。“扩”,就是果断精准地扩大排查、筛查、管控范围,确保不漏过潜在感染者。

7个小时之后,官方消息就来了。8月2日下午2时左右,武汉经开区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公布:8月2日上午,经开区7名人员核酸检测阳性,已送定点医院诊断治疗。这条简短的消息在武汉市民的朋友圈中迅速传开,阅读量很快就破了10万+。

随后,武汉多个主管部门针对疫情出台了具体措施。武汉市商务局表示全市主要生活物资库存充足、价格平稳、供应正常;武汉市教育局要求全市暂停所有线下教育教学活动。8月2日晚9时30分,武汉公布了新增7例省外关联本地病例的行动轨迹。

官方消息的公布让仍在公司加班的郭伟感到安心,他开始专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配合安排,不会恐慌,政府让干啥就干啥,坚信这一轮疫情也会尽快结束。”

保障各类物资储备

把社区团购买来的菜分成五天的量、每天四菜一汤,储备肉口感没那么新鲜,全家只能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腊肉……家住武昌区徐东大街都市经典小区的叶伯伯有一个小本子,记录了2020年疫情期间全家每周的开销。

叶伯伯至今都保留着这个本子,本子的记录日期开始于2020年2月11日。那一天,武汉疫情防控再度升级,全市住宅小区启动封闭管理。

那一段艰难的日子与现在形成了鲜明对比。8月3日早上7时30分,叶伯伯和老伴戴好口罩去超市买菜。超市的防疫措施比往常更为严格,市民们排队进入超市,有序采购。叶伯伯直奔生鲜蔬菜区,一大堆芋头中插着一块“保民生、不涨价”的牌子。

“超市里的人都很淡定,看不到去年封小区之前大家抢购、囤积物资的场景,价格也和平常一样。”这一点让叶伯伯很满意,他还记得,去年刚封小区时,新鲜猪肉最高峰时达到每斤四五十元,他们家靠吃腌制的香肠、腊肉等维持了一段时间。去年疫情,更多是准备不充分所带来的各种资源的挤兑,如今有了经验后,叶伯伯相信,无论是厂家还是政府,在各类物资的储备上,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不过,囤积物资的场面并不是完全消失。8月3日,武汉经开区有7个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沌口街道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在中风险地区的一些超市,部分方便面、火腿肠等速食食品的货架出现了空挡。武汉市民张天生(化名)所在的政院小区,因1名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曾在该小区留宿,已经采取了封闭管理,小区只进不出。

张天生住在小区外的亲戚,买来了一些生活物资,社区工作人员帮忙把物资拿进来。“心态比较轻松,不担心没有东西吃,业主群里还有人点外卖,网格员都会帮忙拿进来。”

8月2日凌晨1时,武商超市、中百超市、中商超市、麦德龙、盒马等十多家主力商超在社交网络上承诺,所有民生商品不涨价,所有商品保证供应,绝不哄抬物价。

针对个别区因小区封控后出现的居民生活物资供应问题,武汉商务部门称,已就近安排商超与有关街道和社区对接,加大商超企业主要居民生活物资储备,制定居民主要生活物资供应套餐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所在区紧急调度运输车辆,确保居民生活物资供应充足及时、价格稳定。

“小生意”的疫情“经”


暑假是儿童兴趣班十分繁忙的日子,孩子们上课、玩耍店内格外热闹。然而陈倩的培训机构除了老师们却没有一位孩子前来上课,店内格外冷清。

8月3日早上,圈妈接到商场通知,新一轮疫情冲击,所有培训机构暂停营业。作为一家武汉儿童运动类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接到这样的通知,陈倩并没有感到惊慌。就在商场正式通知前一刻,她已通知家长暂停培训。

陈倩说,“早上看到新闻的时候,就已做好风险评估,决定停课了。”作为去年身处疫情的风暴眼的武汉人来讲,圈妈早已对疫情形成了高度警觉。记得去年疫情爆发的时候,那时候的她一度感到绝望,“十分慌张,也很悲观。” 陈倩回忆道,内心也接受不了停课和停业的现实,面对后续的运营开支,“这是一个天大的事,无法想象后果。”

但如今的她,已然从容,在她看来,正式停课则计划中的事情,老师们仍像往常一样上班、备课、消毒,工作有序开展。

“线下停课,但线上服务已经上线,” 陈倩说,老师们给孩子们布置体育锻炼项目,并要求孩子们完成后拍照,教练们则做相应的点评和矫正,虽然没有见面的训练那么直接,但培训效果尽量不打折扣。

与陈倩相同行业的陶顺然,在武汉天地经营一家少儿编程机器人教育机构,8月3日开始,机构开始停课,在他看来,关注疫情已是一项重要工作,“这次武汉的局部疫情出现,其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陶顺然表示,停课期间,店铺肯定是处于亏损状态,房租、工作人员工资等照常计算的话,大概每天亏损5000元。“不知道这次会持续多久,先看半个月的情况,再跟商场谈一下租金减免的可能性,” 陶顺然说,和去年相比,“今年心里有底。现在商场虽然没有人,但并不紧张。”

自主创业的张老板,则在位于徐东附近的仁和路地铁站旁边,经营一家鸡排店,“之前生意都是单日营业3800元左右,昨天受疫情影响,营业额下降超一半,为1790元,很快达到盈亏平衡点。”张老板说,货源都是厂商统一配送,目前没有影响。但好不容易恢复的营业额,又泡了汤。张老板的店日均成本1750元,自去年武汉解封后,门店的营业额持续只有日均1800元,“这个数字持续了整整一年,直到今年6月份,才缓过来,”张老板无奈,“这一次的袭击,还是有点猝不及防。”

不过针对后续疫情持续的进展,张老板没有太悲观,“新疫情出现后,我让店员们做好各自的防护,休假期间减少外出。大家的心态上并不太慌张,相信疫情过去之后,经营还是会恢复原样。”

嵌入生活的防疫日常

《中国医生》这部反映武汉抗疫的影片还没下映,家住汉口怡和苑的武汉市民张建平(化名)一直没有勇气去看这部电影。急诊室里医生抢救病人的匆忙脚步声,如同战鼓一样,时常会回荡在张建平的梦里。

去年感染了新冠之后,张建平的身体一直处于恢复状态。他鲜少向人讲述当时的经历:最初医生对病毒的认识也有限,连做核酸检测都很困难,紧缺的床位成为争抢的救命稻草。“那时,觉得病毒就是一个深渊,掉进去不知道如何出来”。

如今再次听到武汉有7例本土输入病例,张建平倒是显得很平静,“因为知道没那么可怕了”。

8月3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市内三甲医院,已经组建了核酸检测队,前往武汉经开区开展核酸采集工作。同济医院核酸检测队的负责人称,截至8月3日19时,200余人的检测队在武汉经开区滨湖社区共采集核酸样本7010份。

武汉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止到8月2日晚,经开区已开辟隔离点18个,准备隔离房间2707间,已隔离2007人,全区医疗防护物资按照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的数量进行储备。

对于经历过封城之痛的武汉市民来说,“勤洗手、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

8月3日早上七点半,家住解放大道永清街的马华云叫醒了家里所有人。就在8月2日中午,父母带着侄女,一家老小四人来自己这里探亲,不料马上碰上了武汉发现本土输入病例和即将开始的全员核酸检测。

马华云做的第一件事则是限制家人的出行,他告诉母亲,这几天尽量不出门。马华云在网上买了一些肉和比较能存放的菜,一通忙活后,又检查了一下家里防疫物资的库存。

自去年疫情以来,他在鞋柜单独隔离了一个防疫物资的储存空间,从喷洒的酒精、免洗消毒液、酒精棉片,到医用外科的口罩、84消毒液等,都被单独放在门口便于取用的空间里。经过了一年的平静期,很多时候,他都很少主动去查看这些防疫物资的数量。仔细一看,口罩只有一小盒,酒精的量也不多了,他赶紧继续网购,选了三阳路一家可以一小时送达的药店。

忙活完这些,马华云走到楼下准备上班,进出小区的两个门,已被封上一个,门上一张纸条:因为疫情防控,此门封闭。另一个门口,提醒戴口罩的大喇叭已经响起,各类提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海报也已经张贴,“一夜之间,变了个样,”马华云说,这些常态化措施的响应速度之快,是他没有想到的。

来到办公室,从事医药行业的马华云每天跟医院打交道,昨天还派了几位同事出差。公司领导组织大家连线,剖析疫情的走势和影响,最终一致决定,行政办公人员一律启动线上办公,非必要不见面。外地人员尽量原地不动,所有的物资保障全部提前通知到位。

“要迅速进入战时状态。”马华云想起湖北省委书记、省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应勇的这句话,以最快速度最有力举措,在最短时间内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注: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