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分享嘉宾:骆婧(纷呈学苑 Fortune School 主创,国际格式塔心理治疗协会董事, 全人成长教练,日法美十年生活经历,育 4 岁半女娃一枚,大阪大学 MBA 毕业),本文为一诺邀请骆婧做的分享内容,木末整理,头图来自:《小舍得》剧照


一、用教练的思维来育儿


在听闻我的职业后,大家经常会问:还有专门指导人生的教练啊?


其实吧,就是谈谈人生聊聊天,但的确有些思维可以运用到关于人生的各项活动中去,包括育儿。


是什么样的思维呢?不是说我是教练,我就是对的,你就得听我的,而是相信我们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你要相信你的伙伴他是完整的,是内在充盈的,你与他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陪伴的关系,是两个内在充盈的完整的人来互相陪伴,你不用刻意去教他。


具体到育儿方面,譬如说孩子突然动手打人,该如何运用这种教练思维呢?像一诺笑称的,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家长,天然拥有抚育、教养孩子的责任。打人怎么行?我得教育他,得训诫他,得引导他。这就背离了伙伴关系的教练原则了。


其实,孩子并不是茫然无知的,你得相信他是完整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只不过在某个阶段语言发育不完善。这时,你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或者技巧,把你陪伴在侧看到的东西反馈给他,把愤怒的情绪和打人这个动作联系起来,让他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然后再慢慢去与他交流,告诉他还有别的选择。要力争从那种威胁的状态里脱离出来,放下念头方法,去聆听孩子的内心。


那么,从教练思维到家长职责,从尊重、保护孩子的完整性,到你得履行教育、引导的责任,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其实,不是非得那么绝对,你只是掌握了一点教练的思路,不要让它禁锢了你,要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毕竟,你最终都是为了能活得更自由。


所以说,有选择的自由是最重要的,该区分的责任,就区分:当孩子打人,你就得制止,就得履行当家长的责任;接下来,可以采取一些教练的方式,来询问孩子为什么打人,他到底经历过什么。这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自由,教育或者陪伴,你可以选择,可以切换,不要走极端。


二、育儿的核心——我自己


有些妈妈反映,我也读过育儿书,上过情绪管理课程,该懂的都懂了,但还是做不到,怎么办?


就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最关键是要回到育儿的核心。育儿的核心不是孩子,是“我”自己,“我”在育儿,也在育己。一诺有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之所以能觉知和觉醒,一个最大的贡献者就是我们的孩子。”不仅仅是我们在抚养、教育孩子,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段深刻的、自我成长的经历,我们通过育儿来认识和完善自己。


大家都知道,做母亲并不容易,即便优秀如一诺,也承认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一些人生体验的隐性转变,譬如年龄、心态的变化,职业状态和各种家庭关系、角色的转化,很容易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试想想,自己的轮子都转不动了,还怎么去当一个完美无缺的妈妈?所以我建议,回到内在的自己,把那些完美全能的念头都放下,先照顾好自己,让整个轮子转起来,再去想育儿这件事。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都期待被别人看到,获得更多的共情和支持,但很多情况下又实现不了。这时,就要学会关爱自己,处理好自己跟自己的关系,毕竟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全貌。知道自己是什么感受,到底想要些什么。你只有好奇自己,才能好奇孩子,漠视自己感受的人很难真正去共情别人。


另外,一诺补充道,在当前内卷的大环境下,有些妈妈过度焦虑,打着爱孩子的名义,做一些操之过急的事情,结果适得其反。其实,这也是不够关注自己的结果。还是得回到那个内在的自己,以“我”的立场和感受为出发点,做好每个当下,把每个当下的体验当作入口,重回那种平衡饱满的生活状态,其他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那么,如何提醒大家回到育儿的核心——我自己,而不陷在这种繁杂焦虑的环境里呢?我想向大家分享两个经验:向外是理清身边的各种关系,向内是接纳真实的自己。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三、拆分关系,获得家庭系统的支持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有些妈妈吐槽说:我又要上班又要管孩子学习,家里人又不配合,常常因此闹得不愉快,怎么破?


如一诺所言,我们之所以感觉精力耗损,并不真是因为身体劳累,而通常源于不同的关系叠加:在公司挨老板批,回到家发现孩子在打游戏,另一半不闻不问不给力,老人还在旁边嘀咕嘀咕……顿时觉得人生灰暗透顶,似乎整个世界都在跟你作对。


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家人并没有存心跟你作对,是你被各种关系叠加弄得心力交瘁。怎么处理呢?我建议拆开来看,看你面对的分别是什么样的关系:与先生,与孩子,与老人,以及与自己。弄清之后,再来沟通协商,以获得家庭系统的支持。


一些本该是单独呈现的关系构成,不要强行混淆在一起;有些事跟孩子没关系,不要拿孩子出气;也不要把跟孩子的关系转嫁到跟其他人的关系上,没有孩子这回事,你跟他人的关系也不一定能有多好。


还有一种情况,一诺补充得很典型,就是有些妈妈太在意孩子了,觉得孩子的发展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因此要求家人都围着孩子转,都得不断学习和践行各种育儿招式、教育理念。要是家人做不到,她就特别不满,觉得孩子要被毁了,家人都是罪人。要这样苛求,家人关系难免越来越拧,大家都过得很不舒服。


所以呢,一方面是要拆分关系,积极获取家庭帮助;另一方面,要放下评判心,放下改变家人的念头。这些关系都理顺了,很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掌握了这些关系的奥秘,其他一切关系也都能完美地解决。


四、放下“应该”,接纳现实,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也有妈妈说:养育孩子太累太辛苦,有时就觉得他是累赘,就想摆脱,然而会带来负罪感。该怎么解脱呢?


其实,这种想法很正常。累和辛苦本身是真实的,孩子、工作、金钱、婚姻或是疫情……哪一项都让我们倍感挑战与压力。如果你觉得累了倦了,怎么都跳不出来,那很简单 — 不跳出来也没关系。放下脑海里那些想跳出来的念头,给自己松松绑,甚至干脆“沉浸”进去,问问自己:我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我想要干嘛?……


这又回到了之前的话题,育儿或者说一切生活的核心 — 你自己。对此,一诺也有类似的观念,就是放下“应该”,不要觉得“我不应该是这样,而应该是那样”。据说在咨询里只有一个 dirty word(令人讨厌的字眼),那就是“应该”。


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你就是你,就是当下的那种情绪、那种状态,不必苛求自己时时有耐心,处处正能量,要学会接纳一个真实的放松的自己。怎么放下呢?一诺有一个特别好的建议,就是去听听孩子怎么说,有可能当你真正去听了,知道了孩子对你的反馈(很可能不太友好),就能放下执念了。


当然,放下“应该”,接纳现实,并不意味着就再没有追求了。接纳并不意味着认可,而是说只有在接纳这一切后,你才好平心静气去思考自己的真实状态,寻求实现突围的解决办法。我相信,不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里,一旦你真正接纳了自己,就能从身上感受到一种潜能的释放;不论外界多么苛刻,你依然能活出你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成为的样子。


这样,当生活状态不好,与伙伴关系不好,情绪焦虑无助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随时喊停,让自己放下“应该”,关注真实的内在的自己。这种关注,主语一定要是“我”,“我”经历了什么,“我”感受怎样,“我”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想让孩子怎样,想让某人怎样”。


譬如我情绪焦虑,想出去散散心,那么,一定是“我”想去哪里,想体验些什么,而不是哪里适合孩子玩耍。不要凡事围绕孩子,不要以孩子为关注点和目标,孩子只是顺带,当你学会了关注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创造力和自己的人生,孩子也能被感染到。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充盈饱满地成长,每个家长都能真实自由地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作者:骆婧